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les Chen
虽然“觉得自己丑”的人里心理健康的占了大多数,但躯体变形障碍症其实并不罕见。有数据显示,躯体变形障碍症在人群中的流行率约为1%~3%。
最近,在微博上有一条流传甚广的消息称,觉得自己丑可能还是一种病——“想像丑陋综合症”,学名叫“躯体变形障碍”。在这条消息的评论转发中,网友们纷纷表示自己大概已经不幸中招。不过且慢,这“躯体变形障碍”究竟是什么?
“躯体变形障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概念,从属于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这一类型。也就是说,与“密集恐惧症”这样尚有争议的概念不同,它确实是一种专业人士认可的、货真价实的心理疾病。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上的定义,躯体变形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4项:
1.过度关注一处或多处自认的外表缺陷,但实际这些缺陷并不会被外人所观察或注意到;
2.在发病的过程中,处于对外表的考虑,个体会表现出重复性行为(如:通过镜子检查自己、过度修饰自己、抓挠皮肤、询问他人自身形象)或是重复性心理活动(如对比他人形象与自身形象);
3.这种过度关注对个体的社会功能、职业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等造成了显著的困扰或损害;
4.以上症状并不是由饮食失调(eating disorder)造成的自然体重增加引起。
不少人也许会在前两条中找到共鸣,而事实上,真正辨别这种情况是否属于病态的是第三条标准,也就是对形象的烦恼是否对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很多人可能都为自己相貌的缺陷郁闷过、抱怨过,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可以可以正常地生活、工作、社交。而真正的躯体变形障碍患者则会把自己的外形缺陷放大,并陷入焦虑和强迫行为的泥潭。他们往往要面临强迫性整容、强迫性地以第三视角观察自己的外表和举止,以及强迫性地怀疑他人注视自己等不适应行为。
对于多数人来说,对外貌的不满并不会达到“躯体变形障碍”这样严重的程度。不过,在普通人当中,“我很丑”的想法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阻碍。经常产生这样想法的个体往往要面对低自尊、不自信、缺少安全感的困扰,他们也有更高几率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有统计显示,10名女孩中有6名会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而不去做某些事,31%的青少年因为害怕别人关注到自己的外貌而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
人们贬低自己外貌、产生心理负担的原因中,流行文化与大众媒体是一个值得一提的因素。我们的审美标准是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形成的,“美”与“丑”的界定,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与外部信息的对比,而各种形式的大众媒体则是普通人接触这些信息的主要来源。大众媒体中的女性都有着纤细的肢体和层层修饰的精致妆容。这种“美”的形象其实是非常单一的,而且与现实生活相比更加夸大了对精致容貌、纤细身材的追求。在看过这些“完美形象”之后,人们会更容易对现实中不完美的自己产生不满。
虽然“觉得自己丑”的人里心理健康的占了大多数,但躯体变形障碍症其实并不罕见。有数据显示,躯体变形障碍症在人群中的流行率约为1%~3%。由于患者常倾向于掩饰自己的苦恼,它实际的发生率可能还会更高。这种心理问题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在对美的理解较为单一的社会中,青少年(尤其是少女们)可能会出现由控制自身形象而产生的认知扭曲,逐渐形成不可控制的行为及思想模式。有研究认为,这种疾病可能与一些生理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发病中也起了一定作用。而另一方面,童年经历、文化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
(转自“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