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念,是美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美术创作与自我价值感关系探究的实践过程
1. 实践准备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准备创作内容,当然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内容和创作形式,学生也可以自选。和谐的创作环境也是必备条件,布置温馨和谐的美术室,使学生心情达到放松的创作状态。同时准备一本记录册和作品收藏夹,根据学生的创作进度和情绪变化,及时做好记录和作品的收藏,为后期的评价分析提供有效依据。(见表1、表2)
2. 教学策略
游戏方式,制造良好的创作气氛。学生最喜欢轻松愉快的教学形式,教师采用游戏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开拓思维,进行创作。如:在《家庭成员关系》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家庭小故事剧本,让学生去演绎不同的角色、表达故事的内容、领悟故事背后的寓意。角色的换位能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内容的创作和领悟,从而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
巧妙设疑,激发学生主动创作。疑问的设置,也是调动学生创作兴趣的重要方式。通过疑问的解答,才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创作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例如《向往的生活》这一创作,向往的生活肯定是美好的、阳光的,教师可以设问:“同学们喜欢怎样的生活方式?”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引导他们把描述出来的景象重现画面,让学生享受梦想成为现实视觉符号的成就感。
音乐相伴,调动学生创作激情。音乐与美术就像孪生兄妹,若能将音乐更好地辅助美术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听觉和视觉艺术合二为一的美。在《最在乎的——》,在《母亲》的歌曲声中,让学生从歌词中领悟母亲对自己的养育,对自己深深的爱,以及自己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另一方面母亲也指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句句写在心坎上的话语,引起学生创作的共鸣。
3. 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独立创作,学生根据教师所给命题,在和谐的环境下重新用无意识的布局、线条安排自己世界里的东西,同时在教师的鼓励唤醒激发下,潜在的意识就更易萌发。在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初步了解学生的创作动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进行表现,使其从中释放消极情绪,并获取一定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肯定、信任、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表达,并做好初步信息记录。
第二阶段:作品分析,教师通过学生作品后记、作品形式、社会背景以及学生的最初动机是否在他的作品效果中实现来解读作品。主要从画面不同质感的物体、构图、点线面大小、聚散、空间的安排、画面的分割,以及风格是写实还是抽象等信息来分析,教师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结合实际与学生进行沟通、协助其自我剖析、改善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这环节要做详细的信息记录。
第三阶段:信息反馈,通过创作和作品分析两个阶段后,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自信心、社会功能等各方面的变化。如:哪些方面提升了?哪些方面还需要跟进?教师根据分析安排下一阶段的创作内容和计划,步骤相同,直到美术创作改善了初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三、美术创作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1. 美术创作,能将负面情绪升华成积极情绪
命题创作《最讨厌的人或事》这幅作品学生可以通过构思和画面视觉符号的展现而达到发泄内心负面情绪,使自我释怀;《音乐联想画》音乐是声音的听觉艺术,美术是造型艺术在表现形态中二者的互相渗透,他们都能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而两者有机结合,把学生引入一种特殊的创作意境,随着音乐的旋律,学生的意识领域里率真自我毫无保留在画面上。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聆听他们的讲述,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分享他们的痛苦和快乐,有了老师的共鸣和引导,学生负面情绪也就很自然的转化成积极健康的情绪。
通过构思和剖析,画者更能深入认识真实的自我,做出正确判断并改善。如:命题创作《自画像》、《最在乎的——》《家庭结构》、《梦》、《我最喜欢做的事》以上的每一次创作过程都是学生对自我的一次解剖,最终认识自身的自我价值感。
2. 美术创作,能增强自信、燃起理想的火花
绘画过程、作品呈现和外界的鼓励都会让画者本身享受创作过程带来的成就感。如:命题创作《心愿》(过去、现在、未来)、《向往的生活》在自我总结、反省后,从而增强自信心。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