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勇
※写景诗专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望海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 结合诗句,分析首联表现了望海楼怎样的特点?
2. 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对比写景,请具体结合诗歌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 呈洛滨、筠溪二老
[南宋]张元干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注】洛滨、筠溪:均因主战为秦桧所忌,不久被罢职,与苏迟、叶梦得、张元干、富柔直等交游唱和。
1. 分析词人在上阙是如何体现清秋的幽静夜色的。
2. 结合词的下阕分析词人所表现的感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青玉案
惠 洪
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①、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
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叮咛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侵晓潇潇雨。
【注】①取次:草草分别之意。
1.“绿槐烟柳长亭路”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 画线句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①
元好问(金)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②毛发凛余威。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注】①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
②百年: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
1. 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 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2. 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半山:在江苏江宁,作者晚年退隐江宁,曾在此建半山园。②床敷:安置坐具。③屦:jù:漫步。
1. 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
2. 这首诗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长安秋望
赵 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云物:云雾。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 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
2. 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春阴
朱 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竞何事? 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1058~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 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
九、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县斋愁坐作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公元1108年,葛胜仲由礼部员外郎被贬歙州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1. 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绪?
2.“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②。
【注】①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兴八年(1138年)作者再次知建康府时期。当时,北方大片国土为金兵所据,南宋王朝只拥有半壁河山,建康已成为扼江守险、支援北伐的重镇。②云中,指云中郡,汉代北方边防重镇,魏尚、李广曾在这里抗击匈奴。
1. 词上阕“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
2. 词的末尾“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二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阐述。
十一、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祝英台近·北固亭
岳 珂①
淡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登,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
【注】①岳珂,字肃之,岳飞之孙、岳霖之子。
1. 词中写“关河无限清愁”,词人心中有哪些“愁”?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2.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称此词:“与辛幼安‘千古江山一词相伯仲。”请简述两词的相同之处。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鹧鸪天
严 仁①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②柂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严仁,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约宋宁宗庆元末前后在世。②捩:扭转。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一曲危弦断客肠”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 下片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咏物诗专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栖栖”既记述了黄莺被困笼中之事,又描绘了黄莺惶惶不安之态。
B. 颔联中“有心”一句透露了黄莺的美好愿望,“无计”一句则揭示了它焦躁的缘由。
C.“缄”字写出了黄莺的无助悲哀,满腹怨恨却欲言不得。
D. 作者咏物言志,将自己孤苦无依的痛楚寄寓在了笼中孤莺的身上。
2. 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3. 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妖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释】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 这首诗写出了“官舍竹”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本诗的尾联,有人说表明了作者内心的不满,也有人认为表达了作者的坚定的信念,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梦寻梅
方岳①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
【注】①方岳:南宋诗人,字巨山,号秋崖,诗人一生坎坷,屡遭贬谪。②金貂是汉代的官饰,玉华是唐代的宫殿名。[来源:学科网]
1. 两首诗在刻画“梅”这一意象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2. 两首诗借“梅”的形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 草
杨 基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1. 从诗歌体裁来看,此诗是?
2. 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3. 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
【注】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②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③芊蔚,草木茂盛。 ④朱蕤,红色的花。蕤(rui):花草下垂的样子。
1. 本诗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妙?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2. 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叙事诗
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邓纺、张彻落第
白居易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寒松无妖花,枝下元人行。
春风十二街,轩骑不暂停。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
众目悦芳艳,松独守其贞。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
怀哉二夫子,念此无自轻。
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全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诗歌的颔联和颈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岁 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四、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
陆 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二鼓尽,二更结束。②琼糜:比喻精美的食品。
1. 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三个词语概括。
2.“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道旁稚子
郑懈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注]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骭(g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1. 诗歌第四句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怀疑“肌”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这样做的理由。
2. 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 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 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2. 结合尾联,简要赏祈“嫌”字的妙处。
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①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②?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③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①此词写于作者在绍圣元年(1094)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时。②醽醁(líng lù):美酒名。③老子:老夫。
1.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联系下阕内容简要分析。
2.“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运用角度加以鉴赏。
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
汪元亨
闲来无妄想,静里多情况。物情螳捕蝉,世态蛇吞象。
直志定行藏,屈指数兴亡。湖海襟怀阔,山林兴味长。
壶觞,夜月松花酿。轩窗,秋风桂子香。
1. 请简要概括曲中归隐的原因?
