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画春秋,胸中有造化

2016-05-30 12:33林一落
求学·素材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顾恺之唐寅张大千

林一落

最近,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催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画元素的手绘作品。生活中,无论是动漫、电影,还是建筑、广告,中国画的元素无处不在。中国画是我国的“三大国粹”之一,简称“国画”。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清代郑板桥的《墨竹》,从近代吴昌硕的《花鸟》到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国画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气质。

国韵说 缤纷万象,丹青妙绘

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样式。

——傅抱石

国画是以笔墨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并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国画按照画种的分类可概括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按照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的关系。

/人物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人物画是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的时间比山水画、花鸟画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历代著名人物画有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南宋李唐的《采薇图》等。《采薇图》是以商朝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而画的。图中描绘了伯夷和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和叔齐均面容清瘦,身体孱弱,虽然肉体上长期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精神上却没有被困苦压倒。李唐生活在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期,他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山水画:发乎于心,绘之于型/

国画中最能体现气韵的画科是山水画。“不动如山”,从这个词语就可以看出,一座山哪怕画得再生动,它也是动弹不得的。山动不了,怎么办?那就必须靠水动云动来体现了。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可算是山水画的开山之作。虽然文题中心是赵升舍命从师的故事,但其环境刻画的部分却成为山水画的滥觞。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游春图》,它是隋代展子虔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老的画卷。展子虔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整幅画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青绿山水的先河。

/花鸟画:吟唱自然,求真求善/

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描绘花鸟而描绘花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的生活际遇、思想情感之间的某种联系而给予寓意性的表现。花鸟画一方面重视写形之真,另一方面更关注美和善的观念表达。清代朱耷(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在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朱耷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了内心的忧伤与家国之痛。在现代画坛上,吴昌硕以金石入画,创造了前无古人的风格类型;齐白石则画了许多前人从未画过的题材,如虾、老鼠、蚊子、苍蝇等,其造诣令后人却步。

画与诗 墨韵文心,诗画同源

自古至今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题画诗是咏叹画的意境,诗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也构成画的一部分,这是诗画的融合。

/徐渭《墨葡萄图》/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

《墨葡萄图》全是葡萄之影,枝叶密连,叶子不勾经脉,葡萄果实只画下垂的一串圆点。画面构图奇特,一杆老枝自画面右方斜穿至左面而出,由老枝生出藤蔓,倾泻出无数墨叶和墨点,左边一款题诗和垂落下的藤蔓相互呼应,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这种险中求稳的新颖构图,给欣赏者带来十分强烈的震撼力。

徐渭以豪放泼辣的水墨技巧形成动人的气势,这是一幅典型的写意花鸟画。整体构图较为工整,是写实风格,但笔墨极为桀骜不羁,有一气呵成之感。仔细观察更能强烈感受到画家的癫狂之气,完全没有条理,抽象的表达之中又体现了动态的美感。

【诗评】《墨葡萄图》上的题诗,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徐渭天才卓异,但一生坎坷,73岁时结束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一生。

/唐寅《秋风纨扇图》/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无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唐寅

《秋风纨扇图》为唐寅水墨人物画的代表作,画中仕女手执纨扇,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幽怨怅惘的神色。此图用白描画法,笔墨流动利落,转折方劲,线条起伏顿挫,用笔富韵律感。全画虽纯用水墨,却能在粗细、浓淡变化中显示丰富的色调。唐寅借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色衰恩弛的典故,用纨扇在秋风起后被搁弃的命运,抨击了世态炎凉。显然,这与唐寅的不幸遭遇有关。画中仕女一脸哀怨,或许正是唐寅自身的写照。

【诗评】唐寅29岁因科场舞弊案被无辜牵连,蒙冤坐狱。他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故而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唐寅《秋风纨扇图》的题诗可谓诗人的如实坦白与自况,足以自警、警人。

