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婧曦
[摘要] “乡土味道”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留住“乡土味道”,意义深远,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农村特点,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留住“乡土味道”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才能促使城乡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从而体现农村特点。
[关键词] 乡土味道;新农村建设;三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目前,新农村建设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处处都在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家园,一改千百年来农村脏乱差的旧貌固习。虽然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在广阔农村如火如荼地迈进。但是,昔日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逐渐消失,昔日的乡土气息、乡土味道亦难寻踪影,在我们的记忆中正逐步消亡。因此,乡土味道亟待保留,乡土气息亟待拯救。本文拟对乡土味道形成及提出背景、传播、落实三个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飨读者。
一、 “乡土味道”形成及提出背景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现代化中国建设中,农业依然是短腿、农村依然是短板。我国政府连续13年在中央1号文件中提及“三农”问题,从《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到《2016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明确提出要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进一步指明了“十三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努力方向。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乡土味道”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他强调“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强调“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保留乡土味道的重大现实意义,揭示了乡土味道的历史文化渊源,指明了拯救乡土气息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为我们做好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乡土味道”的传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作比喻,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不仅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而且形象地表达了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一)高层的呼吁
“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城乡发展一体化。这直接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指明了方向。但是近年来,部分地方却对“城乡一体化”做出了“城乡一样化”的误读。于是片面的城市优越论、农村现代化就是城市化等错误观念产生,这些错误观念犹如一台无形的“推土机”,“抹平”了农村的特质,部分民俗文化、乡土风貌随之消失,千村一面随处见,造成“乡味无处寻,使人更寂寞”的现状。在乡土味道逐渐消失的过程中,高层领导呼吁:留住乡村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不要把乡情美景都弄没了,而是要让它们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为此,一是要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二是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是要积极传承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保留田园风光,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据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奇葆指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第一,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努力使乡风民风美起来;第二,要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努力使人居环境美起来;第三,大力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努力使文化生活美起来。
这些论述站在保护中华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等战略高度,饱含着博大而深厚的人文情怀,为今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乡土味道指明了方向。
(二)专家的解读
“好山好水好无聊”,怎样留住乡村“味道”?学者们集中讨论并揭示了乡土味道缺失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美丽乡村作为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需要大力弘扬乡土文化。为此,徐令义在答《学习时报》记者问时说:“我们要建设的美丽乡村,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1]李晓媛认为,乡土文化是乡村大众的精神家园,对人们潜在的影响自然而深远,乡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发展滋生的良田沃土[2] 。豆艳荣指出,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下,虽然影响力遭到消减,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仍然有不容小觑的影响作用[3]。
保留乡土味道,就是要保留它的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和秩序之美。因而首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防止和遏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扩散。曹学娜认为,功利主义思想驱动、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城市建设认识单一是导致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以城代乡、拆迁破坏、千城一面等问题的根源,因而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4]。乔贵平也指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的基本原则,应自下而上地观察城镇化建设的“落地”情势,直面乡土传统与城镇化建设相遇的种种纠结和冲突,在继承与创新中为乡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充分发挥乡土文化推波助澜之效[5]。李佐军提出,为了保留并经营好乡土味道,一是要把统筹城乡环保作为统筹城乡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二是要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三是要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在农村大量兴建固废与污水无害处理设施;四是要创建企业清洁生产激励机制;五是要增加农村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6]。endprint
其次,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郭超认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土生活相对接,与乡土文化相融合,才能符合乡村实际,体现乡村特点,彰显乡土味道 [7]。为此,一是要立足乡土文化,整理家谱典籍,传承家规家训;二是要挖掘典故史实,弘扬民俗文化;三是要修缮故居古迹遗存,打造宜人风光景致;四是要以民为本,树立典范,重视教育。只有把核心价值观融于其中,加强培育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乡亲、乡音、乡情、乡愁跨越田野、跨越乡村,传遍中国大地[2]。
