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别再“看海”

2016-05-30 10:48沈立
环境 2016年1期
关键词:内涝海绵暴雨

沈立

强降雨过后,街道成河、住宅进水、汽车没顶似乎变成国内大型城市的惯例。毫无疑问,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内涝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之一。

数据显示,过去3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北京、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伤亡的严重内涝。但与此同时,全国有1100座城市严重缺水,城市排水标准偏低和雨水利用系统的缺乏,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 近年来,“海绵城市”的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市中心看海”的窘境

“广州多条主要干道‘水浸街,交通严重受阻。市内的荔湾涌、司马涌、东濠涌、沙河涌、新市涌等流域河涌水位暴涨倒灌,局部地段出现大面积内涝。芳村区近一米深的洪水淹没了街道,淹进商铺,轿车半淹在水中,动弹不得。”

“越秀区解放北越秀公园路段、童心路,白云区机场立交、机场路沿线、三元里大道全线、白云大道、远景路,海珠区宝岗大道等大量路段因暴雨出现‘水浸街,交通受影响严重。”

……

近年来,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频遭“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强降雨袭击,引发城市区域严重内涝的事情时有发生。如此这般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广州,广东省各地城镇因强降水引发内涝的情况同样严峻。

以2015年5月间为例,广东受强降雨影响,北江干支流水位持续上涨,4个水文监测站录得超出警戒水位,清远、东莞、韶关、汕尾、河源等市严重受灾,仅在清远、韶关两地受灾人数就达到12万。“5月20日,东莞部分镇街严重水浸,多条路段的车辆被泡在‘一片汪洋之中。”“深圳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停课,部分路段出现市民弃车逃生自救场景。”

纵观国内,深受内涝之苦的城市也绝非少数。

2014年6月23日下午,首都北京突降暴雨,截至当晚7时,城区平均降水57毫米,个别地区最大降水量达182毫米——暴雨让北京城狼狈不堪,城区多处积水,多处道路瘫痪,形成了众多网友戏称的北京新八景,比如“二环观海”、“水上机场”、“地铁瀑布”等。而在此前的2012年,北京“7·21”大雨更是让77位市民失去生命……

事实上,暴雨中的北京多次登上了众多境外媒体的重要位置。BBC、《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均推出“水漫京城”的图集;路透社推出题为“大水将北京变为池沼”的报道;德国新闻电视台更是使用了“大水吞噬北京”的标题。

2015年雨季以来,重庆、杭州、南京、南昌、广州、深圳等国内重要城市,轮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东方威尼斯”的称号在中国多地开花。有媒体调侃,如今可以“去武汉看海”、“到杭州观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铁赏水帘洞景”……据2015年8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透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有154个城市因暴雨洪水发生内涝受淹,受灾人口25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1亿元。

强降雨过后,街道成河、住宅进水、汽车没顶似乎变成国内大型城市的惯例。毫无疑问,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内涝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之一。

大雨围城缘何起

暴雨淹城的景象不断上演,不少城市的政府部门也决心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广州从2012年至2014年间投入逾4亿元,对重点浸水路段进行改造;北京为总结“7·21”暴雨的教训,决定要在4年内解决城市内涝隐患,投入的资金与努力也不在小数。然而从近年的结果来看,各大城市的治水成效似乎尚未凸显。“年年都说解决,年年都解决不了”的新闻标题也屡屡见诸报端。

暴雨让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变得脆弱而无奈,频繁的内涝使大家不得不把视线转向一个个城市的地下。我们的排水系统究竟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为何经不起暴雨的考验?

“城市排水系统脆弱,‘历史欠账太多是我国大部分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之一。城市排水系统不能与城市各方面发展规划配套,管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布局,导致排水能力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广东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内,排水管沟直径超过3米的几乎没有。而在城市化进程较高的发达国家,排水管沟甚至可以跑汽车。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排水管道不成系统,部分管线管径并不合理,雨水管径普遍偏小,过水能力不足。

此外,广东省城建局一名负责人向记者透漏:地面雨水渗透能力差也是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一。“硬化地面是指用水泥、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柏油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城市广场、商业街、人行道、停车场、社区活动场地。当前各个城市的地面都被大面积硬化,必将导致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越来越差。”

正常情况下,当雨水降落到地面时,土壤会像海绵一样不断的吸收雨水并储存,业内专家把这一过程称为“海绵效应”。但硬化的地面就像铺在土壤这块海绵上的有机薄膜,降水只能流淌其上,而无法内部吸收,因此一旦雨量较大就容易形成城市内涝。

调查数据显示,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难以通过地面渗透,内涝问题严重。

另一方面,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周玉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城市的地下管网是逐年建设的,就像大树的生长一样,地下管道纵横交错,电力、电信、热力、燃气、自来水、污水、雨水等管道已占满了地下空间,各种管道的布局都有间距的要求。已建成的管网要想重建难度超乎想象,除非遇到战争或巨大的自然灾害。因此,在新建地区,可以提高标准来建排水系统,老城区只能通过建排涝系统来提高标准。

此外,业内专家还指出,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我国过去一直无法可依,在2014年1月才正式实施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推出之前,就只有1997年颁布的《防洪法》与2008年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沾点边。

尽管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竭尽全力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但想要在短时期内弥补过去几十年的欠账显然并非易事。

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一边是城市排水系统落后于时代,内涝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另一边来自水资源短缺以及地下水位下降的威胁却仍长期存在。数据显示,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缺水”或“严重缺水”城市。例如广东,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近年来深圳市、东莞市均有发生市中心地区路面下陷的危险情况。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近年来,一种新的城市治水概念应运而生,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壮大——它被人们称为:海绵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

“大自然的‘渗透功能被破坏后,人工设计的城市排水系统,常常将其‘遗忘。 其实,土壤的缝隙像毛细血管一样,雨水可以通过土壤渗进地下,减少地表的流量。” 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建局水务科科长姚涛向记者介绍道: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 “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根据住建部在2014年11月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今后我国各地城市将建立“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把最多80%的雨水留住,以便涵养水源,改善城市生态效益。

《指南》显示,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城市增加更多的“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天然水系,让城市中的绿地、花园、道路、房屋、广场成为滞留雨水的绿色设施。具体比如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实施与普及,意味着过去城镇排水防涝系统雨水快排模式和以“修大管子”为主的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思路将被彻底改变。城市中的雨水在未来将被视作可重复利用的宝贵资源,而非为祸人间的洪水。城市内涝或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个更为完善合理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将被建立起来,而水资源紧张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得以有效缓解。

猜你喜欢
内涝海绵暴雨
“80年未遇暴雨”袭首尔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暴雨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当暴雨突临
海绵是植物吗?
暴雨袭击
国外应对城市内涝的智慧:从“驯服”到“巧用”
城市内涝的形成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