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勇
摘 要:“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最早是由蒋维乔居士评价谛闲法师一生的弘法特点时提出的,这一提法也是对宋以后天台宗人弘法特点的整体概括。此提法既包含了天台净土二宗以谁为主的定位问题,也指出了教与行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教演天台;行归净土;内涵;天台宗;净土宗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074-02
天台宗和净土宗是汉传佛教中的两个宗派。天台宗诞生于陈末隋初,创始人是智■,是中国第一个意义完整的中国佛教宗派。该宗思想体系完备,教理与实践兼顾,思辨水平在所有佛教宗派中首屈一指,成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座高峰。净土宗创立于唐代,是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往生论》等三经一论为主要经典,以称名念佛为主要行持,修往生阿弥佛净土的佛教宗派。宋代三教合流,佛教内部有诸宗归于净土的趋势,天台宗与净土宗的融合尤为密切,“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局面正式形成,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今。
“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这八个字的字面意思就是:教理演说依据天台宗的思想体系,而修行实践则以净土宗的称名念佛为依归。天台宗和净土宗结合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这八个字正式以书面的形式出现始于何时呢?以现有的资料看,这八个字被明确使用是在蒋维乔居士为谛闲法师写的像赞里。原文是。
“巍巍大师,乘愿再来。行归净土,教演天台。建大法幢,作狮子吼。声教广被,暨于九省。作育僧材,■朴。法乳分流,自南而北。化缘既尽,安详坐逝。临终写偈,以励后嗣。式瞻遗像,相好光明。高山仰止,垂范天人!”[1]304
这里正式出现了“行归净土,教演天台”八个字,只是为了押韵先后顺序作了颠倒。文中的巍巍大师指的是谛闲法师,蒋维乔是谛闲法师的俗家弟子。谛闲法师(1858—1932)是浙江黄岩人,俗姓朱,法名古虚,字谛闲,号卓三,为天台宗第四十三祖,近代天台宗泰斗。一九三二年七月初二圆寂。蒋维乔居士为谛闲法师撰写碑铭,铭文的内容再次强调了谛闲法师“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弘化特点,铭文曰。
“宋明以来,禅净盛行,余宗衰弊。唯是天台,一脉相传,至今弗替。前有慈云,后又灵峰。我师继起,如象如龙。说法利生,四十八年,示寂伊迩,犹讲《楞严》。自南自北,结集法会,百数十所。若经若论,尘说刹说,二十余部。振兴大教,首重育才。弘法社启,义学朋来。法乳流衍,光光相望。分主讲席,遍于十方。教宗《法华》,行在《弥陀》。应化事毕,离此娑婆。岁次玄弋,鹑尾之辰。安详坐逝,高谢天人。五磊之山,密藏之居,色身如幻,果证无余。皈依四众,十万余人。无边悲仰,泐此贞珉。”[2]9
碑铭中出现了“教宗《法华》,行在《弥陀》”八个字。《法华经》是天台宗立宗的经典,故天台宗又称法华宗。净土宗立宗的经典有三经,其中《无量寿经》为净土宗的根本经典,此经又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代表。所以,“教宗《法华》,行在《弥陀》”的含义,与“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含义是一样的。
对于谛闲法师的弘法特点,太虚大师在为谛闲大师西逝写的挽联中也有概括。
“解衣灵峰,上溯四明,不愧天台称嫡裔;
行在净土,兼修万善,遽悲末法失宗师。”[1]310
解,晓悟、通达;衣,遵行;灵峰,指灵峰派,明末■益大师开创的一个天台宗宗派,以“教演天台,行归净土”为特点。太虚大师在这里也指出了谛闲大师一生“教理依天台、实修归净土”的传法风格。
蒋维乔居士是不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这八个字最早提出的第一人?在中华电子佛典(2011年版)中分别输入“教演天台”“教崇天台”“行归净土”“行在净土”“教宗法华”“行在弥陀”等词语进行全文检索,结果显示是“找不到任何资料”。中华电子佛典是台湾地区中华电子佛典协会依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85卷)和《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1—90卷)为底本,并将其汉化电子化而形成的。电子佛典软件中还有《嘉丽藏》《房山石经》《乾隆藏》《永乐北藏》的内容。这些经藏包括了佛教汉化后经、律、论三藏的绝大部分内容(还有藏外佛典的存在)。谛闲法师的论述也收录在该电子佛典中。在该电子佛典中检索不到“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相关文字,可以说在蒋维乔居士提出这八个字之前,多部藏经中都还没有这样的文字出现过。而且我们也可以推知,这八个字应该不属于经、律、论三藏中的内容,只能是后人对出家法师弘法特点的评价。而根据这八个字的内容,这样的法师只限于兼及天台与净土两宗的出家人。谛闲法师承继了■益大师所创立的灵峰派的特点,但直接用这八个字评价■益大师,在谛闲法师之前还没有见过。这样看来,“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这八个字最早出现正是由蒋维乔居士提出用来评价谛闲法师一生弘法特点的。这一提法也是对宋代以来所有天台宗人弘法特点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总结。
那么,如何理解“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内涵呢?
