孙善武
摘要:新常态的现实已经成为中国政策制定与经济理论研究的宏观经济背景依据,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在如火如荼地改革背景之下亦面临着新的经济金融环境。商业银行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润滑剂,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加快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把握生存与竞争的主动权,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则是必须之议题。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特征
新常态的内涵:一是“新”,即和以往相区别;二是“常态”,即当前这一状态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经济新常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经济增速降挡,从高速轨道步入中高速轨道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近几年来经济增速回落趋势明显,在7%到8%的中高速水平震荡盘整,而2015年GDP实现6.9%的增速,加大了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心,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随着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7%乃至更低的增长将成为新常态。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明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部门。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又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二)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力、资源优势和资金,是一种典型的要素驱动型经济。的确,这一经济增长模式为我国的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中国劳动力成本正在逐渐上升,印度正成为优于中国的劳动力价值洼地,全球制造业格局将全新分布。从资本角度看,资本在一国的经济增长中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对外开放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积累,我国的资本总量已经十分充足。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居民由于担心教育、养老、医疗等问题,储蓄向投资转化存在着诸多瓶颈,投资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过高的政府投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挤出效应,私人企业投资被政府投资挤占,并且随着几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投资面临着边际回报率递减的窘境。
总之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能支撑中国经济的告诉发展,创新将在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动力引擎转换,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活力和动力。企业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结合国内外经济和政策环境,结合自身产业产业优势,加强其要素整合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使科学技术成果与产业化应用充分契合,精耕细作,做好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向好向快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以及新的经济形势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发展速度下降
金融行业发端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扩大,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一个高效运转的金融体系又相应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而金融业的亲周期性决定了金融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同一上升或下降通道,具有顺周期性。经济处于上升通道时,货币信贷投放增加,商业银行高速发展,规模扩张利润激增。在经济处于下滑时,货币投放减少,信贷收缩,商业银行的扩张则不那么顺风顺水。过去十余年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经历了黄金十年。但是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商业银行动辄高增长率难以维继,未来商业银行增速趋缓,利润增长下滑将是发展趋势。
(二)信用风险上升
伴随着中国经济缓增长、调结构的转型之阵痛,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在上升。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7%,已连续十个季度呈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44亿元。从上市银行发布的业绩报告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存在着较大压力,不良贷款、呆账、坏账问题突出,尤其在部分地区资产质量恶化的趋势还在蔓延。
(三)资本市场加速放开,银行业竞争加剧
2015年10月,中国基本完成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央行在逆经济周期进程中五次降息,提供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梳顺了资金的价格决定机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商业银行有了更大的定价自主权,但同时商业银行也将面临着利率浮动加剧,资产负债难以管理的困境。中国国门对外国银行的开放、存款保险政策的推进都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
(四)互联网金融强势崛起,蚕食银行业利润空间
互联网金融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相比于商业银行对于大企业大客户的倾向,互联网金融则更倾向于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者阶层。互联网金融通过P2P、众筹、私募股权投资网络化等快速便捷的直接融资工具从产品、渠道等多个维度冲击传统金融业,加剧金融脱媒,必将动摇商业银行的根基。
(五)以存贷利差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受到挑战
利率市场化使未来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让市场在资金流向和配置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利率市场化将缩小利差,使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收入大幅减少。随着民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适性理财产品的需求增加,但银行业可以提供的理财服务和投资手段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社会融资成本偏高,不利于商业银行新市场的切入,抑制了其盈利能力。
三、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之路
(一)大力拓展中间和表外业务,加快非信贷收入增长
我国商业银行在拓展中间业务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低层次的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的窘境,亟待解决。依靠息差取得收入的单一经营模式易收到经济波动的冲击,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则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商业银行应加大投入,加大代客结算、经营和融资租赁、信托、以及信用卡等中间业务的经营力度,灵活拓展备用信用证、承诺以及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为客户提供选择多样、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服务和金融产品,更好地契合客户需求。
(二)调节客户结构,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人性关怀
随着投融资机制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型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度下降,鉴于直接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加上国家推进股本市场发展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的政策导向,众多企业开始转向直接融资市场进行融资,直接弱化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因此银行应转向议价空间更大的小微企业等客户。在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的前提下,借助于国家对小微企业和私人贷款的政策倾斜,打造专业高效的业务流程,切实实现为小微企业输血工作,实现互利共赢。
(三)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制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一定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是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制度先行,制度缺失通常是风险发生的根源,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做好风险评估和审慎监管,提高客户和市场的风险甄别能力。加强内部精细化管理,加强协调和沟通工作。二是要人员素质并重,改进内部监管手段,运用电子化的监管手段实施实时监控。加强内部从业队伍自身的素质,造就一批经济金融理论水平较高、管理能力突出的金融精英队伍。
(四)灵活运用衍生工具规避风险
伴随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环境。(上转第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