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树
随着回归全国统一命题,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维、素材的呈现方式及试题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的相关要求,将有利于教师制定高效的复习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复习。全国课标1卷的两个综合题是以中小尺度的地理区域为载体提供相关地理信息,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因此区域地理的复习不能停留在区域知识的简单呈现和描述,而应立足地理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掌握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相关地理问题。
一、区域地理是什么
区域地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概念讲,区域地理指世界区域地理和中国区域地理,它包含基础和常识性知识;从广义概念讲,区域地理应该具有综合性的突出特征,是落实和运用高中地理原理的最重要载体之一,主要由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多项内容构成,是地球运动、人地关系、地理图表的综合承载体,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载体。从近几年来高考试题的区域载体看,更多的是基于广义概念的区域地理。
二、区域地理的有效复习
基于广义的区域地理,通过问题驱动能比较有效地把高中地理主干知识与原理落实到区域地理上,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题、地理思维和表达能力。下面以《西北地区复习》为例,谈谈如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进行复习。
为了培养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建构区域学习的模式,可利用《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图》,设置如下问题:“描述我国西北地区的纬度和海陆位置特征。”此设问一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又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位置进行确定与描述,为进一步的区域地理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明确地理位置后,结合《西北地区地形和河流分布图》设置如下问题:“概述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学生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后,引导学生结合等值线的基本知识阅读《西北地区地形和河流分布图》,以培养学生判读并表述区域地形特征的能力,这一设问一方面有利于巩固等值线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区域的地形特征,养成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获取区域地形特征的习惯,避免学生陷入死记硬背区域地形特征的误区,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形成科学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并引导学生初步完成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学习后,使学生初步具备区域地理分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接下来利用《西北气候、植被分布图》,设置如下几个问题。
1.简要分析西北气候的成因。2.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特点的主要成因。3.在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下,该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什么?4.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内蒙古东部形成广阔的温带草原的原因。5.说出该地区的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6.说出西北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7.简述西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通过系列带有一定递进性和逻辑性问题的驱动,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使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地理知识能比较有效地进行复习,逐步建构知识体系。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可结合更低一级的区域《新疆等高线地形图及气候资料图》作为案例,设置相关地理问题,驱动并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原理、规律的学习和迁移运用。该区域的相关问题设置如下:“1.比较吐鲁番和乌鲁木齐两地气候特征异同点并分析原因。2.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过程。3.结合气候资料图,评价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
通过对新疆这一区域相关问题的驱动、引导,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推导,为利用《必修3》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方向、特点”的原理学习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打下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最后结合《西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工业和交通分布图》,设置以下问题进一步学习地理环境对西北地区城市、工业、交通的影响:“1.西北地区城市分布有何特点?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2.西北地区交通线的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3.说出西北地区主要的产业结构,简析西北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并指出西北地区工业可待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由此,利用问题驱动法比较有效地复习完西北地区有关知识。
三、问题驱动法复习的重要意义、作用
第一,可以避免区域地理学习陷入“区域知识罗列或死记硬背”的误区,建立活学活用地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第二,可以有效结合高中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能运用地理分析方法推导区域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区域经济的可待续发展提出合理措施或建议。
第三,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提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综合能力,提高复习有效性。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表达能力。在高三备考复习中,如果能合理有效地运用问题驱动法复习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就不用面面俱到,既能减轻地理学习的负担,又能有效安排高考地理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