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龙
我一直有为学生请“辅导老师”的习惯,并且,这一请,就是20年。
20年前,还是毛头小子的我刚参加工作,所教非所学,校长曾送我一套《曾文正公全集》,并和我说:“曾国藩一介文人犹能带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小伙子,好好干,我看好你。”
没曾想,这一读,就是20年,且常读常新。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据说蒋介石的案头就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是《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被人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和他早期带兵拜明朝大将戚继光为“隔代师”,并一生善于向他人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拜曾国藩为“隔代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仅如此,我还将这位“课外辅导”老师请到课堂上,把它推荐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也能从中汲取营养。从教以来,每一届学生,每一节班会,我都会抽出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带领学生学习曾国藩的修身、治学之道,从不曾间断,并将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因人因时制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班之道”。
考虑到初一学生年龄比较小,我多采用讲故事、朗诵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态度。比如曾国藩曾记述了这样一件轶事:一天晚上,他在家读书,有篇文章重复读了多遍,仍背不下来。这时,家里来了个小偷,小偷等啊等,听曾国藩翻来覆去读那篇文章,就是不去睡觉。小偷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小偷将那篇文章流畅地背诵了一遍,扬长而去。有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假设每天坚持3个小时,那么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0年。这和“十年磨一剑”的说法不谋而合。
初二的学生,经历了初一的懵懂,又不知道初三的压力与紧张,我就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向,着重培养他们自己读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看完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之后许多学生不自觉应用到了自己的学习之中:“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更有学生把曾国藩的慎独之道发扬光大,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亲书“慎独”二字挂在教室的黑板上面,时刻警醒。
初三的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考虑到和高中的衔接,自学能力格外重要。俗话说,会听课的学生,成绩好一节课,会上自习的学生,成绩好一阵子,会自学的学生,成绩好一辈子。自学最大的困难便在于无人指点,而曾国藩治学专精的观点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他说:“凡看书只宜看一种,一种未毕而另换一种,则无恒之弊,终无一成;若同时并看数种,尤难有恒,将来必不能看毕一种,不可不戒。”
再到后来,《百家讲坛》播出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我曾带领学生一起观看,后来还专门从网上下载下来,刻成光盘,并亲自购买了几十套书籍放在班级后面的图书角里,供大家观看阅读。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和我的学生拥有一位共同的老师曾国藩,是一件幸福的事。而每一年最幸福的时候,莫过于曾经的毕业生岁末年终时满含敬意地从远方邮寄来一套《曾文正公全集》,让我知道那些散落在天涯的孩子们过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