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光 邱宇
摘要:企业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企业诚信的内涵和结构是企业诚信建设的基础。就本质而言,企业诚信属于企业道德的范畴:而从行为角度企业诚信就是企业以对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认同为基础,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管理和沟通在企业内部形成整体的信念和文化,在处理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过程中忠实履行各种契约的承诺。企业诚信的结构包括了企业市场诚信、企业间诚信、企业社会诚信和企业内部诚信等几个方面。影响企业诚信水平的因素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因素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两大类。企业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能力2个方面:而外部环境因素则包括了经济、文化、法律、政府等方面。
关键词:诚信;企业诚信;企业道德;诚信影响因素
企业诚信经营即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由于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失信成本过低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偷税漏税、非法集资、制假售假以及欺骗消费者等失信问题屡屡发生,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企业本身的发展。
企业诚信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政府与社会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以推动企业诚信建设,如中国证监会在2012年发布了《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在2013年1月颁布了《征信业管理条例》,2014年3月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国内学术界也对企业诚信问题开展研究,早在21世纪初贺雪娟就探讨了企业诚信的经济价值,指出“企业诚信具有成本和收益,守信企业将会因此而带来良好的效益,失信企业将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谢凤华,宝贡敏采用实证调查的手段对企业诚信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指出不同性质、规模、成长阶段和地区的企业诚信水平具有差异性,而企业诚信水平与企业竞争优势存在确定的关系。李邢西探讨了企业文化与企业诚信的关系,指出诚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起点,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企业要在企业文化中赋予诚信以核心地位,并将企业诚信贯穿到企业方方面面。近年来相关学者开始关注企业诚信建设、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张静等针对私营企业对这类企业的诚信管理模式和制度构建开展研究,提出“应以全面信用管理模式和价值链诚信管理模式为核心,在私营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构建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诚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的诚信管理机制”。许彦华等探讨了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危机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马超提出从法律、道德、经济、实践(行为)4个层面构建企业诚信发展指数以对我国企业诚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跟踪。
整体来看我国学术界对企业诚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还很不深入。迄今为止对企业诚信这个概念本身都缺乏明确的界定,在许多研究和企业实践中甚至将企业诚信与企业信用简单的等同起来。本文拟从诚信一词的起源、道德等多个层面探讨企业诚信的基本含义,分析其内涵和结构以及企业诚信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企业诚信管理、企业诚信建设和企业诚信评价研究提供基础。
1.诚信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诚信一词具有两方面的涵义:诚实和守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也就是说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那么什么是“诚”呢?明代思想家王夫子在《尚书引议》中指出“诚也者,实也,实有也”,意思是说“诚”就是指实在的,真实的‘是其所应是”的。而宋代儒学家朱熹认为“诚”的意思就是真实无妄‘铖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什么叫诚呢?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也就是说在汉语中“诚”有两层意思,首先“诚”代表了客观的真实,第二层含义就是指在主观上尊重客观的真实,不歪曲真实就是追求“诚”,“妄诞欺诈为不诚”。而在诚信一词中,“诚”所体现的主要是第二层意思。东汉刘熙在《释名》中对:“信”的定义是“信,申也,相申述使不相违也”,意思是:人们的行为应当是其言语承诺的相应延伸。也就是说“信”的意思是语言和行为的一致性。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的儒家思想非常强调“信”的重要性,孔子说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也就是做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如果不讲信用就丧失了做人的资格。“信”即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治理国家的准则。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基本的人伦,而孔子更是提出“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也多次提到‘信”的概念,老子认为有“道“的人应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否则‘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虽然在中国古代很少将“诚”、“信”合为一个词,但“诚”、“信”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诚”、“信”的解释是“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朱熹在解释“诚”和“信”的关系时说:“诚是个自然之实,信是个人所为之实。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便是诚。若‘诚之者,人之道也,便是信”,“诚者实有之理,自然如此。忠信以人言之,须是人体出来方见”。
综上所述“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要求个人在社会中要尊重客观事实,言而有信。“诚”是建立在客观真实之上的道德信念,是“信”的基础;而“信”是“诚”的外在表现,个人的语言和行为应该保持一致,遵守承诺,从而形成彼此信任的社会关系。从法学角度看‘铖”可以被认为是“主观诚信”,即个人应确信其不存在侵害他人的意愿和心理;而“信”则是“客观诚信”,即个人的行为不能侵害他人。
