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军
摘要:每一位小学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符合时代的课堂,而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能不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开动思维,积极进行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创造力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的梦就是培养更多的乡村孩子,让他们学到该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将来家乡、国家建设的更美好而贡献自己。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每一位小学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符合时代的课堂,而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能不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开动思维,积极进行创新。
在学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小数乘法”这一节内容后,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准备教学新课。突然,一向好问的楚楚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有一道数学题我和李明朗不知该选择A答案还是B答案,您能告诉我们吗?”我一看是一道选择题,题目是:3.25×4.6的积有()位小数。A、两位;B、三位;C、四位。看完题目以后,我想是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来讲解这个题目,还是继续上新课,等到下课后再给他俩讲解呢?看到两位同学迷惑而又渴求的眼神,想到当前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决定抓住这个契机,改变原先教学计划,发动全体同学自主、合作、争辩、探究这题的正确答案,在争辩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很快,同学们就争辩的面红耳赤,逐渐形成两种答案,一种意见主张选择A答案,另一种意见主张选择B答案。我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分别请两种意见的代表来阐述理由。
学生代表一:我们选择答案A。因为,我们经过计算3.25×4.6的积是14.95,恰好是两位小数。
学生代表二:不对,应该是选择答案B。虽然我们没有经过计算,但是我们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可以知道积的小数位数是由因数的小数位数来决定的,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那么,不用计算,积就一定有几位小数。在3.25×4.6这个算式里,两个因数3.25和4.6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积的小数位数就有三位。
听完这两个学生代表的回答,我及时的抛出悬念:“那为什么经过计算3.25×4.6的积是两位小数,而根据小数乘法计算法则却是三位小数呢?”
教室一下子变得那么安静,有的学生在用手挠头,有的学生在沉思。我读出了一双双眼神中透出的迷惑,知道此时学生的思维正在脑海中激烈的碰撞着,我想揭晓答案的时刻到了。
于是,我请一名学生上黑板用竖式计算出3.25×4.6积,我再指着竖式讲解:3.25×4.6的积经过计算是14.950,但是为了简便,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零,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我们在写答案时,把14.950就简写成14.95。這只能是说14.95和14.950的值是相等的,但它们的精确度是不一样的,14.950是精确到了千分位,而14.95是精确到百分位。因此,要回答3.25×4.6的积有几位小数,很显然是选择B答案三位小数。听完我的讲解,原来选择A答案的学生恍然大悟,情不自禁的小声说:“原来这样”,而选择B答案的学生则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的教学思考是:教师面对突如其来的数学“意外”,并不因为它打乱了原先的教学预设而置之不理,相反却抓住这个机会,把“意外”当作有价值的数学思考,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去争辩、去分析、去解决问题。在争辩中,锻炼并提高了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协作的精神。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是瞬息万变的,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把握和取舍,科学地去面对并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善于让学生去争辩、去质疑,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将因此变得更加精彩,我们学生的数学思维就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思维定势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心理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的有效方法是鼓励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和特质。它是一种不依常规、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方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方式;它又是与求同思维共存的。学生的创新需要求异思维,但如果没有求同思维的集中和筛选,就不能确定最佳方案。而在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过程中,都必然要有所否定,特别是学生积极的自我否定。这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从更高层次上自我肯定的必要前提。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教学应成为教育创新的平台,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教与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注重教的艺术,更要注重学的方法;教师应能够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在师生互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打破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学,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此,让学生进行比较,就会有“风乍起,吹起一池春水”的效果,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使其产生求知欲,进而转化为思维的内驱力,不仅打开了思路,找到问题的症结,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理解奠定了基础,而且强化了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是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可靠的指标。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孤立、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从教育目标的观点着眼,我们所期望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影响。学习的正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自觉运用旧有的认知结构,消化理解新知识;透过直观形象,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达到了深入思考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