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
一、春节的活动——百花齐放
我们在小学阶段曾学过《北京的春节》一课,一起体验了老舍笔下有京味儿的春节。
作者把北京除夕的热闹,通过笔下的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一一展现出来。通过这些文字唤醒了我们对以往春节的回忆和感受。
1.题材应景生,详略须得当
大年初一,你想写去别人家中拜年,还是描绘逛庙会的景象?同学们显然更喜欢庙会的气氛。庙会上可以买到各种小玩意儿(包括动画片里的人物模型和道具),看皮影戏、布袋戏,买新年吉祥物,吃冰糖葫芦,看马戏表演,捏泥人,画糖画……同学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在落笔之前,你心中就应该有数,哪些事例自己得心应手,应当写得详细些;哪些事件在脑海中只留存了模糊的印象,应该写得简略些。
2.不深究内容,看热闹场面
提到春节,在乡下是要看戏的。唱戏的人究竟唱了些什么,你或许听不懂,可以一带而过。节日看的是气氛,你听的内容不是重点,对演员们的一笑一颦,对其神态和动作可以进行细致描写。台上台下的互动、观众们的反应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点。例如:
“一走入庙会,锣鼓的声响便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不远处的戏台上,正上演着武松打虎。一只栩栩如生的大老虎,突然蹦了出来。戏台前的小朋友个个抱紧大人,生怕自己被吃掉。武松身材魁梧,眼睛里迸射出正义的光芒,让孩子们目不转睛。他如一个大救星,几下就把老虎打死了。一个小孩子奶声奶气地说:“打死大老鼠!”让本就好看的戏,变得好看又好笑,真是锦上添花。”
3.艺人街头景,“虚实”交叉写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街头艺人的表演关键是如何吸引人们的注意。在看糖画表演、写对联、舞龙舞狮的表演时,可以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听到的吆喝声,闻到的甜味儿,人挤人的碰触,看到的真功夫……都能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当然,如果描写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借鉴《刷子李》的片断倒是不错的选择——“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如同徜徉在音乐的世界中,艺人高超的技艺和从容的表演,甚是潇洒。在想象和现实的两端畅游,写来也格外有趣。例如:
“这时,一个青年高喝到:‘卖糖画了!一阵甜丝丝的香气顿时散布街角一方,不少的人一下子围了过去。我如一只蜜蜂挤入了蜂窝里,我恨不得立刻变成瘦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成功挤了进去。一个大勺子盛满金黄耀眼的麦芽糖。他的手在大理石上摆来摆去。一会儿一只大白兔出现了,我兴致勃勃,立刻要他做一匹马。只见他把手动了起来,勺子如同笔一般,麦芽糖如墨汁,马的外形立刻闪现,马的毛发随风而动,飒爽的英姿,给人一种雄伟的气势,纵观一看,让人直流口水。”
二、节日的习俗——凸显特色
过节必须写特色。首先,我们要先调查民风,究竟我们要写的地方有哪些风俗,可以是饮食、服饰、住所等。其次,我们进行筛选,哪些才是特色。例如:
“我们老家过年的习俗之一就是‘赶老鼠。人家都说:‘过年也是老鼠嫁女之日!我当时很好奇,心想:‘为什么老鼠非要在过年的时候才把女儿嫁出去呢?而且长辈交代,不可以出现剪刀,否则来年鼠害无穷!
其实,‘赶老鼠就是天刚亮的时候,大人会让小孩子起床,打着赤膊,一只脚上穿着草鞋,另一只脚系上鞋带,拖着鞋走,左手拿着簸箕,右手拿着木棍,每到一个角落,说道:‘簸箕刮两刮,草鞋拖两拖,老鼠子下儿十二窝,窝窝梭(流产)。‘二十四,拍簸箕,老鼠子下儿不成器……这是我们对老鼠的诅咒!希望以后每年都不会再闹老鼠了。实际上这是老一代的农民怕鼠害,所以每年春节用‘赶老鼠的风俗给予自己心灵上的安慰。”
三、节日里的特殊物件——风波缘起
节日里有许多有特色的物件,它们会引发一场场无法预测的生活喜剧。春节里的红包是那么难忘,自写春联又是那么有趣,而在节日里,这些特殊的物件,可曾引发了不一样的故事?那就等你加以叙述了。例如:
“五颜六色的红包里,居住着一张又一张的‘居民。每当我接过它们时,喜悦爬满脸上。手上拿着压岁钱,心想着:‘如何将压岁钱管理好呢?心中不由得打起自己的如意小算盘。”
四、节日里的话题——多不胜数
节日的文章其实并不难写,同学们要认真挖掘题材,或以回忆的形式展现,一张照片、一个场景都会让你不禁莞尔;或用顺序的方式,按照时间推移加以描写,都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