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钢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 五环节 ”教学结构模式,已经如日暮的太阳渐渐淡出教学工作者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新课标指导下涌现出来的新思路新方法,而在教学各环节渗透情感用情教学就是其中收效甚佳的一种方法。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她就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出发,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无定法”的教学“真空”下,走出的一条让学生欣然接受并乐意溶入其中的理性的、科学的思品之路,使思品课所独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导向性和科学性的学科魅力在学生思维的舞动中熠熠生辉。
一、“激”情的讲述照亮学生
授课时,可以以情激情、以景激情、以理激情等,做到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最终使道德情感成为道德认识的动力而转向指导道德行为。以八年级的《做诚信的人》这一框教学为例,自我感觉还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用各色情感化去了思品课空洞的简单说教和枯燥的文字评论,这堂课至今尚在耳边绕梁。
那节课我没有像以往一样,从课本的理论开始,而是抛开了课本,单刀直入——叫学生讲讲自己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曾有过哪些不实之举。这真是对学生心灵的直接拷问,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红了脸,有的也敢直面过去、痛揭疮疤。我静静的听了以后,没有呵斥,没有表扬,只有淡淡的说了一句,这里也可看出同学的诚信。有的同学头更低了,脸更红了。这时,我抛出了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学生这些错误会带来哪些后果?学生从内心良知、外部形象、处世做人、立言立说等方面做了阐述和剖析。我也没作过多的评论,任由学生自由发言。这时学生的内心情感被我深深地激发起来,想寻找情感爆发的突破口,以找到生命和道德的支点。
这堂课我没有一句抽象、空洞的说教,只是很好的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的认识和道德活动在情感的驱使下而弥散,知识的学习变得被情感所催发、所照亮、所推动,使情感知觉与理智知觉彼此互动,这时“诚信”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东西,它很具体并且随着情感濡化为学生的一种品性。相信许多年以后,这堂课仍将会被学生津津乐道并影响学生的人生。
二、煽情的作业引导学生
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的作业往往仅仅局限于学校所提供的作业本和同步,作业的广度和深度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实际上,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在作业布置上下足工夫,让学生由衷喜欢你的作业,而不是简单的应付和搪塞。
在作业的布置上,我多采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这样对学生更具挑战性更有诱惑力,当然也更有教育的实效。
一次,我把“校园的不和谐音符”、“放心早点你放心吗?”和“环城河治理之我见”三个活动作业命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以思品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自主选择、自主分工、自主合作,完成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加工资料、提炼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多媒体展示成果等一系列工作。这样的作业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情要负责,引导学生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每位同学都能主动参与并与其它同学相互交流。最后,我和学生把小组的作业用黑板报专栏和DV的形式,在学校的宣传窗展出和校电视台播出,深受师生的好评和拥护。
这样煽情的作业让学生淫浸在其中乐而忘返,既达成了新课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三维要求,也让学生在快乐中找到课本理论立足的现实社会热点,何乐而不为?!
三、蓄情的考试激活学生
思想品德学科考试经过了几次大的调整,已经日臻完善,通过命制开放性测试题,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相比较以前而言进了一大步。但无须讳言,应该说我们的思品考试还应该再更加科学更加蓄情一些,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在考试中得到激励和认可。在思品学业评价中,我从来不以统考思想品德成绩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标准,而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种角度的考试方式,这样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展示自己的才干,以激励学生自主的去探究,而不是将其一棍子打死使其永远失去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开卷考试中,我会设置不少难易程度相似的试题,让可以学生自选作答,给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因为毕竟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让其喜欢这个学科并在这个学科上有所建树。而对于那些没有定论、智者见智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的论述不必统一答案,教学不是工厂里做零件要丝丝入缝,而是要培养有创造性有见地的学生,死抠答案只会培养一批“合格零件”而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这样蓄情的考试设置,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并得到丰富和提升,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明确自身的潜能和发展方向,考察出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水平。
四、无情的反思反哺学生
教师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内省过程,更是内“醒”的过程,用批判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规律性地认识,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的敏锐性,并最后反哺学生持续有效的提高课堂绩效和实效。
记得有一次,上一堂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容的复习课,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意识把它分割成几块内容:包括十六大报告全面小康目标的提出,全面小康含义的阐述,全面小康的建设,课还算成功。但在回头备反思的过程中,我明显的意识到,“全面小康”作为一个复习课题,还略显单薄,尚可再进一步充实、提升,加强纵深跨度。比如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的问题,可以把它和“三农问题”巧妙结合,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的消费生活方式进行联系,还有建设反映了哪些科学观点,最后落脚点放在绍兴市以及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这样一来全面建设小康的内容就更加丰满、充实,有效的加强了学生的纵向、横向的联系能力。后来在学校的公开课中得了一致的好评,这何尝不是无情的“自我否定”的功劳呢?
在思想品德中用情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投入、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让我们用情教学,走进学生心灵,舞动学生思维,和新课程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