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华
每有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爆出,都很令人痛心。
刚刚过去的2015年,留守儿童的悲剧依然在上演:湖南衡阳一名12岁女孩将同学姐妹毒死,死去的、下毒的,都是留守儿童;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而几年前,五名流浪儿冬天跑到垃圾桶取暖,最后死于一氧化碳中毒的悲剧,也是发生在毕节;其他诸如烧伤、溺水、触电等意外伤害更是不计其数……不知何时,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让人心酸和心疼的群体,他们以这样惨烈的方式,让社会各界不得不正视他们的存在,思考他们的需求。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留守儿童同样是需要呵护的祖国的花朵,谁能无视他们对未来中国的影响?谁又能漠视生命本身的力量?如何让这些悲剧不再上演?这是整个社会都在思考的问题。如何给这个“最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一些帮助和关爱,也是不少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单位和团体努力的方向。
正是抱着“为留守儿童做些事”这样真诚而朴素的愿望,2015年12月26日下午,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慈善文化传播基金、郑州报业集团、《环球慈善》杂志社承办的“关爱留守儿童,撑起希望蓝天”——中国当代艺术名家慈善捐赠活动,在北京宋庆龄故居启动。即日起,组委会诚挚邀请热心公益的艺术家捐赠作品,受赠艺术品拍卖所得善款将用于支持“留守儿童之家”慈善工程的建设。让我们齐心协力,一起为留守儿童做些事吧。
留守儿童社会的痛点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渐拥人大城市。由于受到户籍政策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子女留在老家,“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由此产生。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本应尽情享受父母关心呵护的年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与背井离乡的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无奈的痛点。
来自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也就是说,全国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是农村留守儿童——区样的数字,怎能不令人心惊。而伴随着这个庞大数字而来的种种问题,和频频发生在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更是让这个脆弱的群体,成为了一个沉重的公共议题。
由于亲情缺失、教育缺位、行为失范、安全堪忧,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自私冷漠、自卑懦弱、孤僻任性、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更有甚者,走上了极端的道路。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可见,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和亲情关爱、及早发现和纠正个别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筹善款建千家“留守儿童之家”
此次中国当代艺术名家慈善捐赠活动,便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举办的,希望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给他们带去爱和温暖。本次活动主要面向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全国各美术院校等全国各地中国美协会员以上知名画家;中国书协、中国国家画院、全国各美术院校以及全国各地中国书协会员以上知名书法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及全国各地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以上知名工艺美术家。
据介绍,组委会将会委托一家具备拍卖资质、实力强、信誉好、知名度较高的拍卖公司对捐赠作品进行拍卖,所得善款将用于在全国各地建设1000家“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筹得的善款将确保一对一使用,并随时向媒体及艺术家通报活动进展情况和善款使用情况。
据了解,1000家“留守儿童之家”计划分三年建设完成,主办方将根据善款情况分期分批推进项目建设。对于“留守儿童之家”的选址、管理、建设,组委会都有严格的标准和管理办法:它们需要建在云南、贵州、四川、甘肃、安徽、河南、河北等留守儿童比较多的地方;它们需要位于留守儿童所在的小学或者村两委工作场所;它们需要有20-40平方米的面积。此外,主办方还将为“留守儿童之家”招募一名志愿者担任管理员;配备具备上网和视频功能的电脑一台、电脑桌一张;配备书架2个和图书若干;在全国范围募捐玩具若干。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慈善文化传播基金管委会副主任、郑州晚报社副总编辑、《环球慈善》杂志社执行主编李韬介绍,1000家“留守儿童之家”将以捐赠艺术家的名字命名,捐赠作品将在“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公益邀请展”中展出,并结集成《关爱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公益邀请展作品集》出版。
有意参与活动的爱心艺术家,可将作品用挂号或者特快专递邮寄至:北京市西城区裕民东路5号瑞得大厦511室《环球慈善》杂志社沈哲收。来稿请在信封注明“慈善艺术作品”字样,并用铅笔在作品背面右下角,注明作者的姓名、单位、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艺术作品尺寸不限,无需装裱。活动联系人吴振海010-56428025 13520680066;马占伟010-57290478 18614092598。
组委会收到第一批名家艺术品
2015年的12月26日,北京飘着小雪,天气寒冷,然而,宋庆龄故居却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名家慈善捐赠活动的启动而让人备感温暖。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代表、企业家代表、留守儿童所在地代表及中央和地方的20余家中央及地方媒体出席了当天的启动仪式,见证着这场爱心活动启程。
