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玲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仍然把教学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而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个人社会竞争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你现在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和能力以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的大小。因此我们教育真正应该做的不是教学生学会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笔者展开了“学习力课堂”的构建研究。陶行知先生曾在一副对联中透彻地阐述过“教育”和“问题”的关系,即:“认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学习力课堂”就是努力打造真正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真正放手让孩子去质疑、去探究的好教育。希望在这样的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源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持久力,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会“学习”,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内化真功,从而从“教会”转化为“会教”。最终实现课内高质、课外轻负,从而让教师和学生能在各自不同的角色上成就最好的自己。
笔者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接触了这样一则案例:
【案例描述】
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们遇到这样一道题:
如图,用一张长90厘米,宽20厘米的彩纸做直角三角形小旗,每面小旗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这张彩纸一共可以做多少面小旗?(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这道题在批改的时候有两种做法:
做法一:
90×20=1800(平方厘米)
20×15÷2=150(平方厘米)
1800÷150=12(面)
答:这张彩纸一共可以做12面小旗。
做法二:
90÷15=6
20÷20=1
6×1×2=12(面)
答:这张彩纸一共可以做12面小旗。
全班47人,35人用第一种做法,3人用第二种做法,还有9人不会做。作为老师,笔者清楚地知道这题的两种做法虽然答案都是12面,但第二种做法更科学、更全面。那么笔者该怎么引导学生理解,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呢?
学生的问题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笔者决定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权利交给学生,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学习力课堂里的对话”。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做个思维的辩论。这道题目全班同学用了两种方法来做。老师现在一起把它展示在投影上,你们看得懂两种做法吗?谁可以到前面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1:我是用第一种方法做的。90×20=1800(平方厘米)指的是长方形的面积,20×15÷2=150(平方厘米)指的是三角形的面积,1800÷150=12(面)求的是这个长方形纸一共可以做12个三角形。
生2:我是用第二种方法做的。90÷15=6求的是长方形的长以三角形15厘米的边为底可以摆多少个三角形,20÷20=1求的是长方形的宽以三角形另一条直角边20为高可以摆几排三角形,这样长里摆6个,摆了1排,所以是6×1。之所以要×2,是因为每个三角形上面还隐藏着一个三角形,相当于有两排三角形,所以6×1×2=12个三角形。
师:两个同学都说得有理有据,是不是两个同学都正确呢?想想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科学?更有说服力?你能举一个反例来证明你的方法更具代表性吗?
学生陷入沉思中……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小手坚定地举了起来。
生3:老师,我是用第二种方法做的。我想问用第一种方法做的同学一个问题,如果长方形的长不是90厘米,而是100厘米,长方形的宽不是20厘米,而是30厘米,你们的那种做法还可以继续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有的恍然大悟,有的却眉头紧锁,有的还莫名其妙……各种状态的学生都有。笔者心里暗暗高兴,这就是我想要的理想课堂。学生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是学生自己的老师。
这时有一个用第一种方法做的同学突然兴奋地站起来——
生4:老师,我明白了。我可以上黑板画图吗?
师:可以。
生4快步走到讲台前,拿起粉笔画了起来(如下图),紧接着她主动像老师一样讲解起来。
生4:这个黄色的区域是不能合并在一起来剪三角形的,如果我们按照第一种方法做,其实就是把这个黄色的区域重新组合。而第二种方法就比较科学。先算100÷15=6(个)……10(厘米),35÷20=1(个)……15(厘米),仍然是长里摆6个,可以摆成1排,所以再用6×1×2=12(面)。老师,我说得对吗?
笔者赞许地对着她点点头,与此同时其他学生自发鼓起了掌,笔者也享受其中。
无疑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水实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笔者坚定地相信一节高质量的课堂必定有灵动的互动,而灵动的互动必须有高质量的问题,因为只有高质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学习力。
一、学习力课堂——学生是成长于思维中的苗
在学习力的课堂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思辨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流淌的是学生思维的营养之水。陶行知告诫人们, “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并注意指导他们提问的技巧”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学生“问”和学生“答”式的辩论成了课堂上特有的风景,教师似乎已是多余,“置身课外”。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敢说敢问,学生们的头脑风暴就会如同化学反应般产生思维的碰撞,就能让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这一棵棵小苗就能在这样的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奋发向上的学习中去。
二、学习力课堂——教师是耕种于讲台上的农夫
农夫对庄稼做的一切,都是处于极为自然的状态。因为一个优秀的农夫一定深知如何把握时机:播种、除草、施肥、浇水。只有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庄稼才能成长得旺盛。同样,教育也需要讲究时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深知如何四两拨千斤:启发、点拨、提示、总结。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教师就是要做这样一个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在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善于解放儿童的头脑,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诱导他们积极探索。教师需像一个农夫一样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真正赢得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真诚对话。其实,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何尝不是在成就自己呢?教师为学生们创造机会,也就是成功地绽放了自己的美丽。
笔者常常问自己,教师能带给孩子什么?思来想去,得到的答案是:教师是一个崇高的培养人、改变人的职业。课堂上教师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每一句话的表达,每一个问题的安排,都是为了能因材施教地使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学习力课堂”的研究就是希望教育能像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兴修水利一样,让根系自然生长,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做最好的自己。教学相长,彼此提高,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