最后,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台的《宁夏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以环境优美、农民富裕、民风和顺为目标,大力实施“规划引领、农房改造、收入倍增、基础配套、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服务提升、文明创建”八大工程,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所以决心要遵循城乡差异化发展规律,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分类推进,注意乡土味道和民族特色,保留乡村风貌,防止以城市开发的模式建设农村,防止千村一面的状况出现。齐认为,这样才能够将中国传统村落建成自然宜居、耐人寻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7] 。
(三)要员的表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注重乡土味道和民俗风情,注重补农村的短板,扬农村的长处,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为我们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首先,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关雄光认为,近年来农村建设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规划滞后、卫生不佳等问题,希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此,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既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又要努力保留住原有的乡土味道,让家乡真正留得住乡愁。
其次,应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农村作为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新型社区建设不能照搬城镇建设模式,而应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遵循这一思路,王军民认为,一是要坚持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尊重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二是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扎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最后,应加强督查,明确责任。保留乡土味道,事关城乡统筹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对此,赵润田提出,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意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加强督导检查,推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速、提效、提质、上档次、上水平。
三、“乡土味道”的落实
重塑乡土味道,使得乡村之美,美在自然;自然之美,美在生态。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转变执政理念
邓小平说过,“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制度就是纪律就是规矩,没有纪律和规矩约束,党员干部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放纵而行。201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明确指出对官员损害生态环境的责任“终身追究”制,构成了各级党政领导者的生态环保“责任清单”。2015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深化县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解决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通知》(下简称《通知》),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在县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着力解决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通知》蕴含着的乡土味道正是“三严三实”专题活动全面开展及其新农村建设应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韩庄镇采取重心下移多接“土”气;薪火相传多学“土”法;扑下身子做好“土”事的方法,大力培养懂乡音、解乡情、亲乡邻的基层干部,屡次将工作业绩好、攻坚能力强的乡镇干部“下放”到村里,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攻坚锻炼,提升抓落实、办实事、解难题,为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泥土味”。新时期党员干部不能再有“天高皇帝远,管不着我们”的自虐,不能再停止于“农村工作没那么多讲究,摆平就是水平和能力”的层面,而是要坚持转变执政理念,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保持信仰的忠诚底色、修身的干净本色、为政的担当亮色,丢掉“官气”、保持“土气”、维持“乡味”而大有作为。
(二)突出保留“乡位”“土味”
保留乡土味道应该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留住人们心底深处那份淡淡的乡愁。
广西在对乡土化改造和重构的过程中,突出“乡土、乡情、乡愁”,通过实施差异化建设、特色化打造,彰显不同区域的生态乡村特色,让农村更好地传承农耕文明,彰显壮乡桂韵。湖南省衡阳市通过开发“乡土”旅游景区景点,现已成功创建旅游强县2个、特色旅游名镇4个、特色旅游名村14个,发展星级乡村旅游服务区(点)100余家。广东省惠州市也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美丽乡村”三大行动,促使全市村庄规划建设有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福建省南平市突出抓中心村镇规划和建设,专门制定出台扶持政策,结合旧村改造、造福工程的搬迁,一批环境优美、文化内涵和特色明显的新村庄拔地而起,其辐射带动能力和对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三)筑牢人民群众支持根基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强调:“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如果脱离群众,就会被人民抛弃。”
作为福建省典型的山区县,柘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林横亘,路况险峻。受地理条件限制,群众和法院联络困难。因此一旦纠纷发生,村民和法院之间若没有一条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那么纠纷就无法得到圆满解决。柘荣县人民法院因地制宜,从群众切身需要出发,开启“乡土模式”:说着“乡土话”,走着“乡土路”,当着“乡土人”,打破了法官坐堂等案的传统模式,打通了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贵州省贵州市开阳县驻村干部通过走百家门、访百家情、听白家声察实情,截至2015年5月底,走访基层群众3292人次,慰问特困家庭536户,化解矛盾纠纷161起,落实帮扶资金达2135.37万元,帮扶物资折合现金达59.84万元。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开启了“党课送下乡”党员教育新模式,不仅让党校教员下乡讲课成为常态,更让“理论干货”多了许多浓浓的乡土味道,受到农村党员的一致好评。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对乡土味道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诠释,有利于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配套衔接,强化了农村社区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支撑,既可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又可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从而体现了农村特点、保留了乡土味道。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新农村办.建设美丽乡村扮靓美丽中国[J].吉林农业,2014,(19).
[2]李晓媛.立足乡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文化学刊,2015,(11).
[3]豆艳荣.乡土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辨析——以安徽省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4]曹学娜,郑雅文.城镇化进程中的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7).
[5]乔贵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功能提升[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5,(2).
[6]郭 超.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7]齐泽垚.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探索[J].中国文物信息网,2015.
[责任编辑:马昌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