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玲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那怎样才能真实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呢?作者结合走出去所听的成功例子和自己的探索思考,谈谈对课程改革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读懂、读透教材编排意图,缕清脉络,有效整合
“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说过:数学知识是不断循环,逻辑上升地编排,并不是独立的。数学教师应该知道每个知识点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不仅要知道每个知识点在小学阶段的编排,还要知道它在将来学习中的地位,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关注同课题不同版本的编排特点和要求,还要关注同一课题在同版本教材中不同学段的分布和不同定位。因此老师需对教材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并进行合理有效整合。
1.横向对此同一课题在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仔细阅读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类课题的不同编排意图,对此分析后,以当前版本为主,整合其他版本的优势资源,力争把课上得“丰满”一些。例如执教苏版《圆的认识》时就可以把人教版的《圆的认识》“套圈游戏”这一优势资源整合到教学中。
2.纵向分析同一课题在不同学段中的分布,瞻前顾后,准确定位。在备课时,不但要研读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准确把握重难点,还要有全局意识,要善于瞻前顾后,纵向分析本课题相关知识在不同学段的分布,将各册同类内容置于纵向的“知识线”,以及横向的“知识网”中去把握、去解读,“瞻前顾后”“统观全局”,把学生在不同学段学到的知识,用线串成一串串“珍珠链”,而不让“珍珠”散落一地。因此,每位数学老师都要认真研读小学一整套数学教材,以便教学各学段知识时能准确定位。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教师不能再一贯的“一言堂”,要深入到学生中,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不能只着眼于知识的死记硬背,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1.培养良好的课前准备的习惯。我在接到新一届学生时,都会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上数学课的准备:一本课堂练习本,草稿本,数学书,数学学习工具等,这些上课前都要摆放好,以备随时要用,而我也会提早5分钟到班上准备好上课时要用的课件、教具,再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这样上课铃声一响,老师和学生能很快地投入到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那为什么要准备一本草稿本呢?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做数学题时没有草稿打的习惯,没有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往往不需要过多的数学思考就能在大脑中很快得到答案,而高年段的学习就需要学生运用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一些数学思考不是一步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呈现在草稿本上,做到有序思考,仔细答题。
2.培养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提高作业正确率。要提高正确率,必须下工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解题时自觉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调动自己所有学习过的知识解题,并在多种方法中择优,解题时要认真书写,书面整洁,格式规范,计算要养成列竖式的好习惯。我们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作业,“优”表示全对,“A”表示书写工整,“真棒”是指方法好、有创造性。
3.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很强,内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聆听老师的讲解和倾听孩子的发言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我感觉现在课堂上能积极发言的学生很多,但善于倾听的学生就不多了,可能说的学生声音太小了,说得不清楚、不到位,听的学生就不耐烦了,就失去了听的兴趣,因此培养说的习惯很重要。黄爱华老师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例如培养课堂“小先生”常说的四句话:1.请大家听我说……2.我要特别强调……3.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4.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而倾听习惯的培养更重要,同样有一位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在朱乐平老师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老师问:“你听懂了吗?”让学生感受到听的重要,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要边听边想别人说的与自己的想法是否一样,有没有补充,他的想法与你的不同在哪里,重复一遍,再用自己的话说一遍。让学生养成边听边思考的习惯。我在上课时,经常把话筒不经意地直接递到学生面前,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那些不举手的学生往往会给出更好的答案,而那些一问问题就举手的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当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给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指名回答。
4.培养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是在平时教学中的感悟,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非一日之功。科学在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懈努力,积极探究,依靠我们的热情、敏锐和智慧,在实践中发掘和总结有效的方法,提高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并体验和享受课堂教学带来的成功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