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思想政治教育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6-05-30 20:48孙仁杰
学理论·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英美思政教育国际化

孙仁杰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面临着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有利于培养能够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本文介绍英美两国的思政教育现状,通过分析汲取精华,以期改进我国思政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英美;思政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237-03

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也是我国面对经济、信息以及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随着我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与各国教育、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普遍增强。教育的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随着教育资源和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通以及信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这一趋势已然在世界各地广泛实践。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第一次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在2010年9月公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更是把“教育国际化: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作为十大重点任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思想方面,即解决人格、意志、道德等问题;二是政治方面,关于法制以及政治思想等内容。现阶段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政工作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思想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公共课程,而政治方面则是通过发展学生党员,建立党团组织,开展党团活动等。在新的时代潮流下,现在的学生更注重实用性,重视应用学科,普遍认为思政教育不具有实用意义,因此相关课程的听课效率不高,抵触现象严重。所以研究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学习各国在思政教育中所用的科学方法、手段以及成功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2]根据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榜单中美国和英国贡献的高校最多,因此本文将通过介绍英美两国思政教育的概括,以我国之思政教育改革者。

一、美国学校思想教育概况

严格地讲,国外并无思政教育这一说。在美国,其被称为公民教育,即通过对公民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和疏导,培养符合其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公民。主要内容包括:政治观教育、公民宗教教育和社会规范教育。其教育的途径主要为家庭、学校及大众传媒。

首先,在西方社会,家庭教育被认为是思政教育的起点。根据调查,其青少年的政党认同与其父母的政党认同率高达50%—60%,并且从11岁开始就具有某种政治认同感和倾向[3]。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这表明父母的政治情感与态度对于青少年最初的政治思想形成具有直接和深刻的影响。

其次,学校系统被看作是公民教育的中心机构。美国的教育是地方分权制,学校课程因州而异,即使同一州内,也因地区和学区有较大的差异,公立和私立学校之间也不相同。尽管如此,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还是具有统一性的,比如法律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历史课和地理也是思政教育的主体课程,如学生的政治课不合格就拿不到学分,不能毕业。另外,还普遍开设了公民教育课,法制科等,从小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

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主要通过“显著课程”和“隐蔽课程”两者进行。前者是学校中的正规课程,即教师公开讲授的学科。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开设直接的公民教育课程,如公民学、美国宪法、美国政府、时事、国家管理等。社会政治课程在许多学校的教育计划中占总学时的15%-20%,在高年级开设民主问题、美国国家政体等课程。总之,教学计划中除了必修课程外,还有大量社会政治方面的专题选修课。第二层次是开设综合性的公民教育课程,即“社会研究课程”。它将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根据需要按不同的教学主题对教学内容综合组织,注重以课程内容为素材进行各种活动。第三层级是通过各门课程进行间接全面的渗透教育。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和哥伦比亚等大学采取的文理工相结合的办法,在理工科增设社会科学课程,成立社会科学系,成为加强大学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隐蔽课程”使政府在教育公民时更加强调“渗透性”,把政治、道德内容融入人文文学、历史地理、社会等课程中,深入学校内外的活动中。其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N.V.黑渥勒在1970年提出,用以表示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这种课程的教育方式与显著课程不同,它不灌输,不强制,具有极大的自然性和隐蔽性,通过情景交流,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所以美国比较注重使用潜在的影响方式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学校通过日常活动中的唱国歌,向国旗敬礼,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法院、市长办公室;利用举办奥运会、航天飞机发射等大型活动,宣扬“美国精神”;通过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等灌输爱国思想;正是通过各种隐性或渗透式的教育方式,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4]。

二、英国学校思想教育概况

英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人文传统,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早最优秀的大学和英才教育的摇篮——公学。英国的高校同样没有设置全国统一的思想政治课程,对思政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并结合本国文化和高校教育特点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英国非常重视16岁之前的青少年思想教育,其中小学没有国家规定的道德或品德教育课程,但在多样的课程设置中又涵盖了整个思想教育: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宗教教育、公民教育。如其中的宗教教育本身就凝聚着一定的道德思想。学生在16岁之前都要上宗教课。宗教教育在塑造个人价值观念,营造团队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方面一直得到英国教育部门的重视,在英国思想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英国学校很重视在文学、艺术、历史、健康教育、体育等课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如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无形中提升思想情操:学习演奏乐器,参加演出创作活动,可以培养自信心、责任感,发展人际关系等等。此外,英国学校还广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一般有两种: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增加学生的道德实践机会。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需要,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促进个人和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发展。

