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缺乏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2016-05-30 00:27张乐刘彦华
新校园(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幼儿

张乐 刘彦华

摘 要:幼儿时期是个人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幼儿时期的种种意识和行为对其未来有很大影响。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在幼儿时期就必须建立起来,这对其以后的社会性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

分享即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幼儿的分享意识指幼儿把自己的物品、快乐与人分享的一种意识,是亲社会意识。分享行为是自愿与他人共同享受喜愛的物品、情感、机会或权利的情绪体验,是去自我中心的行为,是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外在表现之一,是较高层次的经验,属于亲社会行为。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确立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与幼儿的心理发展程度和特点有关。幼儿的分享行为不仅受生理的制约,也受心理水平的局限。

首先,他们虽然已经了解了一些道德规范或规则,但往往比较片面。很多幼儿都知道,好孩子需要分享事物给其他人。但是他们又会认为,若是自己的事物不多,便可以不分享给其他人。因为若是分享了,自己的便会没有或者不够。他们大多都认为,只有自己事物比较多的时候,才能分享事物给他人。在这个阶段中,幼儿情感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幼儿也已经有了同情心,有关心他人和爱护他人的主观愿望。但是这种情感还比较的淡,容易被自己物质需求替代掉。比如,幼儿拥有一套喜爱的玩具,这时即使他具备了分享意识和行为,也明白应该关心没有这种玩具的小伙伴,但是由于自己太喜欢这套玩具了,他绝不会将这种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这正是受自身对此物质的需要所致。

其次,对于控制能力较差的幼儿,在他们身上“明知故犯”的现象时有出现。比如,当他们看见了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时,经常会发生抢他人玩具的现象。这时你问他“抢小朋友的玩具对不对”,他会说“不对”,你问他“你喜不喜欢小朋友”,他回答“喜欢”。再问他为什么还要抢小朋友的玩具时,他回答不上来。也就是说,当幼儿的物质需要与道德规范相冲突时,他们往往不能自控,即不能用理智战胜情感。

再次,幼儿的认知和行为无法实现一致。很多幼儿懂得道理,但是不能做出相应的行动。幼儿心理发展中,知行不一是一个重要特点,这也是幼儿的弱势。但是就幼儿心理发展情况而言,这是幼儿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人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外界环境的影响

幼儿缺乏分享意识和行为与其自身所接触的环境息息相关,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幼儿的交往频率、交往空间紧密相连。交往频率,即单位时间内儿童相互之间交往的次数。一般情况下,幼儿的交往频率越高,那么其互动和联系也会愈加的频繁。幼儿之间空间位置越近,那么其互动的机会就更多,更容易吸引彼此的注意,进而变成朋友或者伙伴。如同桌的小朋友比不同桌的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更亲密。此外,由于一个班级的幼儿长时间受同一个教师的教育,所以在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上,具有一致性,这也能够让幼儿之间互相吸引。这些因素也促成幼儿在分享活动中把分享对象集中于本班幼儿,有的甚至集中于本组或坐在自己桌子周围的幼儿。

有这样一则观察记录:小朋友的分享意识增强之后,笔者邀请其他班的小朋友来我班一起进行游戏活动。在活动中,笔者提醒小朋友,要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好的玩具要大家一起玩,不要独占。小朋友听了很兴奋,但绝大多数的小朋友并没有真的邀请其他班级小朋友一起玩玩具,甚至有些小朋友不许其他班级的人接触自己的玩具。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幼儿的人际交往范围有关。幼儿不与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分享玩具,甚至不允许其他班级的幼儿碰到自己的玩具,这在幼儿园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这显示出,幼儿的分享范围还受一定的空间限制。

三、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时刻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幼儿时期,父母是孩子心中的榜样、模范。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而分享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确立对幼儿是极其重要的。家长的某些教育观念及行为上的一些误区会使幼儿缺乏分享意识。比如,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玩具,在幼儿园中,要是有小朋友抢你的,你就告诉老师”。还有的家长说“不许其他的小朋友玩你的玩具,防止给你玩坏了”。有些家长在生活中,缺乏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久而久之,幼儿长期受父母的影响,同样缺乏分享意识。

目前,隔代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据很高的比例。很多年轻的父母都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幼儿,把幼儿托付给家里的老人。一方面,隔代抚养对幼儿的关心更加细致入微,老人往往把对子女的爱转移到孙辈的身上,容易导致对孩子的溺爱。另一方面,隔代教育总是只关心幼儿的冷暖饥寒,缺乏对幼儿长久发展的关注,这样很容易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隔代抚养的过度宠爱,甚至包办代替,导致幼儿形成过分依赖长辈的习惯,不能做到独立自主,不利于纠正幼儿的坏习惯。

四、幼儿教师教育的影响

首先,在当今社会,部分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工作,有时会对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导致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做事态度。但也有部分教师,出于对幼儿长期发展负责的态度,对幼儿一视同仁、严格要求。由于幼儿的分享意识没有形成,需要家长和幼儿教师共同配合,帮助幼儿创造分享环境,建立分享意识。

其次,幼儿教师期望直接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出现频率。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它运用暗示在心理上建立与习惯养成方面的作用。实验证明,学生的各项成绩与教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运用,因此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例如,有一次,嘉嘉把自己心爱的陀螺分享给了恬恬,嘉嘉满怀期待地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可是教师却只是淡淡地看了嘉嘉一眼,嘉嘉很失望,从此他的分享行为越来越少了。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嘉嘉的老师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没有教师期望,因此,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没能得到提高。

再次,在幼儿园教育中,很多教师缺乏对分享意识教育的认识和经验。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开展的有目的的分享活动较少。有的教师对幼儿的分享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赞扬阶段,真正能做到指导幼儿体验分享并坚持分享的教师并不多。甚至,有的教师自身就缺乏分享意识和行为,不能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

参考文献:

[1]杨淑萍,李德显.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的代际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2]丁霞.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J].早期教育,2012(10).

[3]李德显.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

[4]王玲,陈友庆.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研讨,2007(1).

[5]武玉玲.浅析幼儿分享教育[J].文化教育,2012(3).

作者简介: 张乐(1992— ),女,河北衡水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

猜你喜欢
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