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辉 耿苏强
在我国,任何一项伟大的创造性活动,少了农民的参与,都只能是局部、小部分。在“互联网+”大潮中,如何让农民认识互联网、了解互联网,形成对互联网的信赖,是一个重要课题。
“互联网+农业”,不是政府和企业给农户拉根网线就能“一加了之”的。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把互联网技术植入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需要克服诸多难题。面对“互联网+农业”,科学、理性推进很重要。
不能只接“网气”不接地气
尽管“互联网+农业”发展迅速,但与其他领域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专家表示,破解发展难题,关键是让其真正接地气。
团购,在线订单,在线支付这些O2O的场景对于城市白领已经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农户来说,这些被印证为真实有效的方法却依然陌生。
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对互联网新技术又了解多少?
在山西、陕西一些农村笔者了解到,种地的多数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因为文化等原因,他们对于互联网还比较陌生。
申通快递公司副总裁王毅峰认为,一些物联网技术还不够接地气。目前,农业物联网研发多出自高校院所的实验室,与农业实际应用差异较大。
“农业电商也是一样。”河南万邦农产品物流公司经理任彦伟说。该公司通过对农村市场主体调研发现,现在大量的农业合作社、大规模种养殖基地正不断涌现,但这些主体中“触网”的还不太多。一家一户在网上开店很难,把他们整合到一个平台,才能发挥优势。
“升温”中还要有“冷”思考
如今,在互联网知识普及不够深入的农村,如果农民因为不熟悉互联网业务盲目跟风而蒙受损失,“互联网+农业”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先把农民的市场经济基础知识补上来,才谈得上让农民去做“互联网+”,也才有可能让农民真正“+”进去。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农民仍使用信用社存折存取钱款,这对需要电子支付的电商平台来说也是一种限制。同时,转账到账周期长、手机银行开通率低、银行网点布局分散等现状让一些有心“触网”的农民望而却步。
“如今,仿佛不谈互联网就是‘不通电或不入流似的。‘互联网+农业的风靡,让人感慨其热度之余,也让自己生发出一些冷思考。”河南省委政研室农村处处长王民选认为,互联网作为信息沟通的平台,其功效更多地体现在“+”什么、怎么“+”方面。农民只有看懂市场走向,才能做出科学的市场预测;具备一定的市场预测能力,才能做出恰当的市场决策。
技术应更方便实用
农民需要的是一看就会、一试就灵的产品。就国内主要的O2O网站和APP而言,让普通农民自己来完成一系列的在线操作过程还是比较困难的。比较可喜的是,国内已经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在着手开发适合农民使用的O2O工具。
“以前,我们去展会上走一圈回来,就会抱上一大摞的资料。现在直接扫描二维码下载,我就可以把中科院的参展项目一网打尽。”日前,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举办的第二十二届农高会上,一位参展客商说。扫描发现,参展项目的确十分详尽,内容编排也很详细,分“农业信息化自动化,绿色农业实用技术,生物肥料、农药及生物制剂,其他技术”等4个部分共150多项,每个项目都有项目名称、项目单位、项目介绍、项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便捷又实用。
武功县得胜食品公司是一家由当地农民创办的公司,主要生产麻花等小食品。在武功县确定了发展电子商务的目标后,公司在淘宝网上开设了店铺,由公司经理杨松的妻子负责经营。
“通过互联网,麻花的销售量增加了近一倍。”杨松说,自己对互联网销售充满了信心,准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健全农民技能培训机制
农民是农业的核心要素,当互联网走进习惯传统作业的农民时,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却遇到许多挫折。如何让农民尽快接受并掌握这一技术呢?
近日,以“互联网+农业应用”为主题的陕西省农机推广信息化专题培训在杨凌举行。此次培训的目的是为农民朋友普及互联网营销知识,通过对农民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和信息化能力培训,提升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的能力。
村村乐创始人胡伟认为,要尊重农民的现实条件,不要指望农民一夜之间成为文化人,还是要立足就地取材,在实践中推动农民的进步,一点点地突破,一點点地推动。“需要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覆盖农村的网络和培育人才。”西安山景信息技术公司技术指导田科认为,尽管有先进的技术,但农民依然还要手把手地教。急需整合培训资源,对农民进行集中系统性培训,破除各自为政,单一培训规模小、效果差的局面。结合实际,定向培训互联网基础性营销知识,拓宽职业农民的视野。
“农村和土地有很大的潜力,而新技术给了我们更多可能。”来自陕西省武功县的韩团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