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
摘要:社保制度是国家为人们造就福利的表现,也是国民生活的根本所在。要努力完善社保制度和社保体系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选择,它和人民的生活利益息息相关。本文对实行统一的社保制度对完善社保体系的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统一;社保制度;完善;社保体系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起步比较晚,很多保险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制定的。在现代化经济发展条件下,一些保险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会暴露很多问题,产生很多矛盾,因此需要不断的完善社保体系,实行统一的社保制度,以此提升人民的利益。
一、实行统一的社保制度对于完善社保体系的作用
(一)实行统一的社保制度能够让不同地区共同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并且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并且地区之间的制度也不相同。一些地方的管理制度并不符合地区的发展情况,一些地域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所制定的社保制度和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发展之间不相适应,因此实用性非常差,甚至社保制度在某些地区不仅仅停滞,还出现了后退的情况。这就需要对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掌握,由此建立起统一的平台共同监管,实行统一的社保标准,一方面有了共同的制度和指导方针,各个地区的社保工作能够更加明确,另一方面还能有利于对此进行集中性的管理,避免出现资源方面的浪费,让各个阶层的工作都能够有理有据。
(二)实行统一的社保制度能够有利于社会利益被共享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进一步的体现出社会公平和正义,并且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功能的发挥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在最近几年人口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社会矛盾也在增加,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社会的安定有序和稳定,就需要利用社会资源,让社会利益被共享[1]。
(三)实行统一的社保制度能够让职工的待遇得到提升
提高职工的待遇是实行社保这一重大举措的理由之一,也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关键所在,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提高职工的待遇,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并且一些政策补贴等等也更加均衡,能够极大的体现出社会公平,在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后,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得到提升,这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另外,在农村地区,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对于一些比较贫困的农村人民来讲,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保障,对于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农村很多青年人都会外出打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儿童,一些身体不适非常健康,行动上也有困难的老人,在得到统一社保制度的照顾以后,可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减轻养老压力,让他们的生活也得到多种保障,同时减少青年人的养老压力,给他们创建一个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
二、实行统一社保制度,不断完善社保体系的策略研究
(一)五险合一平台体系的建立
在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所秉承的原则是先易后难,自上而下,逐步推进。对核心化的业务进行开发和实施,并且以相对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基本的突破点,在全省全国实行网上保险制度的应用,在全社会建立起统一的核心数据库。另外,还要利用省级数据交换平台,支撑异地业务的办理和发展,同时加快和主网之间的联络。实施电子档案保护制度以及基金监管和安全防护辅助制度[2]。
(二)政府的有效调控
在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后,需要不断地增加政府对社会保险制度的扶植力度,并且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参保人员存在的疑问,对不同的发展地区进行有效的调控,不断提升社保人员的综合性素质,提升他们办理业务的水平,这样才能让社会保险服务变得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更好的对群众进行服务。在保险服务范围上也需要加大关注力度,不断的提升人们对保险的认识,不断的提升政府的扶植力度,以此对参保工作范围的扩大打下基础。无论是在那个地区生活的群众,无论是从事哪些工作的群众,都需要积极的参加到社保的行列中,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力度[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实行统一的社保制度是完善社保体系的必经之路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统一社保制度对于完善社保体系的作用,然后阐述了完善社保体系的主要措施。除此以外还需要在各个单位中探索新的社会保险制度,特别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工作,这是环节养老压力,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基本选择,更是缩小城乡差距,控制城乡流动人口的一种方式。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社保工作人员一定的启示,以此更好的完善彼此的工作,促进社保体系的完善。(作者单位:肥城市社会保险事业处)
参考文献:
[1]何玉玲.统一社保制度,完善社保体系[J].科技与企业,2014,11(12):280-280.
[2]张雪.实行统一社保制度是完善社保体系的必由之路[J].赤子,2014,12(12):20-20.
[3]张子惠.浅析实行统一社保制度的重要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5(3):26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