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刀河畔探春华:水与人的故事耐人追寻

2016-05-30 10:48熊文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6年3期
关键词:春华华山长沙

熊文

相传,三国时关羽率兵攻打长沙,船行至捞刀河湘江入口时,一个大浪打来,手中的青龙偃月刀落入河中。宝刀上镶嵌的青龙,入水而活,带着宝刀逆水而上。幸得周仓逆水追了7里,才将宝刀捞上来。从此,成就了捞刀河的美名。

有河流穿过的地方,总是特别有灵气。山绿水润,春华秋实。从空中鸟瞰,春华镇宛若一颗皎洁的明珠,镶嵌在捞刀河畔。它依托捞刀河10里长廊,通过生态河道建设,将新的发展机遇与原有的生态系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写就了最美中国梦的春华篇章。

缘起一台戏

长沙县自古流传:榔梨人会点戏,春华人会看戏。旧时,捞刀河畔,戏班子登春华古戏台唱戏,心中都自怵三分,生怕闪失砸场。

临河而居,春华老街上的老人,总喜欢站在街口,倚靠老渡船码头,凝望夕阳慢慢地沉入波光潋滟的河中央。该镇文化顾问章资超老人告诉笔者,春华老街的古戏台,是长沙东乡最大、最著名的古戏台之一。它雄伟壮观,前后两进,几根几丈高的石梁柱,有力地支撑住那阔大的木板舞台。那宽阔的舞台,能容纳《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那万千兵马的纵横;它琉璃金碧,翘角飞檐,风吹飞檐上那一对铜铃,在半空中铮铮作响……

这个被人们称作“戏窝子”的地方,不得不提诞生于此的清代著名大戏剧家杨恩寿。他能酒善歌,一生醉心于戏曲,他感情真切,创作了《桂枝香》《再来人》等经典曲目。

春华山有关公庙、古戏台、古祠堂,经常上演湘剧、花鼓戏、皮影戏,附近百姓特别是果园镇、浏阳永安来的观众尤多。或许是这样一种追戏、爱戏、看戏、听戏的传统,台下产生了一个不寻常的戏迷——田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一个小个子,独自静静地听戏。高亢的唱腔,喧天的锣鼓,华丽的戏装,让这个少年着迷。章资超说,田汉后来回忆,当时戏好看,春华街上那辣辣的、飘着葱香味儿的米豆腐、刮凉粉也让他回味。

徜徉在山水田园间,行走在乡间小路上,那些旧迹都已不复存在,故人亦远去,只能在空旷的田野间,遥想当年的青葱少年,如何发酵对戏剧、对艺术的痴迷。

缘起一座楼

时光一晃。

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国民革命军第74军从春华石塘铺赶往春华山,途中遇上捞刀河,便蹚水过河。春华山的一个山头作为这一带的制高点,被日寇抢占了先机,千余名将士捐躯国难。血流成河,山河恸哭。“整个春华老街变成了一条空巷,渡船码头、河边两岸,将士遗体一堆又一堆。当时旱情严重,河水低落,鬼子的重炮打得将士们血肉横飞,鲜血染红了捞刀河。”当年的保长龙建民忆往昔,唏嘘不已。住在老街上的刘金国老人,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先后邂逅将士的碑与墓,并苦等烈士后人。湖南老兵之家志愿者、长沙会战战史和74军战史研究者梁学平,经过与浙江档案部门对接,目前有118名牺牲在春华山的将士身份得到确定。

在春华老街上,还有一座历史性地标——恒丰楼。1949年8月3日晚上,恒丰楼灯火通明,长沙和平解放条文签字仪式在围观老百姓如雷的掌声中开始,双方代表正式签下这个决定长沙古城命运的条文。签字仪式后,解放军代表盛赞程潜、陈明仁两位将军的正义之举。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随即由春华山、黄花、东屯渡进军长沙。长沙人民欢欣鼓舞,长沙古城宣告和平解放。光阴似箭,尽管当年那个令人激奋的夜晚渐行渐远,但有关这一壮举的记忆,永不泯灭。

缘起一本书

有人曾说过:世上有着许许多多种感情,唯有师生之情最真挚。

一代伟人毛泽东,1936年在向记者斯诺追忆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的往事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那里的一个国文教师对我帮助很大,他因为我有文学爱好而很愿接近我。这位教师借给我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其中有乾隆的上谕和御批。

那么这位借书给毛泽东,并令他念念不忘的老师是谁呢?他便是胡汝霖先生,他的家乡就在春华镇捞刀河畔。梁学平介绍,胡汝霖看到毛泽东那一篇篇文采出众、妙语连珠的文章时,深感毛泽东是一位难得的“良材”,竭尽全力地关怀、培养。而《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是清朝乾隆皇帝出的一本史书,它系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的删节本,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对毛泽东一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毛泽东用了几个月的课余时间,津津有味地通读了这部长篇史论集,深感收获很大,遂决定退学自修。

“这本书毛泽东共读了17遍,直到临终前,还让护士读给他听。”梁学平说,胡汝霖退休后回到春华,他84岁那年,解放军进驻春华山,歇息时间,有一位排长正在翻看《新民主主义理论》。当一旁经过的胡汝霖得知这正是曾经的学生毛泽东所著,欣喜不已,借过去通读了一夜。由于夜太凉,身染风寒,胡汝霖几日后便撒手人寰。人们感慨:他这一世,与毛泽东皆缘起于一本书。

缘起一条鱼

游历过春华的人都知道,这里山环水绕、物产富饶,这里以“小长沙”著称。站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三湘第一渡——春华渡槽上,漫山遍野的翠绿尽收眼底,捞刀河蜿蜒而过,勾勒出一幅民生画卷。

“20世纪70年代到2012年,由于没治理,河岸无路可走,良田垮塌严重,集镇居民睡觉都不安稳。”该镇水管站站长胡华坤介绍,1989年大雨使整个集镇浸泡在水中,街上水深达3米。

“近年来经过治理,再也没发过大水了,老百姓举双手点赞。”胡华坤说,自从有了防护堤,沿岸居民睡了个安稳觉。堤上修了路,栽了树,做了游步道,造了亲水平台,建了滨水风光带,一派山清水秀,在堤上散步、游玩的人们其乐融融。

长沙县流传着“麻林桥的豆腐,大鱼塘的鱼”,这两种美食都离不开好的水质。《大清食话》记载:光绪年间,清朝宫廷兴起食鱼热潮,一位来自长沙府的李姓御厨制作的“酸菜鱼”因“器具绝、工艺绝、配方绝”和“鱼绝、味绝、营养绝”受到了皇宫贵族的倾爱,被圣旨御封。从此300多年间,李姓家族代代为厨,并将此道菜肴传承下来。

“通过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效果。以捞刀河的支流大鱼塘为例,这里盛产环保鱼,其水煮活鱼名声远扬。前几年污染严重时,捞起来的鱼都有股煤油味,吃的人越来越少,近几年又恢复了市场,食客吃完一份还要追加。”说起水质的改变,胡华坤以著名的大鱼塘水煮雄鱼向笔者叙述着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变。

猜你喜欢
春华华山长沙
木碗
长沙之旅
咏华山
随王履登华山
待到春华烂漫时
峥嵘岁月:毛泽东在东华山
我们该如何表达苦难?——读黄春华《扁脑壳》
我眼中的长沙
华山历“险”记
春华而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