诚信在英文中的对应词汇为“integrity”,有正直、诚实、完整、完全和完整性等含义。该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gritas,意思是“公正、完整,无过失”和“理想状态”。国外学者关于诚信在道德层面的内涵存在争议。少数学者对诚信的理解非常宽泛,Duska认为诚信意味着将所有的个人道德行为整合在一起,很明显Duska强调的是“integrity”中的“完全和完整性”的内涵。至于什么是“完整性”,Duska认为可以用古代哲学家帕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完人”所应具有的4项品德描述:谨慎、节欲、勇气以及公平。对诚信的这一理解等于将诚信与个人所需遵守的基本道德等同起来。大多数学者对诚信的界定与中国传统道德的界定相近,即认为诚信的内涵是“语言和行为的一致性”。Kouzes等在其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中提出具有诚信的人会“实践他们所宣扬的”并且“做他们宣布他们将做的事”。Kalshoven等将诚信定义为“保持承诺和行为的一致性”。将诚信界定为语言和行为的一致或个人所认同的价值观与行为的一致的观点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仅仅关注“一致性”使诚信的内涵过于狭窄,并可能导致悖论。因而,许多学者提出“诚信”应以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为基础,或者说一个人的承诺必须符合社会公认道德并保持承诺与行为的一致才能被称为诚信悯。Mayer等提出诚信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诚信是基于一系列的被广泛接受的道德价值和原则;其次,是行为与以上道德价值和原则的一致性。Six等提出只有个人所坚持的原则被社会广泛的接受,此人才有可能被认为具有诚信的品质。
可以看到,诚信一词在国外的内涵与中国传统道德对诚信的理解没有原则上的区别,其基本含义也是言行一致。但在国外的诚信概念中更明确的提出了诚信要建立在对社会基本道德价值的基础之上。
2.企业诚信的内涵与结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诚信作为一种道德约束往往被理解为是针对个人的。但实际上它也可以被应用于个人所属的组织与社会。企业作为社会中的经济主体,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遵守相应的商业道德。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经济社会中的生产和交易是由成文和不成文的契约组织起来的,而在契约缔约和执行过程中都必须坚持诚信原则。
早在1759年亚当·斯密在《关于公正、警察、税收和军队的演讲》中就涉及了企业诚信问题,但直到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倒闭后,企业诚信才真正引起企业管理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关注。与对诚信基本概念的探讨类似,理论界对于企业诚信的概念也未能形成一致的清晰的定义,但从相关文献中可以发现企业诚信这一概念包括了以下内涵:
首先,企业诚信属于商业道德的范畴。Paine在《管理组织诚信》一文中因对比了企业由于法律强制和由于道德驱动而采取合规行为在建立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和声望方面的作用而被认为是最早提出了企业诚信的概念。Paine认为企业诚信定义了一个组织的指导价值、期望以及思考和行为的模式。诚信观念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道德思考与行为以防止道德缺失的损害。Robert Solomon在论述商业合作与诚信的关系中认为诚信是商业的中心美德。
根据诚信的基本特征,企业诚信要求企业的语言和行为的一致。企业诚信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就是保持言行一致。
企业诚信不仅仅要求企业的语言和行为的一致,还必须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信奉的原则与社会公认的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一般原则相一致。Marvin Brown提出企业应该通过遵循由一般原则支持的价值而融入社会。例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虽然企业有权自主的确定包括质量和价格的决策,但整个社会普遍认为提供更好的质量,更低的价格是企业应遵循的一般道德。JAN TULLBERG指出在企业与企业的交往中,交换应该是双赢的,而不应是一方剥夺另一方的利益;一个组织试图利用他人,利用他人的弱点,即使其语言和行为一致也不能被认为具有诚信。
企业诚信要求企业在处理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将所遵循的道德原则体现在特定的决策和行为中。与个人诚信不同,企业诚信不是一种性格特征,而是企业的文化氛围,是嵌入企业文化的道德原则踟。因而,企业诚信的形成依赖于企业内部从领导到一般员工对社会道德、公正、正义的一致的理解,对诚信观念的认同。
Thomas Maak的7C(commitment,conduct,content,context,consistency,coherence,and continuity)理论较全面的论述了企业诚信的内涵。根据Maak的研究,企业诚信应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道德认同、实施保证、行为体现、整体满足、言行一致、内在关联、长期持续。所谓“道德认同”意味着诚信企业应该对一些基本的社会道德保持认同,这些道德不是企业自身所认为正确的道德,而是全社会所公认的道德原则,遵循这些道德原则可能对企业追求经济利益不利,例如企业应该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实施保证”意味着企业应该通过,设计,引导,以及其他与运营有关的管理行为,保证企业所有员工,以及所有工作,都能够符合其所认同道德原则,换句话说,企业需要实施诚信管理以保证其经营行为符合所认同的道德原则;而“行为体现”要求企业不仅仅是要为其行为负责,还要采取负责任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的所作所为应该与社会、环境一般的道德价值相符。所谓“关系范围”是从企业诚信是由企业在与其有关的其他主体交往过程中的行为体现的,并且是由其它主体评价的,因而企业诚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关系现象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在诚信问题中所涉及的主体,并不是仅指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主体如股东,而是指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企业要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而“言行一致”就是要求企业对道德原则的一致性的坚持,特别的是语言和行为的一致。只有一个企业践行了其所承诺的,或者说企业的行为和承诺应该是可靠的和可信的,才能被其他企业认为具有了诚信的特征;“内在关联”要求要求企业将其对诚信道德的认同与企业的行为准则文化形成内在关联,企业要将诚信观念包括在组织的目标和价值陈述中,形成企业的价值、态度、信念、语言和行为模式‘长期持续”强调企业诚信不是企业在一时一事上的表现,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也不可能仅依据几件事例对一个企业形成诚信的评价。因而企业诚信要求企业通过长时间的持续的努力实现。
综合以上对企业诚信内涵的探讨,企业诚信可以表述为企业以对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认同为基础,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管理和沟通在企业内部形成整体的信念和文化,在处理与其利益相关者(包括社会、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关系过程中忠实履行各种(成文和不成文,明示或暗示)契约的承诺。企业履行各种契约的承诺的程度构成了企业诚信水平。企业诚信水平是企业诚信管理的结果,决定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信任的程度。
