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广 王敏 孙硕
社会的发展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这一目标之间尚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有所偏离。不少高职院校热衷于建设新校区和高楼大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重视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开发、管理咨询的能力不足,深入企业的时间很少;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由于受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制约,绝大多数时间仍然是讲授理论知识等情形不一而足。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表现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竞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理应成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所在。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其所开设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由美国经济学家哈默都斯和普拉哈拉德提出,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1]核心竞争力理论先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后来随着高校竞争的加剧也逐步应用至高校。
二 国外核心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并未直接从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角度构建指标体系,而是更多地从评价职业教育质量角度构建评价指标,尽管如此,由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反映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所以这些指标体系对研究我国高职院校所开办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组织构建的指标体系
经合组织2002年开发了评估国际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分为学习者个人特征与学习环境、权益者(学习者、行业企业、社区、政府、职业教育机构和教师)及其期望、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四个部分,其教育结果具体包括岗位、就业率、收入、权益者满意度、取得资格、掌握技能、终身学习、参加人数、完成人数、路径与公平、个人品质等指标。
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是欧盟最重要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它为欧盟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其开发的职业教育质量指标包括三个维度,即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的满足度、机会均等,每一维度又包括了背景、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五个方面,构建了包括成功完成职业教育和培训或者辍学的比率、毕业率、就业率、在工作场所运用所学技能的情况等指标在内的73个具体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致力于建立国际通用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标准,2009年从机会和范围、一国职业教育培训(TVET)体系内部效率、人力和物质资源、经费、职业融合率、教育与职业一致性、教育与就业间的关系、劳动力市场8个维度构建了评估一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情况的54个指标。
随着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战略的“哥本哈根进程”的推进,欧盟2013年又进一步修订了职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是机会、吸引力、灵活性,第二是技能培训与人才市场的相关性,第三是整体过渡与就业趋势,共涉及29个具体指标。[2]
(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构建的指标体系
瑞典作为职业教育发达的典型国家,从1979年开始用学生完成培训6个月后的就业率、达到培训合格要求的人数占参加培训人员的比例、培训的有效性等指标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进行评价,后来瑞典政府又进行了修订,将指标分为量化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量化指标如所提供课程及其参与者的数量、学生的就业率等,定性指标如企业的满意度、受训者的满意度等。[3]
美国2006年新修订的《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详细规定了各个州包括各实施学校,在发展生涯与技术教育责任方面的核心指标,并细分为中学阶段和中学后阶段职业教育,其中中学后阶段的职业教育核心指标包括五项,分别为技能获得情况、证书及资格证和学位获得情况、学生巩固情况或转学情况、学生就业情况、非传统职业项目完成情况。[4]
澳大利亚政府2007年立足于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五个目标,即为所有公民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平等、增加对培训的投入,实现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价值的最大化,构建了六个维度共53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5]
芬兰政府为了对职业教育实施绩效本位的拨款模式,从21世纪初开始建立教育与培训绩效指标,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具体指标包括学生的就业情况、学生继续深造的比率、学生完成学习与技能掌握情况、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对教学的投入情况等。[6]
德国政府2013年构建了一套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包括学校管理、学习与工作条件、教育与培训过程、质量开发、合作等5个维度,分别考查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物力和财力资源,教学业务水平,学校内部督导,学校之间及学校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程度。[7]
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评价指标的梳理和对比分析,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应该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的“三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八维度”、澳大利亚政府的“六维度”、德国政府的“五维度”,等等。第二,重视校企合作和职业院校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如在欧盟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73个指标中涉及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相关指标将近10个,充分显示了教师深入企业并不断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这与欧洲国家双元制职业教育传统以及重视学徒制的发展密不可分。第三,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尽管不同的国家的表述不同,但其本质都共同指向了学生的技能,例如,欧盟的“从雇主和雇员的角度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获得的技能在工作场所使用的情况”,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TVET学校中具有企业孵化器(或小型企业)或任何涉及学生职业活动的比例”,美国的“技能获得情况”,等等。
当然,国外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多侧重从国家层面评价职业教育,如上述指标体系中都非常强调机会与公平,而这属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考量范围,不属于学校层面所能解决的问题。
三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界定的研究,回答了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基于专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回答了一所高职院校的某个专业比另一所高职院校的同一专业强,强在哪里的问题;三是对评价指标的研究,不同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都构建了各有侧重的指标体系,回答了核心竞争力如何评价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表述
1 三层说
张清霞(2006)[8]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可分为内涵层、中间层和外显层,内涵层包括办学理念、学院定位和校园文化,中间层包括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外显层包括高职院校社会声誉、校企联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就业率。
2 两性说
丁训言(2008)[9]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分成显性竞争力、隐性竞争力,这两种竞争力分别包括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三个方面。
3 有形和无形说
安秀芳(2009)[10]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可表现为有形资产(硬件)、无形资产(软实力)两种资源,其中硬件包括土地、资金、房屋、设备、师资力量、学生、组织机构和制度等,软实力包括校园文化、创新意识、声誉、内外关系等,并指出竞争力不等于核心竞争力,认为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是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中那些使学校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要素,同时指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直接的表现是学生入学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以及供不应求的社会需求率、强大的社会影响和服务能力,较高比例的毕业生成才率。
4 三力说
张洪春(2012)[11]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由资源整合力、人才培养力、示范经营力构成,其中人才培养力又细分为教育体制机制与创新、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学生素质水平与能力、教师结构与教学、教育教学组织与执行。陈涛(2007)[12]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中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管理能力、文化力,而核心技术能力是基础,创新管理能力是重点、是关键,文化力是灵魂。
5 四力说
周卫民(2010)[13]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分成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文化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教学科研竞争力、营销竞争力等四个,每个一级指标下再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例如教学科研能力再进一步分为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科研能力,每个指标都附有相应的权重。
6 四要素说
胡家秀(2012)[14]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由人才要素、技术特色要素、制度建设要素、硬件配置要素构成。
(二)专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内涵表述
