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依铭 王青玄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与感情达到顺畅的交流。
沟通的要素包括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方法、沟通的动作。就其影响力来说,沟通的内容占7%,影响最小;沟通的动作占55%,影响最大;沟通的方法占38%,居于两者之间。作为个人,要进行有效沟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必须知道说什么,就是要明确沟通的目的。
二是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就是要掌握好沟通的时间。
三是必须知道对谁说,就是要明确沟通的对象。
四是必须知道怎么说,就是要掌握沟通的方法。
以上四个问题,可以用来检测自己是否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下面来分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一、固定场所的采访
1避免审问性,与身份不相符的提问
记者、主持人对新闻事件进行公正、客观的采访报道。有些主持人对自己的身份定位却会随采访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提问的问题也会随采访对象的不同而在语气,语调,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温迪娅曾经去监狱采访一个犯人,她问话的“度”把握得比较适当,既尊重犯人的人格,又唤起他的良知,使犯人包括观众,从主持人的角度体味到她对人的关注。
2避免明知故问,平庸提问
明知故问是指观众对报道的人和事件已经能够做出较为明确的判断,而播音员主持人却依然要装作无知的样子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比如报道大型运动会的记者在采访获奖运动员时的问话,一开头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请问现在获奖了,你的心情激动吗?”。其实“请问,你对×××问题有什么看法?”等这样的问题无从体现他所在栏目的特点。从采访对象的角度来说,他的回答可以漫无边际,让人如坠云里雾里;他的回答也可以简单到只用一个字、一个词,使人总感到有某种缺憾。
3切忌有意触及被访者的痛处
在采访中难免遭遇被采访者内心深处的痛苦点,怎样提问才能使对方在平静的心态中自愿地讲出来,反映出创作人员的人文意识。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陈鲁豫在《鲁豫有约》节目中,提问几乎从不对邀请来的人用咄咄逼人的追问方式,也不事先设计好圈套来增加节目对嘉宾隐私的窥探率。因为她知道人们往往不愿再触及以往的伤痛,即使是最终的结果否极泰来,但中间的酸楚常常会让嘉宾感到揪心的疼痛。所以在遇到一些不得不提的焦点问题时也用发自内心的真诚来感染对方,让嘉宾按照自己的方式自主地向觀众展示自己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
二 名人政要采访现场
1极其充分的准备
对于名人政要的采访难度是很大的,对于各国政府首脑、各界高端人士的访问就更是难上加难。他们有丰富的从政、从艺或从文经历,学识渊博,见解过人。作为媒体的代表,如稍有不慎,就会给他人留下不良印象。另外,高端人士曾经接受过无数次的采访,如没有新意的提问,只会变成毫无意义的重复。因此,充分的采访前准备必不可少。
2精彩的追问方式
在许多访谈节目中,追问都是常用的问话方式。水均益也不例外,虽然没有王志式追问的锋芒毕露,但却能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将问题带出,引向深入。在《高端访问》对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采访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注:限于文字,这里只引用主持人的提问)
水均益:能不能给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您和卡斯特罗先生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查韦斯:……
水均益:您怎么看待他,他对您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是一个兄长还是一个父辈?还是一个同事?还是一个好战友?
查韦斯:……
水均益:总统先生,我再问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您这次来中国,这次访问下来,您有没有什么惊人的或者说对我们新闻界来讲,很有诱惑力的新闻告诉我们,在这儿。
查韦斯:……
3抓住重要的信息与意外收获
对于名人来说,其透露出的一丁点信息都可能成为重要新闻。水均益通过对查韦斯与卡斯特罗之间关系的追问,问出了许多人想问的委内瑞拉与古巴、美国之间关系的问题。对于获得的意外收获,有的适可而止,有必要的要紧紧抓住追问下去。对名人政要的采访,对采访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善于倾听又要始终掌握着采访的主动权,话语真诚又个性鲜明,使其节目效果得到进一步体现。
三 灾难事件发生现场的采访
1避免越位式采访
这次暴露最多的问题是越位式采访,播音员主持人的采访活动超出了新闻伦理的底线,以一种不恰当的角色,强行索取信息。在特大的自然灾害之后,抗灾抢险重于一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抗灾抢险的时效,成为一对“冤家”。一个地震新闻采访的例子:有一个女孩儿刚刚从废墟里被救出来,说不出话来。医生说她有心力衰竭的迹象,需要马上急救。这个时候,某电视台的记者居然把话筒对着女孩儿反复问:“你现在有什么感想?”此刻,是被采访对象的生命重要,还是新闻信息的采集重要?灾难新闻采访,应当“有所抢,有所不抢”。
2避免极限式采访
采访有度,这个度既包括记者提问的时间限度,也包括话题的范围限度,还包括被采访对象能够容忍的限度。超出这个度量的范畴,属于极限式采访,受伤害的往往是采访对象。相信大家都听过陈坚这个名字,在水泥板下埋了72小时后的陈坚,身体已经严重虚弱。四川电视台某记者却不停地和他说话。记者的现场煽情,使陈坚的情绪一直处于非常亢奋的状态。当他被救出时,体力已经消耗殆尽,最后离我们而去。从中我们看到记者主持人为挖掘新闻,不惜耗费身体极度虚弱的被采访对象的有限的精力。超出生命极限的采访,显然是地震采访中最大的失误和败笔。
3人文关怀的把握
有人说,人文关怀是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灾难报道是“温柔抚摸者”,还是“痛苦加剧者”,就看它有没有秉承人文关怀的精神。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映秀小学一个压在废墟下的9岁孩子唱着歌等待救援,被救后接连遭到记者的频繁采访,以致造成情绪失控,在医院里大喊大叫,拒绝所有人接近。有些记者为追求新闻的精彩,片面追求现场的惨烈效果,不但给遇难者家属带来痛苦,而且也给受众造成心理不适。任何时候,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当然也高于记者从事的报道本身。记者不能违背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原则。
4情绪控制的把握
在采访活动中,情绪情感的“度”要好好把握。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主持人敬一丹又一次在洪水过后的再去采访烈士遗孀。后来编片子的时候,几乎找不到敬一丹平静的神态和不流泪的镜头。摄像以半开玩笑的方式说:“我拍摄敬大姐采访一位烈士遗孀,两个人一块哭,我都分不清楚谁是烈士遗孀了。”可见,作为一个理智的,有职业感的播音员主持人或记者,不管在任何现场,任何复杂的场景下,都应该有把握情绪情感的能力,确保建立有效的沟通。
总之,采访报道或访谈节目中的提问不在于言多,而在于巧妙、到位。采访技巧运用得当,会使报道或是整个访谈节目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使受众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被采访者的信息和有益的启示。同时,采访提问又是播音员主持人与采访对象进行人际交流和心灵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提问视角理应建立在一个平等交流的基础之上,所提的问题也应具有贴近性,富于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