启动仪式现场,艺术家代表黄泉福、王清杰、袁江、伍灯法师、孙军等纷纷表示,将尽己所能帮助孩子们,他们还呼吁同行们积极参与活动,踊跃捐赠作品,将这股来自社会的关爱汇入留守儿童的心田。同时,艺术家代表还对项目如何推进提出了合理建议。
此次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听闻消息的艺术家慷慨捐赠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泉福捐赠作品《福》;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郑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孙军捐赠钧瓷《乐舞中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画院副院长、郑大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宽武捐赠书法作品《送元二使安西》一幅、国画《渊明采菊图》一幅。启动仪式上,活动组委会接受了第一批捐赠的名家艺术品。
《环球慈善》杂志社行政运营总监陈靖表示,组委会将认真考虑嘉宾们的建议,公开透明地开展每项工作,管好用好每一分善款,这是对艺术家和对留守儿童的一份承诺,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艺术家代表——
黄泉福:让艺术和爱心同行
在“关爱留守儿童,撑起希望蓝天”——中国当代艺术名家慈善捐赠活动启动仪式上,一尊黑檀木雕《福》分外引人注目。它憨态可掬的造型、优雅讲究的线条、圆润光润的触感、纯净美好的寓意,给人以祥和、澄明、疏朗的感受,为人们心目中的爱心坐标找到了不移不替的最佳载体。
这尊81厘米高、以弥勒佛为创作题材的《福》,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有着“中国木雕界活名片”之称的木雕大师黄泉福之手。《福》,是活动组委会收到的第一批艺术家捐赠作品之一,另一尊88厘米高的《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足见作品的艺术价值。
“我一直关注着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能参与这次慈善捐赠活动,可以说是完成了自己长期以来的一个愿望。”黄泉福说,宋庆龄先生为国之慈母,《环球慈善》是新交挚友,而留守儿童是大家共同的牵挂,所以这次善品一定要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
从艺30多年的黄泉福,被誉为“木雕第一人”,他以宗教传统人物为题材,融入中华民族的人文和谐的理念,创作出一百多个造型各异的弥勒佛系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刻艺术风格,完美演绎了“和”文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万柳堂、泉州少林寺、上海静安寺等地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他用鬼斧神工的艺术作品征服了国内外众多宾客和专家,捧回了“2000年中国雕刻艺术节”现场比赛第一名、“2002年中国雕刻比赛”第一名、“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等众多奖项。外交部还特意在钓鱼台国宾馆专门开设了泉福艺术馆,让外国首脑和贵宾全面感受我国的木雕艺术。
《福》的创意介绍中如此写道:“黄泉福以中国传统福文化为创作主题,融现代审美意识于其中,在造型和技法上古为今用,求新求变,经过空间的拿捏、线条的淘洗,使之蕴藉朴茂,而流水行云。”黄泉福说,他此次特别将中国“福”文化作为创作主题,精心雕琢,努力把多年的艺术沉淀和浓浓爱心融入其中,“希望这幅作品能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福音,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爱心艺术家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让艺术与慈善爱心同行,善行天下,共同为‘留守儿童之家慈善工程的建设添砖加瓦。”
黄泉福长期热衷于公益事业,他扶危救困、捐资兴学;他为家乡修桥铺路,回报桑梓哺育;他资助社会事业,诠释济世情怀。每参加一次公益活动,他心中的善意和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责任感也随之播洒到更远的地方,“我希望这次活动能用艺术之美,传递正能量,让这些需要关爱和温暖的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王清杰:愿人人献出一点力量
“留守儿童是全国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每当看到关于留守儿童的负面新闻,总是很心疼这群孩子。很感激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慈善文化传播基金、郑州报业集团、《环球慈善》杂志社发起这个活动,让艺术家能靠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劳动去帮助这些孩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国艺美术馆馆长、中国书法展览馆执行馆长、中央国家机关书协主席团成员王清杰动情地说。
王清杰说,他曾参与过与留守儿童有关的项目,对这个群体有一定的了解,“全国尤其是西部留守儿童的情况还很严峻,这群孩子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但却享受不到应该享受的亲情、教育等,每每看到新闻上有关留守儿童的负面新闻,总是很痛心。”王清杰说,如何能为这个特殊群体尽一些自己的力量,是他一直在考虑的事情,听说这次活动启动,便怀着很大的热情来参与。
在王清杰看来,拿出时间和精力来做公益慈善事业,是艺术家应尽的义务,也是艺德的一个展现,“我本人很愿意拿出一定的时间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我想,如果大家每个人都能尽一点微薄之力,大家都来奉献爱、传播爱,那滴水石穿、积流成河,最终形成的会是一汪爱的大江大海。”王清杰表示,爱心需要接力,温暖需要传递,他希望有更多的同道中人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这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关爱,照亮他们人生的道路。
王清杰认真了解了此次活动的相关流程,当知晓此次活动募集到的善款将用来在全国留守儿童比较多的地方建设1000家“留守儿童之家”时,王清杰说:“在100个县捐建1000家活动室,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相信有这样热心、用心、专业的团队,一定能做好这件事。”他认为,活动的社会意义已经超越了本身,“我相信,这间设有电脑、玩具、图书的留守儿童活动室,一定能丰富当地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让艺术家们一起行动起来,把这股正能量传播得更远,让留守儿童的笑脸更灿烂。”
袁江:让爱心永远飞扬
