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锋评述

2016-05-30 10:48付阳华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西楼剑锋中国人民大学

付阳华

李剑锋,四川乐山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学博士,师从郑晓华教授,主攻书法理论与实践。曾任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中国书法》杂志编辑。曾获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现为北京印刷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教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中国书法》《艺术百家》《文艺研究》发表论文10多篇,《〈成都西楼苏帖〉通考》入选“第十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中国篆刻的审美精神”,主持北京印刷学院青年学者科研基金项目“苏轼的文化轨迹”,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宋刻《成都西楼苏帖》研究”。主编《历代名家法帖萃编·颜真卿卷》,编著《浩瀚长河——图说汉字与书法》。

内敛多于张扬,文雅强于豪放,剑锋其人,给我的印象是足够的柔韧。其艺术与此有一致性,绵密多于奇警,平缓胜过跌宕。他不是一个高歌猛进式的人物,略带羞涩的眼神却透露出足够的艺术敏感。

忆剑锋2005 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之始,至今已整整十年,2013年他又进入北京的高校工作,继续着自己的艺术探索。可以说这十年是他学术与创作上关键性的成长期:他所爆发的各种艺术探索,涉及艺术门类的尝试、理论与实践的生发、生活境遇与艺术的表达等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两篇学位论文,都是扎实的考证与论述,从“标准草书”运动的评价到《西楼苏帖》的整理研究,题目越来越小;从于右任到苏东坡,年代也越来越远。相比其他一些书画类博士空泛且大而无当的研究,显示出其沉稳的学力。

在各艺术门类中,书法最是一种长时间的修为,所以书法家才会大器晚成者居多。这是因为抽象的形式离开了精神的充盈便成了被掏空的表象,觚棱圭角、剑拔弩张的情况往往是内在生机的缺失。回溯书法史,颇有专门研究的剑锋对此深有体悟,才会以一种不尚浮华的姿态从容地跋涉。一个苏轼,便是一个修行的高峰,更是各方面资源的宝库。苏轼在政治与艺术的夹缝中写出令人惊叹的作品,也是引领时代书风的建树者。剑锋对他进行了各种视角的研究,同时也赋予这个历史人物在书法上被解读的空间。这些研究无一不落实到书法本体形态和书论话语中,这也是他个人对书法关注点的投射。剑锋师从人民大学郑晓华教授,毕业之际便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从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上都受到认可。

剑锋也常常写诗作画。中国的画家善于援书入画,从苏轼以来已形成一个个传统高峰。剑锋于此可谓反其道而为之,他的绘画作品喜欢用青绿法,设色浓重,将绘画性故意与书法拉开一定的距离。我知道,他和擅长青绿山水的青年画家贾志发是同窗好友,其绘画也许受到他的影响。但将他们的画放在一起,便能看出绘画性和书写性的差别。志发擅长大幅,构图近年来逐见新奇,他往绘画的神秘瑰丽处又迈进了一步;剑锋则擅长小品,追求物象的单纯,抽象性要强很多,这些还是源于他对于点、划运动书法性的掌控,他的笔划从根源上便不仅仅是形成图像的目的了。

剑锋近年来著述颇丰,围绕苏轼的文化轨迹不断爬梳,与此同时,书画作品的面貌也呈多样性发展,书法的纯粹性、山水画的形式感,还有研究学人的逻辑能力可谓齐头并进。难怪朋友圈竟有人称之为“疯哥”,从我的角度,很难将儒雅的他与“疯”字联系在一起,但若做一仔细品读,回想起他种种的执着和坚韧,他的确也蕴藏着为书法“着魔”,为艺术“发疯”的潜质。

(作者系美术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西楼剑锋中国人民大学
Topological photonic states in gyromagnetic photonic crystals:Physics,properties,and applications
处暑西楼听晚蝉
蛼螯烧卖
小剪纸 大收获
春花秋月望西楼
张剑锋书画作品选登
篆刻
好是怡情处,西楼长景真——中晚唐赏石家张祜
A Proposed Quantitative ESG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Companies
——Tak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as an Example
月宫折桂的女子——写给西楼的《穿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