1 人才培养质量观
胡秀元、梅洁(2008)[15]在《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中认为,专业特色更接近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在“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上下功夫。对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而言,这样的竞争能力更多体现为在专业领域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掌握了过硬的本领,这种本领是其他同类高职院校该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并被用人单位优先选择,以真实的就业率等指标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2 综合能力观
王国庆(2012)[16]认为,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在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并保持的,能够促进受教育者价值提升和自身发展,并在其从属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
3 多要素整合观
齐保林(2008)[17]认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课程设置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人力资源开发、科研和服务、组织管理整合,使某要素或要素组合突显效用,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邹晓宏(2010年)[18]在《论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文中指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设置与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及服务等要素的整合,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4 专业创新观
林强、庞康养(2013年)[19]在《校企深化合作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一文中认为,专业创新,是高职院校凝炼特色、打造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文中以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为例,学院联合多个会计师事务所,在校内创办财务咨询服务公司,实现财务室和教室合一、学生与会计核算员合一、教师与财务主管合一、教育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资料与会计核算资料合一、作业与账表合一、教育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等“八个合一”,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支撑作用,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三)评价指标的研究
福建省是全国第一个向全社会公布高职院校某个专业全省排名的省份,该省建立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并于2012年向社会公布了首批布点广泛的专业如机电、会计等十几个专业全省高职院校的排名情况[20]。该指标体系共分基本情况、教学团队、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材建设、其他建设成效等5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再设若干二级指标[21]。在该指标体系中,考虑了教师的因素,有“教学团队”一级指标,并再分成“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兼职教师”3个二级指标。该指标体系也涉及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但是比重偏小。在该指标体系中,也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如设有“毕业生双证书与就业”二级指标,但是该指标尚不足以反映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还不能使得一所学校在与其他学校的比较中脱颖而出,该指标体系还考虑了教学条件方面的因素,如设有“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条件”等二级指标,但是指标的设置过于宽泛,不够具体,也不能够充分量化。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专科专业信息采集系统,开展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评价相关工作,并出版发行《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专业填报指导手册》。在该信息采集系统中,设置了一套指标体系,共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3个一级指标,“人才培养”下再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招生就业”“教学奖励”5个二级指标,“科学研究”下再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二个二级指标,“社会服务”下设“社会培训”、“社会服务”二个二级指标[22]。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非常重视荣誉称号的获取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例如国家级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级、省级投入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级、省级学生实训基地,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等等。
分析研究国内文献,发现存在如下不足:第一,有的指标体系指标数量偏多,有大而全的倾向。大而全的指标体系表明研究者或制定者未能厘清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之差别,同时也会导致指标应用的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第二,有的指标体系指标倾向过于明显。例如有的省份推出了专业评价排名的指标体系,所有的指标都是清一色的与政府所颁发的荣誉称号或证书有关,如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等等,这种指标体系完全将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等利益相关者排除在外,是不科学的。第三,指标难以量化评价。例如有的指标体系中包括文化力或文化竞争力或校园文化,诚然文化积淀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很重要,但是文化力很难量化评价,它属于内在的因素,而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可以通过外在的现象或特征呈现出来的,而这些现象又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加以量化的。第四,有的指标可信度不高。如就业率,有的学生实际并未真正就业,但是由于有一些高职院校规定“凡是没有签订就业协议者,一律不得参加论文答辩,一律不得如期获得毕业证书”,从而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随便找一个单位盖章交差了事,他们属于“被就业”。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Gary Ham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n Statistical System Development
fo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
December 2009.
[2] On the Way to 2020:Data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ies:Country Statistical Overviews Update
2013[R].Cedefop Reference Series 97.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4.
[3] Kaaren Blom,David Meyers.Quality indicato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R]. 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2003.
[4] Carl D.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Pub[Z].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6.No.
109-270.
[5] AQTF 2007-A Better System For Everyone[EB/OL].
http://www.training.com.au/ portal/ site/public/menuitem,
2007-11-20.
[6]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Init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2011[M].Helsinki: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2011.
[7]ISB. Exteme Evaluation [EB/ OL]. http:// jsb. bayem.
de/ schulartueberg-reifendes/qualiaetssicherung -
schulentwicklung/evaluation/exteme evaluation,
2013-07-01.
[8]张清霞,张国宏,吴雪敏.试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
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6(4).
[9]丁训言,任爱珍.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10]安秀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
学,2009(3).
[11]张洪春,王斌 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与评
价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
[12]陈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
2006.
[13]周卫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
2010.
[14]胡家秀,倪勇,丁明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
高教探索,2012(2).
[15]胡秀元,梅洁. 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
[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9).
[16]王国庆.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J].职
业技术教育,2012(8).
[17]齐保林,袁洪岭,胡晓波,胡森.培育高职专业的核心
竞争力[J].机械职业教育,2008(8).
[18]邹晓宏,刘楚佳.论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J].继续教育,2010(6).
[19]林强,庞康养. 校企深化合作 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
[J].中国高等教育,2013(7).
[20]福建省教育评估中心.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
评价结果公布.http://pg. fjedu. gov.cn/index.php/
Index/view/wz/322.
[21]叶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 com/ link? url= v4cA8dFpYmF5pu8
NSMkJzZIalnrw-A_ZJxgVHEmM1Wng54lpoBBomrid8
GfYadcG_kqvLIgNznrBDAgVvr5KLOjWEe8iA0o6sVL0
zEKSmme.
[22]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评
估信息系统.http:// 211.64.142.115 /index.php/cl/
welcome/index/91.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