“在慈善的道路上,我们收获不少,帮助过不少需要帮助的人,但也走过不少弯路,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之前新闻上屡屡报道一些骗捐、诈捐等事件,伤害了爱心人士的积极性。我希望活动组委会能管理好、用好每一分善款,把爱心行动落实到实处。”启动仪式上,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中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著名文化学者、美术理论家、诗人袁江快言快语,为活动的实施提供了许多合理的建议。
“爱讲实话,一点瞎话都不想说”的袁江性情直率,他说,几年前,他也参加过不少慈善活动,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感到伤心失望的他这几年都很少涉足慈善事业,然而,中国当代艺术名家慈善捐赠活动却吸引了他的目光,“主办方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全国的影响都非常大,非常得民心,大家公认基金会做事很到位,正是出于对基金会的信任,还有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感情,我特别乐意参与其中。”
袁江表示,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帮助他们不光是政府的事情,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尽的一种责任,“近些年,艺术圈里争名夺利的事情并不鲜见,我相信,参与这样的活动,对艺术家本人也是一种教育、净化和提升。”袁江说,作为一名画家,他会捐赠画作助力活动开展。
袁江建议,做好事,就要尽力做到极致,有了好的开始,就更要有好的过程和好的结果,“慈善有行,大爱无疆。这个慈善活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对于留守儿童,我认为不仅仅是提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更要去跟踪关注、关爱他们。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牢记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不要偏离了原来的主题。”
作为当代焦墨焦彩创始人,袁江还在启动仪式上向记者谈到了对于文化、艺术的理解,他认为,中国画的基础是文化,所以一名画家,必须是文人。在袁江看来,“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时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真正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素养的标志,道德理念的积淀和生存、生活、行为规范的标准。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袁江创立了独特的“焦墨焦彩”,坚持保留了中国画的基本元素,如线条、点、平面构成、留白、散点透视、题款印章、宣纸和矿颜。多年来,性情耿直的袁江始终坚持返璞归真的艺术原则,在他看来,“返璞”是修养,“归真”是境界,用笔看修养,构成看胸怀,施彩看境界。“面对艺术,我对自己要求很严苛,目的就是希望保持艺术的纯洁性和含金量。”
孙军:用艺术传递爱心
在启动仪式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郑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孙军带来了自己极为珍视的“宝贝”——曾获得2014世界工艺文化节唯一一枚钧瓷作品金奖、被评为“2014中国钧瓷十大最具影响力作品”的钧瓷精品《乐舞中华》。
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的钧瓷,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极富艺术感染力。孙军创作的《乐舞中华》一改传统造型,以中国代表性乐器琵琶为造型,新颖别致,釉色运用巧妙,窑变瑰丽,人文和美学气息浓烈。
孙军说,之所以舍得将获过多项大奖的《乐舞中华》献出来,既是出于“想为留守儿童做些事”这样的朴素想法,也是出于对活动组委会的信任。
“我曾多次到农村采风,很多村里就只剩老人和孩子,孩子们的生活、健康、安全、教育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每当我看到孩子们穿着脏兮兮的衣服,听到孩子们诉说着对父母的思念,我都难过得流眼泪。”孙军有着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他说,参与这次活动,他不仅想切实为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想给在外打工的父母提个醒儿:“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请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承担起教子之责,让他们享受到父爱母爱,这是其他人都无法给予他们的。”
孙军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个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和创作素材,就有责任回馈社会,把自己的作品交给慈善机构,让资金流向社会的弱势群体,这是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良知,“我们常形容一个艺术家‘德艺双馨,‘德是放在第一位的,这提醒艺术家们,永远不要把金钱放第一位,而是把对人生的理解、对环境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放到第一位,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具有社会价值。”
“童年的长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高度,童年的境遇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所以说举办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我特别受感动。”孙军说,公益慈善活动是对艺术家艺德的检阅和展现,接下来,他本人将创作出一批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作品,同时,作为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郑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他也会发动协会会员和自己相熟的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捐出自己的作品,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慈善文化传播基金、《环球慈善》杂志社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伍灯法师:做慈善也是一场修行
