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016-05-30 09:58:24陈璆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格言青海湖短语

陈璆

摘要:本文通过导“趣”、导“思”、导“渔”、导“疑”、导“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关键词:趣;思;渔;疑;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104

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努力学习和运用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这一现代教育思想。切实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重“结论”轻“课程”,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理解”的弊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以学生的“学”为轴心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面学习“参与学习把知识建立起来的全过程”从而不仅大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善导具体表现如下:

一、导“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促使他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奥秘。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巧妙提问激发兴趣。例如,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同学们去过哪里旅游?有谁去过青海湖?(2)青海湖是湖还是海?海与湖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4)青海湖与梦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5)青海湖美吗?美在哪里?学生猜测很多,互相争论不休,兴趣盎然。于是教师因势利导,说:“你们想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看谁学了以后能最快最准确地回答以上问题。”此时,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一个“人人动脑筋,个个争发言”的局面迅速呈现。

2. 运用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南京大屠杀》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看电影,把整个事件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白鹅》放幻灯片,让学生对白鹅有感性的认识。教《乡愁》,让学生听磁带,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乡愁当中。

3. 让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日出》这篇课文,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演黄三省、李石清、潘月亭、王福升等角色,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导“思”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导“思”,就是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中,常常听到一些同行埋怨学生“脑袋笨”,总是启而不发,把讨论时出现的沉默现象都归罪于学生,这是极不恰当的。我们不妨来个自问:“自己的引导是否恰当”?只要教师把准学生的思维从哪里起步?向哪个方向发展?将会在哪里受阻?再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闸门就会开启。

例如,在教学“词”和“短语”时,笔者拟出这样一道题:新桌和桌子,哪个是词,哪个是短语?大部分学生都搞混了,笔者问为什么?许多学生都处于沉默状态。于是笔者从少数学生说理的信息反馈中发现,有的学生认为新桌和桌子都是两个字,并且都是桌子的意思,它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这是学生没有掌握判断问题的思维方法。后来笔者再一步引导学生,短语和词一样,都是构成句子的建筑材料,但短语是比词高一级的语法单位。新桌不但是桌子,而且是新的桌子,因此是短语,而桌子是词。

三、导“渔”,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

导“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并掌握规律,形成能力。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此中道理,我们做教师的不难懂,也不难接受,但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导“渔”需要结合实际进行研究。

例如,学习写一篇游记,可以实际组织学生出校旅游,然后清楚地说明写这篇游记的要求:1. 游览过程要写出来。2. 要写出景点的特色,重点描写最能吸引游人的景物。如《周庄水韵》着重写水,《巴东三峡》突出写山。3. 在描写景物时,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力求做到情景交融。4. 如需介绍景点的有关知识,要简明扼要。5. 可以运用课文中写景的不同表现手法。学生根据上面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都能写一篇完整的符合要求的游记。

四、导“疑”让学生自愿参与学习

导“疑”,就是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疑”是形成学生良好心境的情景之一。“疑”设立于课头,则必然是整堂课的中心,其目的在于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疑”设立于课尾,则一定是下一个中心的预告,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因而激发起继续学习的热情。

教学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时时处处引导学生的新奇、兴趣、疑问等情绪,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引力,让学生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进而产生一种主动探索的欲望。

例如,教学《选举风波》时,笔者用听录音的形式设疑点,让同学带着疑问去欣赏课文。这次为什么选举?会选谁?选举过程中又有什么风波?最后风波平息了吗?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听课文,又激起了解疑的兴趣。另外在上新课的时候,教师的设疑特别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如《背影》,朱自清这是写谁的背影?这背影有什么特别?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背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作者一看到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下眼泪?这样一设疑,就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

五、导“练”,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导“练”,就是在练习时要致力于讲思考,教方法,重启发,传学法。为此,设计练习时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

例如,口语交际、交流格言,在小组里介绍你喜欢的一句格言,说明这句格言的出处,并谈谈自己对这句格言的理解;听取同学们介绍他们喜爱的格言,并和他们交流自己对这些格言的体会。于是同学们就活跃起来了,翻笔记,查资料等,会找出许许多多的格言。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这样的教学就会给学生留有实践、思考的空间,在共同交流中巩固提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信息的相互交流,为学生参与新知识形成过程创造了条件。

总言而之,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导他们从中自行发现些什么,思索领悟些什么,抽象概括些什么,引申开拓些什么……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发展学生智能的阶梯。教会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也是当今教师进行创新教育必备的“灵丹妙方”。

参考文献:

[1] 王艳春.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J].教师,2011(10).

[2] 董彦格.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1(17).

[3] 王 玲.自主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3).

[4] 郑月萍.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J].考试周刊,2011(51).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初级中学 536017)

猜你喜欢
格言青海湖短语
格言
趣味(语文)(2021年11期)2021-12-26 13:57:02
格言
格言
格言
那美丽的青海湖
小读者(2020年2期)2020-11-26 09:34:07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 03:07:10
《青海湖》
散文诗(2019年21期)2019-01-21 12:03:20
御风而行的朝圣之旅——青海湖骑行记
学生天地(2016年22期)2016-03-25 1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