画家事 人如其画,画如其人

【适用话题】渐入佳境/生活的乐趣/深與浅

/吃甘蔗理论/

东晋时期,顾恺之被桓温招为参军。有一次,顾恺之跟随桓温到江陵视察,当地官员前来拜见时送来了很多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就发给大家品尝,大家都边吃边赞。这时,只有顾恺之独自望着江边美景出神。桓温见了,故意挑了根长长的甘蔗塞到顾恺之手里。顾恺之看也不看,拿起甘蔗就啃。桓温看见顾恺之吃的是尾部,便问他:“这甘蔗甜吗?”其他人见了也都跟着起哄说:“我们吃的甘蔗很甜,不知顾将军的甘蔗甜否?”顾恺之这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啃的是甘蔗的尾部,他举起甘蔗说:“你们笑啥!我看你们根本就不懂甘蔗的正确吃法,吃甘蔗可是大有讲究!”大家这么一听倒是好奇了起来,顾恺之接着说:“你们一开始就吃最甜的那段,就会越吃越不甜,吃到最后,就倒胃口了。而像我这么从尾部吃,就会越吃越甜,越吃越有味儿,这种吃法叫‘渐入佳境。”

【片段速写】有些人喜欢把好的东西留到最后,而有些人喜欢一开始就享受。如果年少时吃尽了甜头,那么年老时也要尝尽苦头。何不用顾恺之吃甘蔗的方法来生活呢?从平淡开始,慢慢深入生活,才会越过越有滋味,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适用话题】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画画也得实事求是/

1945年抗战胜利后,徐悲鸿夫妇在家中设宴,专门招待齐白石与张大千。饭后,徐悲鸿提议请齐白石和张大千共同画一幅作品,但要“反串”,即请齐白石画张大千擅长画的荷花,而张大千则画齐白石拿手的虾,共同组成一幅画。齐白石乘兴挥毫,用黑墨画了三片荷叶,另又着色,用赭红画了两朵荷花。接着,张大千在齐白石的图上补绘了几只小虾,小虾在荷叶下的水中嬉戏,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忽然,齐白石向张大千使了个眼色,把他拉到一边,红着脸悄悄说道:“大千先生,虾……虾身只有六节啊!”张大千一听,有些疑惑,就在画面上又添了些水草与水纹,把节数不准确的虾身给盖了起来。宴席散去,张大千回到旅舍后,马上派人买了一大篓河虾,他仔细观察后发现,虾不论大小,其身子通通只有六节。张大千想起齐白石的话,不禁大为敬佩。

【片段速写】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凡事都从实际出发,讲求实事求是。要达到修炼身心的境界,潜心静气地做好每一件事,平凡的人生才得以不平凡,才能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

【适用话题】伯乐与千里马/文化传承/知遇之恩

/大师背后有大师/

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困顿不堪,守旧的画家讥诮他的画为“野狐之禅”“俗气熏人”。1929年徐悲鸿来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一次画展上,徐悲鸿率先把“徐悲鸿定”的字条挂在齐白石的画下,因为他一眼就看出了齐白石那些画的艺术价值。此后,徐悲鸿为齐白石编画集,写序,又聘请他为教授。当青年的傅抱石彷徨于生计和艺术的十字路口时,也是徐悲鸿把他拉回艺术之途,极力肯定他的画作,坚定他的艺术人生。而徐悲鸿背后的大师是康有为,康有为是最早提出“美术革命”的人,他改革中国画的思想对徐悲鸿影响甚深。徐悲鸿美术观念的形成,并最终成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康有为的作用绝不可低估。

【片段速写】人才是需要一双慧眼发掘的,每一个成才的人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名师出高徒”的培养方式造就了许多大师,也正是这种优秀的精神文化传承,才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师诞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代代流传。

文题考场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山水诀》)水墨山水画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两代又有新意。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仅用水与墨为原料,墨即是色,以墨的浓淡变化表达色的层次变化,即使只有一种颜色也能绘出精美的画作。

【文题点拨】自然造化 /千变万化肇始于一/人生如同水墨画,平凡却不平庸

猜你喜欢
顾恺之唐寅张大千
传奇大师张大千
曾熙&张大千:得弟,吾门当大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吃货”张大千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别出心裁 自成一格——唐寅《灌木丛筱图》赏析
《洛神赋图》之三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唐寅绘画专题
顾恺之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