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オ�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文本有一部分是内涵丰富、特点鲜明的小说,小说教学成败关键在于有效解读小说。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小说解读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出路才能较好地完成小说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说解读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10
高中小说教学如何实现高效?关键在于有效解读小说。不过环顾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小说解读的形势不容乐观。本文首先分析小说解读存在的几个问题,接着提两点教学建议,望能有助于高中小说教学实践。
一、小说解读现存问题分析
1.解读过程的随意化
(1)解读过程偏离了课标对小说教学的要求和提示,导致小说解读的教学价值偏低。主要原因在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解读设计时,没有仔细研读文本和学生实际,忽视了小说的体式特点和学生能力水平。
(2)教师的教学设计过于笼统,主要是指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和结构,大多是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入手去分析主题,抓住线索去解读小说。如此的解读过程指导非常笼统,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性指引。
(3)对主题过度诠释。虽然说新课程倡导“多元解读”,作为读者的文本解读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课堂上的小说解读,从教学的角度看,应该注意其本源性、根基性和意义约束,切忌“过度诠释”现象的出现。
2.解读模式的主观化
高中小说教学解读模式的主观化主要指的是课堂上缺乏师生间的有效对话。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1)教师固守原有的解读理念,越俎代庖,包揽了整个小说解读过程,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重点、解读内容和解读过程。
(2)如果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上面那种主观化的解读模式越来越少的话,那么还有一种较为隐蔽的主观化解读过程,教师在小说教学之前就决定了解读的目标、内容和重点,并设置了课前预习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个体阅读,课堂上教师再预设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无论是课前的任务或是课中的问题,均源自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的意识和解读决定了整个班级小说解读过程,这样的解读模式实际上是“伪解读”,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解读内容的表浅化
(1)教师的第一解读缺乏原创性和真实感悟,其背后折射出来的问题是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更新的滞后和知识结构的浅陋。
(2)教师的解读重心出现偏颇。当前低效的小说教学,往往是教师过于注重内容感知、主体解读和人文涵养这几个部分,而忽视了小说的言语形式和言语构造,殊不知言语形式和言语构造是前面三个部分之源,一旦忽视势必导致小说解读浮于表面,学生无法体验文本的特殊美。
二、高中小说解读的两点建议
1.抓住教学的落脚点
(1)在小说解读的设计和过程中,为了有效摆脱随意化就必须对课标进行思考、分析和琢磨,确保将其具体要求落到实处,每节课都明确“为什么教”和“如何教学生解读”。
(2)小说解读必须尊重教材,应该从“文本解读”转化为“文本的教学解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仅要选择解读内容,确定解读重难点,考虑和设计解读流程,还应该将课程价值、教材价值与教学价值融合到小说解读教学中来,实现文本的“原生价值”的转换,由此催生出小说解读的教学价值。
(3)明确学生的解读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自然也是小说解读的主体,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解读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解读”。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尝试:一方面,把自己当成一个陌生的读者,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考虑哪些地方可能是他们解读的难点,哪些地方可能是他们解读的疑点,等等。通过这些思考找到解读的价值生成点,才能有效确定教学解读的出发点。
2.适度吸纳最新的小说解读理论
(1)在小说解读观念上,诠释学作为理解的理论,就从读者的前理解角度及效果历史角度能为小说解读提供新视角。教师完全可以将诠释学适度引入到高中小说课堂解读中来,首先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前理解,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个体意义建构及多元解读;其次应注重文本的历史视域,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的时代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将对文本的解读与历史处境相统一。
(2)在小说解读方式上,教师可以借鉴文本细读理论提供的小说文本解读的新思路,对文本本身进行一种实证性的、具体的解读。在教学解读过程中去关注小说文本的言语形式、语言环境、留白之处等内容,引导学生于细微之处深入文本,细嚼慢咽,体会韵味。提醒学生,对小说的解读应以文本为依托,所有的感悟都要有具体文本作为依据。
(3)在小说解读内容上,教师可以通过引进叙事学等理论的相关内容及术语来充实小说解读的知识体系。小说作为叙事的文体,适当引入现代叙事学理论中的相关术语,如“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节奏”等,非常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小说文本的文学欣赏乃至文学批评能力。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