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丽
摘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的日益繁荣,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更加依赖于企业所发布的公开披露的盈余管理信息,进行良好的盈余管理也是为了符合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了解盈余管理相关理论概述是进行盈余管理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盈余管理行为;动因;管理层决策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作为当今学术界被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仍然未见对其对这个概念做出较为统一的界定。但回顾以前的各类文献,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定义。
第一,就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目的和动机而言,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取私利而实施的一种欺诈行为①。但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是尽可能的为股东获取到更大的利益,管理层对盈余进行有效的管理并无对错而言,因此将其认为是一种欺诈行为是存在不妥的。另一方面,盈余管理作为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与其盈余有关的都可能被视为是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不能将盈余管理行为都一概而论的认为是欺诈行为。而且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也说明我们不能将其盈余管理行为视为一种欺骗的行为。
第二,从是否遵循会计准则而言,有些学者认为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会对会计准则进行不当的使用,另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将报表的盈余调至期望的水平的过程。而且,如果企业的会计行为被划分为欺诈性的会计行为和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合法的使用会计选择,我们是无法准确辨认出盈余管理的,因为盈余管理是基于真实的财务报表所进行的,而真实的财务报表是依据真实的交易所产生的。
从盈余管理的目标来看,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盈利。就盈余管理的方法而言,盈余管理就是利用各种方法来改变一些盈余信息,再将修改后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的使用者,因此,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以编制财务报表以及构造一些相关的交易事项去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情况的理解,但其最终目标仍是为了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二、盈余管理特点
从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却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②即,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中的盈利,不同的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以及会计估计的变动、交易事项发生的时间点都可以是盈余管理手段。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层,客体是被大众所公认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盈余管理的最终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在研究盈余管理时,我们需要将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等空间因素与会计方法运用的时间因素相结合。
三、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从主观方面而言,首先,企业的盈余管理会受到企业上市筹资动机的影响,因为对于企业成功上市的条件之一就是公司在最近的连续三年是连续盈利的,同时,作为投资者而言,往往希望公司的盈利状况是较为平稳的,最好的状态就是稳中有升,这些上市条件使得公司有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去避免公司出现亏损或者持续亏损的状况。
其次,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往往会受到寻求自身利益因素的驱动。企业股东为了使管理层与自身目标较为一致,通常会采用相关的激励机制。同时,管理层也会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一些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会计政策。在这样的动机下,企业的盈余管理都是由管理层所控制,而他们也会成为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
再次,由于债权人和企业的目的的不一致性,债权人追求稳定利息收入,企业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大,所以企业可能会倾向选择风险高收益高的项目,这也就导致了企业和债权人目标的不一致。因此,在双方签订的正式借款合同中,债权人通常会在企业的资金使用问题上添加许多限制条件,如,对企业的流动资金进行一定量的规定。
最后,避税是盈余管理最明显的动机之一,企业的现金流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充足的现金流对企业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规避风险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相关法律条例规定,根据企业盈利的能力的不同,以其扣除各项费用后的应纳税额为依据,对年应纳税额在3万以下的企业仅按18%的所得税率征税。除此之外,对年应纳税额在3万-10万的企业,按27%的所得税率进行征税,因此,外部政策的驱动,使得企业会选择有利于达到减少税收的政策的目的的会计政策,从而为企业获得更为充足的现金流。
四、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
尽管正如前文所述,盈余管理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进行约束和限制。这些因素主要涉及外部的监督制约。例如:会计准则,相关审计部门审计以及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
(一)外部审计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
外部审计的存在有效的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由于外部审计需要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核查、重算以及确证等程序,这也就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公司治理结构是在完善的法律下,明确各方利益相关者所有的权利以及分工等内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的制约管理层的控制权,使得管理者在进行利润操控的同时增加了更大的风险。所以,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可以对盈余管理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管理层随意选择会计政策的程度,使企业不能随意的对企业盈余进行管理,进而提高了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的质量。同时,也使外部审计的监督更有有效的依据。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往往利用的是会计准则的盲区。相关政策机构制定更为完善的跨级准则会更有效的监督企业的盈余管理,在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中,想较于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而言,会计准则这一制约因素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普遍。
五、综述
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发展以及交易机制的逐渐完善,投资者更加理性,更多的是凭借可靠的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而不是听信流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所公开披露的年度财务信息就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并且他们的这类行为会直接对股票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公司经营业绩的不善也会导致经理人报酬的减少。对于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电力行业,如果出现亏损,就会引起税务机关等政府部门的特别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当企业不能改变亏损的经营状况时,甚至可能面临着公司退市的可能。从另一方面而言,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面对较高的盈利而带来较多的所得税时,是难以理解的,因此理性的“经济人”会想办法去尽可能的少缴纳企业所得税,从而导致盈余管理的产生。依据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为了使相关的报表使用者更加及时的了解企业动态,企业被要求在每个季度都要编制财务报告,这也加强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盈余的关注。(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注解:
①电力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徐智林-《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硕士论文》
②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魏明海-《会计研究》-200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