根据对企业诚信内涵的分析,企业诚信涉及了企业与其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企业在处理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关系方面的诚信行为构成了企业诚信的结构。具体的企业诚信包括了企业市场诚信、企业间诚信、企业社会诚信和企业内部诚信等几个方面。
企业市场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处理与购买者的关系时坚持诚信原则的行为。具体包括价格诚信、产品质量诚信、对消费者的承诺诚信等内容。价格诚信是指企业在定价过程中不谋求暴利、不采取虚假标价、模糊标价、虚夸标价和虚假折价等行为。产品质量诚信是指企业提交市场的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或企业本身所确定的标准、产品在使用中不给使用者带来损失、不以次充好等行为。对消费者的承诺诚信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市场的有关的商品信息是真实无误的,不能采取虚假宣传或故意传递模糊信息等手段误导消费者;另一个方面则要求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是可以全面、完整的履行的。
企业间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处理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时坚持诚信原则的行为。企业在市场经营过程中与其他企业的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与其他企业的资金借贷关系和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商品交换关系。与其他企业的资金借贷关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借贷所形成的经济联系,以及由于与其他企业间因商品买卖所产生的预付款或延期付款所形成的经济联系。在与其他企业的资金借贷关系中体现的诚信与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是等价的。这方面的诚信主要体现为按约定还款付息和在取得货币借贷过程中的信息真实披露。在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商品交换关系中的诚信与企业市场诚信类似,其区别主要是前者的诚信对象是其他企业,而后者的对象是最终消费者。具体的表现则可概括为签约诚信(如不试图采取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和履约诚信。
企业社会诚信指企业在市场经营中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如环境诚信、税务诚信和反腐败等方面的内容。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对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实现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主要的社会责任。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和履行做出的环境保护承诺是企业环境诚信的具体表现。依法纳税是企业的业务,不偷税漏税、如实申报应纳税额,按时足额缴纳应纳税款是企业税务诚信的基本要求。反商业贿赂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主动的拒绝采取商业贿赂行为则被普遍的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企业内部诚信是指企业在经营中处理与企业内部职工的关系中坚持诚信原则的行为。具体包括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不克扣、拖欠劳动报酬、依据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以及按时足额交纳社会保险费。
3.企业诚信水平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诚信水平。影响企业诚信水平的因素非常多,主要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与对信用的分析类似,企业内部影响诚信的因素,可分为诚信意识和诚信能力2个方面;而外部环境因素则包括了经济、文化、法律、政府等方面。
企业的诚信意识是企业在经营中采取诚信行为的先决条件。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如果没有明确的诚信价值观就不可能有相应的诚信行为。企业领导人的诚信意识是影响企业诚信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领导人是否具有诚信意识,对诚信经营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的认识,企业领导人本身的诚信行为以及企业领导人在决策中体现的诚信态度对于企业培养诚信意识、创建诚信氛围、形成诚信文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的诚信能力指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以支撑其诚信行为。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企业诚信能力是企业的财务能力。企业的长期财务状况和短期资金流动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及时按约定返还其应付债务。目前大多数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所依据的指标均为企业的财务能力指标。企业拥有的资源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诚信意识。关于诚信的研究表明,个人和组织是否坚持诚信原则与其所面对的压力有关。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和组织都会选择诚信行为,但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则可能放弃诚信原则以获取短期利益。因而,企业在拥有较多的资源的情况下,会倾向于采取诚信行为;而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不诚信行为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的诚信意识有很大的影响。广义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反映了一个社会的规则、制度和秩序,是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这些规则、制度和秩序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到了有力的规制功用。事实上,一个社会中个人和组织的诚信观念就是这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相关研究认为,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诚信道德,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的实质是伦理式诚信:诚信靠伦理关系维系,人们只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讲诚信。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天我们在市场领域中诚信严重缺失的原因。一个国家的文化有较强的共性,但又存在区域文化的差异,如各省有自己的文化特点,甚至在一个省内又存在更小的区域文化。