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岗
摘 要:川东北地区乡土资源内容丰富,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素材。利用红色文化乡土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川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路径如下:利用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运用一般性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依托校园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依托红色影视作品,开展实践教学。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乡土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218-02
实践教学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有别于教师课堂理论讲授,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一、川东北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川东北地区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积聚的特征,巴中、广元作为川陕苏区的核心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同时,就其红色文化资源在川陕苏区存在的形态而言,大致分为物质与非物质两种类别的基本形态,但若以具体类别划分,可以梳理为如下几类。
第一,石刻标语类。石刻标语是川陕苏区时期一种特有文化景观,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革命。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及统一战线等领域,其表现形式分为石刻标语、石刻文献、石刻对联、石刻漫画。川陕苏区标语中,最早錾刻的标语位于通江城河岸岩石上的“争取苏维埃中国”;最大的标语是镌刻于通江县沙溪乡红云崖上的“赤化全川”;而位于达县梓潼乡的石刻对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则被誉为“天下红军第一联”。
第二,器皿器物类。川陕苏区在其建立、巩固、发展的两年半的峥嵘岁月中,红军留下了大量枪械、手稿、布币等物件和各类器皿器物。誉为“红军文物露天博物馆”的巴中市,因其为苏区的首府,留存的文物众多,可移动文物有3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 051件,仅在巴中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就收集了红军将士的简历、照片、手迹8 000余件,收集红军将士捐献的纪念物品3 000余件[1]。
第三,纸质文献类。川陕苏区从创立到撤出川东北地区,时间大致为两年半,尽管时间短暂,我们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克服种种困难,编辑出版了大量的报纸、刊物与宣传资料。如《川北穷人》《干部必读》《共产党》等红色报刊,但由于红军征程辗转、围剿与反围剿频繁,相当多的资料难以保存和携带,造成遗失,留存至今的已经很少,因此现存的部分尤显其珍贵,主要存于川陕苏区历史博物馆。
第四,遗址遗迹类。红四方面军在陕南及川东北地区纵横驰骋,足迹跨越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和米仓山地区,建立了23个县和一个县级市的苏维埃政权,在广袤的红色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遗迹遗址。如巴中市就留有巴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空山战役遗址、中共川陕省委旧址、红四门等红色遗迹、遗址900余处。
第五,纪念堂馆类。川东北地区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涌现出邓小平、朱德、刘伯承、张爱萍、刘伯坚、陈伯钧、王维舟、李家俊等众多的革命者,同时,一些关键的战役、重要的会议曾在这片土地发生。名人故居纪念堂馆、战史陈列馆、重要会议纪念馆等,如广安邓小平故居、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木门会议纪念馆等,成为穿越时空、追忆这段峥嵘岁月的最好记忆。
二、川东北红色资源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的价值
1.提高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教师依据“05”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有计划、有目标组织和引导大学有实效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实践中把握中特理论和运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2]。《纲要》实践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就是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规律和经验的认识,真正懂得历史和人民在比较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四川文理学院学生70%来自达州、南充、巴中、广安等四川大巴山地区,利用乡土红色资源在《纲要》实践教学中运用,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其认同感。特别是四川文理学院的前身——达县绥府中学本身就是一个红色的符号,是川东北地区革命的摇篮和新思想的发源地。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生活学习,《纲要》课实践教学应融入乡土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强化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发奋图强。
2.增强实践教学的感染力
学院位于川陕苏区的腹心地区,区域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理应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学校周边的广安邓小平故居、朱德仪陇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苍溪红军渡等七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以及神剑园、刘伯坚纪念馆、王维舟纪念馆、李家俊川东游击军纪念馆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藏大量的遗物、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中,围绕上述这些遗址遗迹,讲述承载其之上的历史记忆,以及折射出的革命精神与优良传统,必将增强实践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真懂、真信、真用。
三、大巴山红色资源在《纲要》实践教学中运用的路径
1.利用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
大巴山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对大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最好、最生动的平台,也是大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生动教材。目前学校已经与张爱萍故居、邓小平故居、川陕苏区博物馆、朱德故居、万源保卫战纪念馆等一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成合作协议,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实施。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藏的资料和开放性,开展《纲要》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提升学术研究的能力,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同时,基地实物、图片、模型、雕塑、景观等展示,能使学生,触景生情,从中领悟到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2.运用一般性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达州所处的巴渠地区除红色文化外,也是巴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汇聚之地,渠县的汉阙、渠县■人文化三汇彩亭、宣汉的罗家坝巴人遗址、洋烈新村、达县元稹纪念馆、元九登高、巴中晏阳初纪念馆、大竹清河古镇以及众多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为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条件。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比,这类资源的吸收力和感染力同样十分突出。作为地方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载体,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民众的日常生活样态。教师借助这些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了解近现代以来川东北地区社会历史的变迁,同时也能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受教育、长才干。
3.依托校园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四川文理学院老校区位于达州市南坝街400号,在20世纪初,这里是绥府联中所在地。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王维舟、伍■川、陈炳坤、易耀先等一批同盟会员在校任教,在他们影响下,该校民主风气渐浓,一大批学生先后投身革命,成为川东地区反帝、反军阀的前沿,大巴山革命摇篮[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川东北地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如张鲤庭、戴治安等在这里宣传马列主义、宣传革命思想。共和国开国上将陈伯均、张爱萍,少将魏传统,马列哲学家杨超中学时代都曾在这里接受革命思想并走上革命道路。在四川文理学院校史陈列室里,还保留着张爱萍、魏传统的墨迹、照片。很明显四川文理学院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本身就是川东地区革命史的一个缩影,折射了近代区域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纲要》实践教学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对于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主要有访问、调查研究、演讲、虚拟实践等。
4.依托红色影视作品,并在特定的节日举办红色经典活动开展实践教学
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历史时期,红色经典已成为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重要的载体与路径。我们熟知的《义勇军进行曲》《青春之歌》《开国大典》《东方红》等红色经典已影响了数代中国人,成为他们奋发向上、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精神动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社交工具发展的成熟与普及,微信、微博、QQ等平台成为了解知讯、拓展视野、认识社会的重要渠道,对学生世界、价值、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利用这些平台,把川东北地区当代涌现的一些红色经典,如《远山的红叶》《雨中的树》《万源保卫战》融入实践教学中,是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文化活动,如举办艺术节、红色读书节、DV作品展示、书法绘画等形式,组织学生创作、展示反映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历史和革命先烈事迹的作品,使学生在过程中领会作品蕴含的思想与精神。同时,在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日,如国庆节、党的生日、学雷锋活动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可以组织学生前往达州烈士陵园、凤凰山红军广场、张爱萍纪念馆、列宁石桥街、红军烈士陵园等地进行祭扫活动,献花、宣誓,缅怀革命先烈[5]。
四、余论
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在运用任何一种乡土资源时,都应综合使用多种形式。至于学生故乡的历史文化资源,教师可鼓励他们利用假期进行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活跃,因而走马观花式的观看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纲要》课实践教学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认真探索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的感知,使其客观辩证地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中共巴中县委党史研究室.巴中现代革命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265.
[2]李海春,熊晓琳.传播效果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
[3]孙和平.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68.
[4]林超.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24.
[5]肖灵.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江苏高教,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