2. 曲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问题。
定风波
李 珣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
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识自由身。
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
已得希夷微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注]希夷:指一种虚寂玄妙的境界。语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1. 第一段中写景只提到了“云水”,请分析这两种景物在词中的作用。
2.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①也愁人苦。
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①莫,莫非。
1. 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
2. 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写景诗
一、1. 诗人自远方仰视望海楼,先以镇江城在“云间”和“近青天”衬托望海楼,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出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2. 这一联写景自楼内向外远望,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画角、沧洲形成听觉和视觉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和趋向的对比,把它们融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答出两点即可)
二、1. 上阙着重写景,蟋蟀啼鸣、檐花飘落,以动衬静更显出秋夜的幽静。三四句“乍凉”突出词人接近帘幕的感觉,“绕”则写出香炉里的烟萦绕屏风的情景。上阙把听觉、视觉、触觉组合在一起,渲染了秋夜的清冷气氛和孤独寂静的境界。
2. 下阕重在抒情,“堪恨归鸿”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词人埋怨归鸿情薄,暗含被排挤、罢职而产生的对人情世态的慨叹;由于中原阻隔,归鸿又不传书信,无法寄生传语,就只能忘掉前约、任凭寂寞。下阕也抒发了词人被人排挤,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恨不见中原收复的失望、无奈的苦闷寂寞之感。
三、1. 借助“绿槐”“烟柳”“长亭”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时节凄切哀婉的长亭送别图。作用:(1)点明分别的时间地点。渲染离别时的凄楚神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寓情于景,烘托人物悲戚哀怨的心理。
2. ①设问: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引发读者思考。②以景结情。通过“薄衾”“孤枕”“潇潇雨”等意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③侧面虚写(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或对面落笔)写行者想象远方之人思念自己彻夜难眠,强化了彼此的思念,开拓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的内涵。
四、1. ①听觉与视觉相融合,首联先写雨前树声、蛙鸣,后写大雨突至的画面,引人入境,动人心魄。②侧面烘托,颔联借长江的浪涛和天地合围的情形来侧面烘托出大雨磅礴的气势。(从修辞的角度答出比喻或夸张,分析合理亦可给分)
2. 本诗通过描绘大雨气势磅礴、雷霆万钧的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突然而至的大雨的欣喜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金击败蒙古军的喜悦之情。
五、1.(1)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3)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2. 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六、1. 诗歌描绘了阴翳幽静的半山晚春之景。时至晚春,山中花事已过,树木蔚然成阴,山径曲折清幽,园屋隐约掩映,偶有山鸟飞过,传来几声清脆的鸣唱。
2. 表现出作者对晚春景象的喜爱和对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的怡然自乐。作者移情于物,借景抒情,春风慷慨赐予我清阴,树木葱茏,掩映着我的园屋和小径,山鸟知心,慰籍我以好音,诗歌五、六句写居家小憩和扶杖寻幽的生活情状,展现人物的风神和心境。
七、1. 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
2.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
八、1. 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表现了对故国的深深思念。
2. 前两联写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一二句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三四句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1. 羁臣远谪的忧愁;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痛苦。
2. 景语作结(或融情于景),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晖,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烘托)了纷乱凄清的气氛,意蕴悠长,表达出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
十、1. 作者在寒秋之夜登高远眺,遥望沦丧的大片山河,满目凄凉;只能借酒浇愁,与客同醉。写出了作者为山河破碎感到痛心,又为自己未能收复失地而痛苦。
2. 词人以“汉代魏尚、李广曾在云中郡抗击匈奴”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因年事已高无力报国的惭愧,又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内心仍存有恢复故土的愿望。
十一、1. 年华易逝鬓霜满头之愁,无处用武功业无成之愁,山河破碎时局动荡之愁,朝廷偏安不思收复之愁。
2. 题材上都是登北固亭有感所作,内容上都写南宋中原沦陷期望收复故土,形象上都刻画了一个爱国报国关注民生的词人形象,情感上都抒发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悲叹,风格上都豪壮悲凉。
十二、1. 表达了词人的惜别之情。“一曲危弦断客肠”,写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这一句给全词罩上凄婉愁怨的气氛,给通篇定下了惜别的感情基调。
2.“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美好之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离愁过潇湘”句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离恨的沉重;末两句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比喻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使主题进一步深化。
※咏物诗
一、1.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1.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 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二、1. D。“孤苦无依的痛楚”有误,应为“不得自由”。
2. 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3.“空”字意为“白白地”, 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意思对即可。
三、1. 写出了“官舍竹”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于官舍竹的喜爱与欣赏,对这种清高自赏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与追寻。