因而企业所在的省、市、地区等区域的文化对企业的诚信状态有较强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诚信状态有密切的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诚信状态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企业诚信水平高,企业之间交易成本降低,将促进经济发展。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指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可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经济效率。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会提高企业的诚信水平。管晓永、谭燕芝等人对企业信用的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证明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信用的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诚信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诚信水平。相反,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企业往往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在压力之下就更容易出现失信行为。
企业的法律环境必然对企业的诚信状态有较大的影响。企业诚信的法律环境包括两个方面:法规本身关于诚信的规定和执法力度。如果法律不能对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必然导致许多企业因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放弃诚信。法律规范体系是否能够完整的对诚信所涉及的所有方面做出规定,以及法律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失信的利益与失信成本的关系。在中国由于法律规定基本一致,但各地区的执法力度则有很大差距,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等的影响,往往会对本地区的企业的失信行为不给予惩罚。
政府对企业诚信的影响体现在2个方面:政府在社会诚信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以及对企业失信的监管和政府本身的诚信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担负着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的职能。在履行以上职能的过程中,政府能否真正投入精力,完善社会诚信环境以及对企业失信行为的监管和处罚,无疑对企业诚信有巨大影响。从博弈角度看,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明政府对失信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将使企业为谋求利益最大化而选择不同的诚信策略。社会诚信环境的好坏必然影响企业诚信的水平,而在社会诚信环境建设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诚信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是社会诚信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此工作必须由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甚至由政府主导才有可能实现。政府如何对待社会和公民,政府在执行职能的过程中是否对公民和组织守信,直接影响了公民和组织的道德选择,政府本身的诚信对社会诚信具有示范和促进作用。相反,政府与政府成员的不道德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将非常可怕,政府的失信行为几乎可以必然导致企业的失信行为。
4.结论
作为社会诚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诚信是市场经济有序化的基础。根据诚信本身的内涵与企业的特点,企业诚信可以定义为企业以对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认同为基础,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管理和沟通在企业内部形成整体的信念和文化,在处理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过程中忠实履行各种契约的承诺。就其本质而言,企业诚信属于企业道德的范畴。因而,虽然企业诚信的最终表现是履行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所做出的承诺,但其重要的基础是所有这些承诺本身必须符合社会公认道德原则。
根据道德发展理论,个体的道德成长一般会经历从非理性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环境(社会的惯例、约定、习俗和规范)决定性的作用。可以断言,企业诚信建设同样适用这一规律。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的诚信道德的发展处于从非理性到他律的转换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和企业应该首先明确清晰的诚信概念,清楚企业诚信的内涵和组成结构。目前,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将企业诚信与狭义的企业信用等同的倾向。或者说,在企业诚信建设中仅关注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资金借贷关系的诚信,而忽略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诚信问题。企业诚信建设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制约与支持,完善企业诚信建设社会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相对与相关法规的缺乏而言,在我国更严重的问题是已有法规对失信的惩罚力度过低,导致失信企业即使在接受了法律制裁后仍有利可图。加大法规处罚力度,将大大加大企业的失信成本,同时降低社会治理失信的成本。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长时间的细致的工作。影响社会文化环境的最重要的手段是舆论宣传。政府要加大建立诚信社会的宣传力度,使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认识到诚信的意义和失信的危害,树立以守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社会观念。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是建立社会诚信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要借助公开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的诚信信息,对失信企业进行曝光,形成让失信企业无合同可签,无业务可开展的环境。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最为方便和公开性最好的信息传递工具。应该建立有效管理与开放相结合的诚信网站,使任何人都能方便的了解企业的诚信记录。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也是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环节。政府是人民的表率,诚实守信的政府将会使这一品质得到发扬,促进个人诚信,带动企业诚信。政府要将打造诚信政府列为政府各项工作的目标乃至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的准则,取得公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