通过这八个字,我们可以作如下推断。
首先,它提出了天台与净土两宗以谁为主的立场定位问题。
天台宗和净土宗自创立至今各有自己的传承,“教演天台,行归净土”很明确是在谈二者的结合,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这八个字主要是针对天台宗人说的,还是针对净土宗人而言的?是立足在天台宗说修行归到了净土,还是站在净土宗的立场上说教理依据天台宗?从谛闲法师一生的实践来看,他是天台宗的祖师,一生是以弘扬天台教观为己任,蒋维乔居士在碑铭中对谛闲法师如此定位。
“唯是天台,一脉相传,至今弗替。前有慈云,后又灵峰。我师继起,如象如龙。”[2]205
其中提到的慈云,指宋代高僧慈云遵式大师,灵峰,指灵峰■益智旭大师,二人都是天台宗的大德。从慈云大师到■益大师再到谛闲大师,天台宗的法脉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蒋维乔居士是站在天台宗的立场使用“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这八个字的。
谛闲大师圆寂后,当时的苏州报恩寺住持昭三法师写的挽联是。
“讲修多罗,宏天台教,主世七十五年,慧光一照,四大本空应息假;
演微妙法,续智祖灯,度人百千万众,恩怨双泯,诸缘已了即归真。”[1]310
上联谈宏天台教,下联讲续智祖灯。智祖,指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大师。此挽联也是将谛闲大师定位于天台宗人。从谛闲大师以后天台宗传人弘法的特点来看,无论是弘化江淮的宝静法师,还是弘传天台于北方的■虚法师,无论是传法香港的显明法师、觉光法师,还是创办台湾地区南天台弘法院的斌宗法师,他们都以“教演天台,行归净土”作为弘法的宗旨。
由上所述,我们可知,“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是天台宗人的传法宗旨,是站在天台宗的角度提出来的。
我们再从净土宗的角度来分析。
唐代的善导大师被认为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他为称名念佛确立了独立的地位,从善导大师开始净土宗转向专称佛名,一直持续到今天。行归净土,指的就是修行实践上称名念佛。净土宗有自己的判教理论,即二道二门说。二道就是将各种法门分为两类,一是靠自力成就的难行道,二是信愿称名、仰赖佛力的易行道。二门就是依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的圣道门和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的净土门。按照这一判教理论天台宗被归入难行道和圣道门。这一判教理论与天台宗的判教理论差别很大。从净土宗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理论体系和修行实践一直非常独立而且稳定,没有出现归入他宗的现象。到了宋代,诸宗归净,实际上是各宗兼修净土,不存在净土宗归入他宗的问题。台净合流也是天台宗修行实践上归入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所以说,“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是站在天台宗的立场上说的,虽然后来净土宗的教理吸收了天台宗的理论,但二道二门说没有发生变化。
其次,它提出了教与行的关系问题。
教,指教理。根据《佛光大辞典》的解释,“教理,又作教义、宗义、宗旨、宗乘。即佛陀之教示或由教示显现出来之真理,经由理论、客观性之整理所呈现出之义理教说。广义而言,包括教判、教义二者;狭义而言,唯指教义。”[3]2688行,指修行实践。宗教有信仰与修行双重要求,就佛教而言,要想实现佛陀体验的境界,必须借助修行,也因此形成了各种修行方法,俗称八万四千法门。教与行,是佛教的一体两面。教,是众生修行的依据,即所谓“依教起修”;行,是众生依据教理所从事的修行实践;证,依教奉行所得的证悟,是教与行结合的结果。“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指的就是天台宗的教理与净土宗持名念佛修行方法的结合。至于天台宗的教理为何与净土宗的行门结合在了一起,那将是另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是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历史现象,此种融合方式既符合佛教“教行并举”的原则,又符合“机法相应”的原则,已成为今日天台宗弘法利生的通行模式。
参考文献:
[1]方祖猷.天台宗观宗讲寺志[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2]方祖猷.谛闲法师年谱[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3]慈怡.佛光大辞典[M].北京:佛光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