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
摘 要:高职汽车维修类专业课程体系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之一,不仅承载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更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紧跟市场、行业、企业的不断变革,大胆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就业,本文对此探索性地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思路。
关键词:汽修;课程;改革
汽车维修行业的每一次洗牌都会引领汽车职业教育的变革,特别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最近几年,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汽车维修行业开始向高效、精细、智能等方向发展,加之近日交通运输部对《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的修订出台,汽车维修企业新一轮的洗牌在所难免。因此,高职汽车维修类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适时地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便适应汽车后市场、汽车维修行业、汽车维修企业的变革对汽车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1 破解课程掣肘,推进课程改革
1.1 课程定位滞后
课程定位滞后,课程设计与企业脱节。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侧重部件的认知、检查、调整和更换,侧重诊断、检测仪器的操作使用,侧重对汽车正确合理使用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汽车4S店的维修流程严重脱节,学生进入企业后不知所从。因此,汽修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应结合汽车结构和特点,围绕汽车不解体检测诊断,着重突出 “七分养护、三分修理”的新型维修理念。
1.2 课程衔接松散
课程之间、内容编排以及课题衔接方面不够慎密,比如发动机点火系,不仅在《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中详细介绍,又在《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大篇幅出现,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中又再一次出现。
1.3 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求同
课程内容大多属于定论的东西,缺乏对学生的启发性,特别是汽车故障诊断部分,难以使学生有开阔的思路。案例车型老旧、技术落后,又难以适应现代汽车技术日新月异、新车型新结构层出不穷的现状。涉及科学发展前沿及实用新型的东西较少,缺少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内容,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求同思维的训练,而忽视求异思维。课程设置强调统一性,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忽视个性的培养,其结果是专业无特色,学生无特长,不利于多规格、多层次的汽车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成长。
1.4 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教材本身的局限加之大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在汽车企业一线实践、工作的经历,教学方法主要依赖教材和传统的模式照本宣科,导致教学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片面强调知识传承以及应试技能的训练,教学中多采用演绎推导法,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5 课程理论太深,实习脱离实际
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专业理论不能过深,教材的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理论知识力求实用化、有针对性,把实用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但是现在的汽车类专业课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习课,都以知识为主,实习环节基本脱离汽车行业的生产实际。生产性实习不应该局限于企业,课改应加大校内生产性实习。
2 着眼行业实际,制定课改方向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涉及到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及实践条件等内容,要打破旧的经济体制、传统观念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的理念,这是保证课程体系改革成功、培养出新型的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的关键。
2.1 参考工作情境,确保培养目标接地气
职业教育是为行业、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端人才的孵化器,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遵照行业企业的实际及动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确定,培养目标要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需求,依据企业用人标准、参照企业工作情境以及工作过程进行确定,要体现任务要求和工作职责,要突出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制定如图1所示。
2.2 关注行业动态,保证课程体系高起点
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汽车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汽车专业的课程改革既要将新车型、新结构、新技术及时引入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含金量,还要着眼于未来,加大专业技术改造的力度,以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授课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培养出具有适应市场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3 创新教学模式,突出服务学生新理念
汽车维修专业教育教学必须为学生服务的新理念,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与合作能力。课改方案,必须建立从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编撰教材,到教师授课方法等都应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多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并将这一思想理念贯穿于每一教学环节中。
2.4 瞄准就业导向,做到课程设置企业化
始终按照汽车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尽早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2.5 体现能力本位,凸显课程内容新特色
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应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要注重在职业情境中实践智力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突出汽车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教学,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6 创设教学情境,确保教学活动针对性
按照汽车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学习过程。结合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流程将学习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如图2所示。要以汽车企业为载体来设计教学、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建构知识体系、锻炼操作技能。建立学习活动要重视工作任务与教学目标设定的知识、技能的联系,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突出强化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作情景的选择要体现特色,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
3 依据学生兴趣和市场需求,优化专业方向和课程结构
目前,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大体以下几个方向: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汽车运用工程、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这些专业的区别、就业方向并不是特别明晰,因此,可以考虑高职学生一年级后重新选择汽车类专业 的细分方向,课程体系拟采用“打基础、学专业、专门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所谓“打基础”就是在高职一年级为学生开设文化课、专业基础课、通用型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包括机械识图或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金属工艺学等,通用型的专业课包括汽车概论、汽车构造、汽车文化等。“宽基础”使学生具备系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为学生今后专业分流,转岗奠定基础,又为终身教育打下铺垫。
“学专业”宜于在高职二年级实施。经过一年的磨合,学生对专业的分流、分类会建立相对清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所长和专业兴趣,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比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侧重点会有所区别,便于学生形成适合自己职业定位的专项能力,并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开辟广阔的选择机遇。
“专门化”比较适合高职三年级,也就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顶岗实习阶段。必须要重视学生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不能有丝毫轻视,顶岗实习应该有固定的、专职的老师驻企指导管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实际,制定顶岗实习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应该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专门化”阶段的实施就是结合学生进驻的企业实际,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企业协商进行专门化教学,构建专门化课程体系。汽车维修类专业的专门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可建立机修、电工、维修顾问、索赔、备件服务的专门化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发动机、自动变速器、汽车空调、车身电器等专门化方向。
4 依托校企合作,开发适合职业教育的学材
据不完全统计,汽车维修类专业教材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教材缺乏新意,紧贴企业实际、凸显行业特色和特点的教材较少。很多教材都是编者坐到办公室编出来的,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的结构、技术、工艺、流程涉及较少。相当一部分教材远远滞后于企业所用的培训教程,也和企业使用的车辆维修手册脱钩,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进不了学校。加之教材编写出版周期长、更新慢,现行教材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结果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还得重新学起。要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职业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主线,联合企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既然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就必须将适合教师教的教材变为适合学生学的学材。学材的编写,应根据企业需求精心策划,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开发学材,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要树立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学材要尽量接近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学材是在“把企业引进学校,把课堂搬到车间” “生产教学一体化”“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变实训作品为“订单”产品,要体现“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同步。
其次,根据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的要求,结合专业最新发展动向,及时引进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及时引入新的行业规范、新的国家标准、新的维修理念,体现学材的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
再次,学材要便于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要紧密联系培养目标,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技能训练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便于开展“教中学、学中做”,使“教、学、做”有机结合。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通过创设情景、任务驱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在学材装订上,可以做成活页式装订,便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时学生记录。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而且由于受教育传统、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职业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始终都带有基础教育和高等综合教育的影子,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和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进行汽车维修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与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也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确保职业教育和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体现职业教育的成果,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