英国学校十分重视校园和校舍的设计和布局,渗透着校园文化精神。如牛津大学优雅的校园建筑和环境构成的文化氛围,著名的导师制,师生俱乐部,学院制等造就了一代代的牛津人。学校非常注重教师的个人品质和修养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强调全体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要以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人身观、价值观、政治观施加影响。事实上,有学者指出:“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一切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靠他们自己的智力的积极活动,而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而学到的”[5]。

不仅能“文”还能“武”。英国学校通常都有严格的管理机制,通过鼓励良好的行为,惩罚坏的行为加强学校管理。大学更是纪律严明,管理务实,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有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要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体质和社交能力。1984年牛津大学出版了一部管理学生的“法典”——《学监备忘录》,至今对学生仍有制约作用。它对该校学生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有规定,如考试、庆典、晚餐等场合应着黑色学士服;学生组织俱乐部或社团要先向校方登记,经批准后方可获得等等。对学生违反校纪校规者,有学校的“纪律法庭”予以处理,视情节严重,给予罚款、停学、开除等处分。

三、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其他国家思政教育的介绍,不难发现,我国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自我封闭、呆板;而发达国家的思想教育具有轻松灵活、开放等特点。因此我国高校需要积极转变教育的方式,通过更加轻松愉快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增加德育的实效。

英美两国的思政教育都是“有实无名”,不像在中国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名称,它是渗透于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中,因此给人一种无政治色彩的印象,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者的思想。此外,他们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不是通过简单地灌输来实现教育目标。他是一种隐性教育方法,但实效性却比我国思政教育好得多。英美学校特别重视学校生活环境的教育作用,认为学校和课堂的氛围、教师形象、规章制度、校内舆论等对学生的政治观和道德观的影响不亚于正式课程,他们把这称之为“隐蔽课程”。在美国,对教师除了学历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求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和专门的岗前培训才能上岗。他们认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我国学校没有“隐蔽课程”的说法,主要依赖课堂灌输或说教式教育。因此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规章制度、教师形象方面亟须完善。

借鉴两国的实践性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等社会活动,这也是其思政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我国过去只重视理论性的“大”而“空”,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性,思政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无论是教育方法还是内容都不被学生接受。因此通过社会实践、心理咨询等方式,可以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另外,我国还可以借助社会力量,而非单纯依赖于官方途径,如美国利用其发达的大众传媒业,通过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和认可其政治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方法上需要借鉴,但内容上要注意区分。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更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拓展,西方国家一些没落的价值观、人生观正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深入我国,不断影响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对此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教育目标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在思想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差异,但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否则就会丧失民族性。

英美学校思想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爱国和忠诚。培养爱国和民族精神也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与之相对应,我们应当把思政教育根植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坚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求出发,理解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认识和筛选国外有价值的东西,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唯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才能得到弘扬。

英美两国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强调行使个人权利的同时,更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针对我国目前强调做“政治人”(注重意识形态上的忠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现状,要增加培养“社会人”内容,把培养“合格公民”纳入到学校思政教育目标中,注重培养人,不要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引导学生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既强调权力,也要强调责任和义务。

尽管这些发达国家的思想教育目标不十分明确,没有统一的思想教育工作指导思想,但其道德教育方面却极有特色,思想教育贴近生活,注重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富含可操作性。比较而言,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尽管目标明确,拥有全国统一的方针政策,还有一大批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但缺乏实效性。其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目标建设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要么过分抽象理论,要么流于经验描述。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增强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开拓视野,思政教育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明确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解决社会规范问题,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完善个性,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我们也需要不断充实自身教育的内涵,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使之适应复杂的国际竞争,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3]高峰.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2—133.

[4]陈姣燕.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1).

[5]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19.

猜你喜欢
英美思政教育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