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意
李克强总理在部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时指出,深化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双创”活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举措。
中国从2003年起的“一号文件”都是围绕着“三农”工作而产生,我们看到了国家层面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我们更看到了民间爱心人士自觉地组织起来走向农村,用自身行动去爱护故乡,重建农村文明,复兴乡土文明。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乡村发展专委会联合主办的主题为“寻根乡土 再造故乡”的“爱故乡”活动,在寒冷的北京成功举办,如同一团火焰温暖着每一个爱故乡的人。
乡村,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然而,近些年那淡淡的乡愁里更平添了一种哀怨,逃离故乡成为一种不可言说的相同。乡村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垃圾填满了村边的沟河,空心村的衰败景象触目惊心。如何让青山绿水环绕我们梦中的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一场整治农村环境的战役在全国各地打响。几年来,我们看到从试点村的带动到遍地开花,中国的农村正在变得美丽起来。贵州省遵义市的花茂村依托自身地理位置优势,以乡村旅游带动发展,让文化留人,让特色产业留人,使整个村庄如诗如画,游人不断;河南省新乡市的唐庄镇通过十几年如一日的治土改田,荒山坡变成了美丽的育林坑,村庄美起来了,不仅富了当地的村子,还引得外乡人来创业。
环境美只是表象,要想从根本上留住人,还要靠产业带动,真正富裕农村。通过农业产业化集群的龙头带动作用,我们更看到一个个农产品加工业在科技的支撑下精致地打响“农”字招牌,使农产品登上大雅之堂。如河南的雏鹰农牧集团在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民走向富裕的同时,自己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纵横驰骋。
现代农业离了科技走不远也做不大。近些年,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过去由于没有生态理念,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破坏原有的生存环境。比如为了增产,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于是这些年农业污染现象时有发生,河流污染、大气污染,使我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接受着挑战。同时,接受挑战的还有乡土文化的沦失。
对历经工业化、城市化洗礼巨变后故乡风貌和前途的关心,如今各地爱故乡人士自发地保护地方历史、文化、自然,从而成为让农村生活更好、环境更美的原动力。面对日益沦陷的故乡,我们都不能做旁观者!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出的绿色、共享发展理念,更进一步诠释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与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一致,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我们的发展要绿色生态,大家要共享发展的红利,共同奔小康。于是,精准扶贫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的以人为本和务实。
在新的一年,我国将以破解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组织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发展民族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我们看到,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政府鼓励各地因地、因业制宜探索多种融合方式:发展大田托管、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市场化服务;促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在社会化合作CSA的标准示范带动下,农产品定制正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所接受,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大中专毕业生走到了田间地头,用新的生物技术做有机农业,真正提升了农业的产出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这才是真正的绿色发展,从产业到社会层面的人文关怀,让农民活得有尊严。农民的脱贫致富是“三农”问题最重要的环节,是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基础,而文化是产业的魂,是留住人的精神依托与支柱。用温铁军的话说,中国的农业没有农民不行,只有农民没有文化也不行。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关注农民的钱袋子,也要关注农民的精神需求,复兴乡土文明,真正使乡村文化温暖每个游子的心,爱故乡就不是一句空话和套话的存在。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推進城乡一体化,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建设美丽乡村,让乡土文明复兴,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让人记得住乡愁,真正使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