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虎
2015年暑假,我非常有幸能赴天水听取李镇西老师精彩的讲座,深深地为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和教育情感所折服。于是我买了一本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认真阅读,仔细体会。
《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集中展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他擅长把理性思考融入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使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及教育情感融汇其中,读后发人深省,撼人心魄。我读完这本书后,无论在智力活动还是在教育理论上均收获颇多,现总结最重要的几点。
一、做最好的自己
什么是“最好的自己”呢?李老师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处,所谓“做最好的自己”,其实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这是多么接地气的励志语。在本学期开学第一天,我就将它用来激励鼓舞调动我班学生的士气,收效很好。现在,学生能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定位和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会汇成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至于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李老师说道,他还真没想到自己以后会有这么多的“头衔”,他不过就是想做个“最好的老师”而已: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也就是说,尽可能做好每一天自己能做好的事情。这样的标准,不是为得到领导的表扬,也不是为了评职称或者得到奖金,而是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将教育当成了事业而不是养家糊口的职业。“天天兄弟”在录制节目时说:“Genuis is the person who repeats the most time.”(译为:天才就是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重复做一件事的人。)李老师在校期间,能够数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五个一工程”,即上好一堂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又做到了“五个一工程”中的几条呢?更不要说长此以往了。
二、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
李老师指出,好教师应该有童心和爱心,他甚至将童心视为师爱之源。虽然师生之间在年龄上有差距,但老师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常苦于和学生谈话时没有话题,也因为每次总是些老掉牙的套话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自认为很爱学生,能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关心爱护每个学生,但和李老师相比较,不难看出差距到底有多大。学生的生日到了,李老师能笑眯眯地给学生送上一张贺卡;在课余,与学生一起讨论甚至争论伊拉克战争的影响,中东和平的前景或贝克汉姆或周杰伦等众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种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式的关爱和亲近,会使老师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这种对学生的爱,也体现在李老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上。就以班上学生出现的“斗鸡”事件而言,当李老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讲解之后,发现学生只是明着不“斗”了,却由公开转入地下。于是,李老师便利用一次到通江河滩郊游的机会,要求班上的男同学组织一个“敢死队”,与老师进行“斗鸡”,通过这样的活动,老师重新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而我,在碰到这种违反校级校规的事情时,只是一味地批评、专横压制或者简单说教。学生有时表面上服服帖帖,但暗地里会和老师对着干,有时甚至会和老师起冲突。有一次,我发现有个学习相当不错的同学没有做周末作业,却在周日晚读时抄袭他人作业。于是一下火冒三丈,将一张试卷撕了个粉碎,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的结果可想而知,该同学此后变本加厉,甚至有意拖欠作业,上课也提不起神来。读了这本书后,我主动找该生了解情况,结果他说是因为周末到省城去看病,所以没有做,看到课代表在收作业,担心老师批评,所以便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看到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也向他道歉,承认自己不该如此粗鲁,并且在一次诚信主题班会上,告知同学们作业可以迟交,但绝对不可以抄袭,这是老师的底线。同时,再次当着全班同学向该同学道歉。从此,这位同学在上课时便能聚精会神地听课并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也能按时交作业了。
三、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于阅读和写作
常听有人说,不是我不想写论文或参与课题研究,主要是实在写不出来。作为教育专家的李老师,教科研成果十分显著,可谓硕果累累。同为教师,每天只有24小时,我真是很惊讶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时间来读这么多的书呢?在此,我将李老师在本书中提到他阅读过的部分书籍杂志做一粗略统计,其中古典类24部;文学类38部;教育类21部;人文类24部;杂志类19种。李老师在介绍的每类后都有个“等”字,所以说应该不止这些了。其实,从教以来,他就一直不停地、如饥似渴地在阅读,他已经养成了“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睡觉前、火车上、飞机上、宾馆里都是他读书的地方。可以说,“阅读欲”就是他的“生存欲”。对李老师来说,读书、教书、写书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
在阅读大量书籍的同时,李老师还能进行思考,而思考总是让他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思维火花记录下来。于是,一部又一部的读书随笔发表出来,一本又一本的教育专著问世了。李老师还分享了自己有关读书与写作的几点体会:一是要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二是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三是要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四是要读写结合,不能读写分离。看到这些成果和成功背后的努力和付出,我真是自惭形秽。从教十几年来,我总共才读过几本书?又有几本是深读细究的呢?至于写作,更是不敢提及。自己从教的前十年,基本无任何作品。只是在近几年,迫于评职称或其他急需文章的时候,才匆匆炮制,所写文章总是没有新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所写文章没有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而是一味模仿别人的文章,转述别人的思想。而且,很多情况下,在读书时虽然会有所感动,有所共鸣,有所联想,但仅仅是一时冲动,并不能及时将这种共鸣记录下来,更不要说是厚积薄发了。
“文以为种,教以为耕”,意为读书是写作和教书的基础,没有教师广泛的阅读耕耘,就很难有写的收获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学者、阅读推广人朱永新教授在“阅读改变人生”的报告中这样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它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朱永新教授还强调通过营造浓郁的阅读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培养阅读兴趣与良好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终身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这与李镇西老师的想法和做法不谋而合。
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真可谓阅精神大餐中的极品珍馐。这本书提供给我们教育者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成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富矿资源。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班主任教师,我将以李老师为榜样,不断努力,与时俱进,把读书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尽快适应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力争做一名学生喜欢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