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愚人节前夕,知乎曾经上线一款小产品“值乎”,玩法是由用户提出问题,并设置付费答案。当时一位最疯狂的用户借助“值乎”赚了13146元,令人瞠目。虽然该产品于愚人节后迅速下线,但它却像一颗苹果砸醒了知乎。知乎发现,在知识的价值和用户的选择之间,竟然可以有变现通路。
值乎只是一次试水,5月14日正式发布的“知乎live”明显严肃起来,将原有的文字问答,变成更具信息量、更具效率的语音回答,看起来像是一种问答直播。形式上借鉴微信群的在线公开课,嫁接在知乎上各领域大V林立的“富矿”之上。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5月,知乎已拥有5000万注册用户,平均日活跃用户量达1300万,人均日访问时长33分钟,月PV超过50亿。而且,在目前本科生最常从事的110种职业中,知乎能覆盖103个与之对应的职业用户活跃群体。
目前,知乎live功能已经在知乎的首页顶部以入口形式出现。用户需要通过申请和审核,方能成为“分享者”,继而自主决定发起时间,在单独的live内围绕所擅长话题进行答疑、分享。“听众”则需要通过购票获取参与资格,以文字提问形式与嘉宾进行互动。即便在live 结束后,用户仍然可以在个人主页回看、浏览所参与场次的知乎live内容,使得内容具备可沉淀性和可搜索性。
由于尚处于内测阶段,知乎Live只对一部分人群进行开放,群里人数限制为最高200人,大家通过文字、语音、图片三种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并且是实打实的付费服务,价格由分享者来定,没有限制。但知乎官方根据行业情况会给出定价建议。
有人认为,当出版、电子书、版权输出等内容变现方式浅水难撑大船时,围绕“人”的商业变现便显得更有“钱途”。知乎1月份出品的 PGC 视频节目《职人介绍所》曾经帮各行业大V在知乎以外“圈粉”,并向“知识网红”的路上助推了一把。这次,知乎又为他们搭建起一个“知识秀场”——不拼脸蛋身材、嘴皮子,拼的是专业解答,在群魔乱舞的直播圈堪称一股清流。
如果说知乎live是一个讲座,那么在行更像是一个私教。就在“知乎Live”发布的第二天,果壳网旗下知识共享平台在行上线的“分答”就在朋友圈刷起了屏,大有打擂台之势。
与知乎Live相比,分答的变现模式更加简单粗暴。所有人可以向所有人提问。回答者自行设定价格,但需限制在1元到500元之间,然后通过对其他人问题的答复得到这笔钱——必须是语音,时间被限制在60秒内。除此之外,这个产品还设计了“分成”机制:当回复者的语音被其他人付费1元“偷听”时,提问者与回答者都可以得到0.5元。
问题也千奇百怪,从“智齿需不需要提前拔掉”到“能浅显易懂地解释一下量子物理吗”都有涉猎。热门榜上的问题一般会有三位数的“偷听”,这意味着提问者与回答者都至少通过分成收到了一笔打车钱。
除了知识,这里也不缺八卦。鹦鹉史航便是一位“影视类行家中收费最高的话痨”,每个问题收38元。一天时间,他在“分答”里回答了132个问题,赚了10361.5元。
果壳和在行的创始人姬十三的速度就慢了许多。从周日下午上线到半夜2点,他只回答了两个问题,赚了二十多块钱,正好够自己从办公室打车回家。
“60秒的答复限制并不意味着回答者不需要花费精力。它有点像奇葩说第三季的海选环节,在一个限定时间段里面,你就特别想语出惊人,”姬十三说,“我会反复反复录一个音频,录到流畅为止。”
“知乎live”及“分答”的出现被许多人视为“一次有关内容变现的实验”,为知识提供了更多“变现”可能。
但也有人担心,以免费起家的知识分享平台一旦商业化,将会动摇它的成功根基。即便此类产品面世初期会因为具有一定的游戏性质而火爆一阵,“网络大V”或“美女主播”们也会在这些平台上实现“割韭菜式”变现。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不大可能成为绝大多数普通用户实现知识变现的最佳路径。
而针对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瞬间爆发”、“后继无力”的朋友圈爆款这个问题,就连姬十三都回答,要“等等看结果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