2. 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尾联表面上说明年即便是被移栽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响今年冬天在皑皑白雪之中看到清脆碧绿的官舍竹。实际上是表明自己的心志:即便是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也不会丧失自己的本性与品格。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内心不便明言的愤懑与不满——清高自守,却屡遭排挤。(以上三种理解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四、1. 相同点:两诗都采用了烘托的手法。两者都通过周围环境的幽僻来烘托梅的精神。不同点:《梅花》主要采用写实。实写梅的生存环境、清高之格和疏野之性。《梦寻梅》主要是虚写。诗中梅的形象均为诗人梦中所见。(实写、虚写是两首诗的主要不同点,如果答道其他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2.《梅花》主要表达诗人对梅花不随俗浮沉,坚贞品性顽强的生命力的赞扬。《梦寻梅》主要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决绝态度和对自由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1.(五言)律诗
2.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描绘了春草的生机勃勃,照应诗题。引出第二联的“恨”“愁”之情并形成反衬(以乐衬哀)。
3.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旧恨”“新愁”在这恬静优美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的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
六、1.“空”“冒”。“空” 突出了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诗人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冒”意思是覆盖,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繁盛的情态。(“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版》)
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诗人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象征)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象征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叙事抒情诗
一、1.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对朋友落第的关怀和体贴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不随波逐流,不迎合世俗,自尊自爱、清高自守的高尚节操的赞赏和鼓励之情。
2. 全诗主要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以“古琴”“寒松”比喻不合于世俗、情操高洁的邓纺、张彻;以长安“十二街”上人们争相看牡丹和听琴等比喻人们热衷于追逐世俗的欢乐与繁华。将“古琴奏罢无人听”“寒松无妖花、枝下无人行”与“众目悦芳艳”“众耳喜郑卫”进行对比,从而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三、1. 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末暮年,漂泊异乡,孤独寂寞;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 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③双关。岁暮既指时序岁末,又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④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作者“济时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
四、1. 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勤奋读书)的清苦诗人形象。
2.“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形式上对仗工整,对比鲜明;“侵”字点出岁月无情,而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有味”二字体现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
五、1. 从语义上看,“肌”意为肌肉,与诗意不合,它不能描摹鸟的特点,放在诗句中也与“不如”不搭配;“肥”字不仅符合诗意,而且能使“凫鹜”之肥与稚儿的瘦弱形成对比(而且表明稚儿连凫鹜胖都没有),更好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2. 从诗中看,稚儿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并不是上天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官府“桑柘连四海”,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却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写“百鸟”是为了反衬稚儿的悲惨境遇(与稚儿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鸟有羽毛,人无衣装;鸟在千山飞雪的时候能够自由飞翔,稚儿在寒冬却只能赤立而泣。人对鸟的羡慕,深刻揭示了人不如鸟的悲惨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
六、1. 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
2. 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七、1. 刻画了一个洒脱不羁,乐观旷达的词人形象。下阕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词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仍具有旷达、倔强、伟岸的襟怀。他带着一群愉快的年轻人在树林中游赏,时而开怀畅饮,时而临风听笛。这一切都表达了词人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
2. ①情景交融。这三句描绘出了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的景象,画面开阔壮丽,表达了词人开朗与快意的情怀。②“净”和“染”化静为动,“净”形容词动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的动态感;“染”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③善用比喻。“山染修眉新绿”,写远山如美女的长眉,突出山的美丽动人。
八、1. ①世情险恶,危机四伏。②世人贪得无厌。③自己刚直不阿。
2. ①抨击世态污浊。②赞美隐居生活恬静、闲适。
九、1. ①云舒卷自如,漂浮自由;水随势奔流,不受约束,它们让诗人感受到彻底的自由。②云霞的绚丽、水的清澈浩渺可以展现大自然的美好,让诗人感到愉快。
2.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水,忘怀世俗名利,厌倦官场,做一个超凡脱俗的隐士的情怀。这首词开篇就点明“志在烟霞”,中间透露不见市中求利和朝中求官的人,结尾以 “荷衣蕙带”的装束表现高洁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十、1. 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回到哪里去。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
2. ①借物抒情(或“侧面烘托”“想象”),前两句作者不直接写自己为春归而愁,却想象说即使无情的杜宇也因人的愁苦而发出愁啼之声,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深。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最后一句作者描写黄昏时分天空飘洒的潇潇暮雨来表达春归之后内心的孤寂与凄冷,含蓄蕴藉,韵味悠远。
责任编辑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