“作为著名教育家于右任的徒孙、梁披云的徒弟,我自己也办学快十年了,我深知真正的教育何其难哉。金钱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人,在留守儿童应该得到接受良好教化和引导的年龄阶段,是否有真正的老师、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浙江洞头中普陀寺公益协会执行会长、教育家、诗人、书画篆刻家伍灯法师的话一语中的,发人深醒。
伍灯法师说,这是他第一次真实地接触有关留守儿童的话题和事实,很受震撼,“很惭愧,我以前几乎没有关注过这个群体,直到此刻,我才知道全国的留守儿童竟然已经达到6000万这样庞大的数字,把这批孩子‘带上来,是整个社会都应该考虑的事情。”
“活动本身是个好事,然而怎样才能把好事做好?是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伍灯法师认为,活动实施过程中,钱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知识的普及也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人,在孩子们应该接受良好教化、应该得到很好引导的时候,是否有真正行为示范、学会人师的人出现在他们的生命中,这才是最重要的。他建议,组委会在顶层设计、活动组织规划和人才团队的组建等方面狠下一番功夫。
“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在修行,我希望大家能始终不改初心,把筹来的每一分善款用在刀刃上,把这件事真实不虚地做好。”在伍灯法师看来,慈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当中普世价值的代表,每一个参与这个慈善项目的人,都是在进行一场修行,“只有好好修,艺术家才能出真正的好作品;只有好好修,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人才能感到更多的大德大爱;只有好好修,我们大家所做的这一切才能不辜负宋庆龄这块金字招牌;只有好好修,我们才可能让接受我们帮助的留守儿童得到很好的启迪。我们不轻易做事,但每做一件事,一定要让它结善果。”
伍灯法师说,做这件事不能仅仅凭着一股热情,而是要立足长远,“固然孩子的成长等不得我们,固然事情很大也很急,我们必须快马加鞭,但在马上也得做好马上的功夫,也应做好应有的思考和准备,所谓谋定而动,否则事倍功半。”他说,活动筹来的每一分钱都是善款,都要用在刀刃上,“我希望我们能把想法回归朴素,媳灭贪嗔痴,我们大家同心同德,一起把这件看起来并不容易完成的事情润无细无声地做好,这样才能不辜负这样宝贵的机缘。”
伍灯法师在启动仪式上现场表态:“参与这项活动,我义不容辞,在我有生之年,任何时候找我我都不会推辞,只要做得到的,我都二话不说。”
企业家代表——
张雨舟:让活动惠及更多留守儿童
母性是女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特别是成为母亲后,母性被激发出来的妈妈们往往母爱爆棚,特别见不得孩子受苦。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母性的光辉,让人感觉温暖、柔和、亲切。
3名留守儿童相约喝农药自杀、12岁留守儿童患上精神分裂症、留守哥哥打断妹妹13根肋骨、留守儿童持菜刀砍死母亲……这些惨烈的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常常让北京东方元典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张雨舟坐立不安。作为一个七岁孩子的母亲,她同其他母亲一样,对孩子们身上发生的这些悲剧痛心不已,“这些孩子太可怜了,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所以,当听说中国当代艺术名家慈善捐赠活动启动时,张雨舟作为企业家代表欣然出席,她想看看自己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想尽一点微薄之力,给孩子们一些帮助。”
在张雨舟看来,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整个社会的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组委会需要我做什么,我将义不容辞。”张雨舟说,“留守儿童之家”慈善工程的建设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她将配合组委会,努力将这项活动开展好,惠及更多留守儿童。
霍春宇:帮助别人,让自己更快乐
“慈善捐赠不光是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应该是所有的企业家艺术家、媒体等社会群体都应该有的一种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家代表,北京盛世坤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霍春宇来到启动仪式现场。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故居,也是我第一次参加有关留守儿童的活动。一进到故居,我就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霍春宇说,孩子是未来、是希望,留守儿童更是需要大家齐心去呵护的花朵,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国人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
霍春宇说,虽然做这些慈善活动并不能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所有问题,但“大家能做一点是一点,能解决多少问题就解决多少。大家少抽几条烟、少吃几顿饭,就能为留守儿童雪中送炭,给他们前行的动力。”他说,这种慈善义举是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实践,大家在帮助这些孩子的同时,其实往往自己也能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作为企业家代表,我们也将积极与组委会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希望的蓝天,让更多留守儿童从中受益。”霍春宇真诚地说,大家播洒爱,留守儿童收获爱,这股爱的环流,一定会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温暖。
留守儿童所在地代表——杨旦旦:给村里的孩子切实的帮助
对于城里人来说,留守儿童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然而,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他们对社会的影响?作为“关爱留守儿童,撑起希望蓝天”——中国当代艺术名家慈善捐赠活动启动仪式上唯一一个留守儿童所在地代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曲县武坪乡那下村委会主任杨旦旦对村里留守儿童现状的介绍令在场嘉宾无不动容。
杨旦旦是个土生土长的西北汉子,高大、豪爽,古铜色的皮肤,眼神中透出坚毅,1981年出生的他,沧桑已经写在了脸上。参加启动仪式,他是抱着十二分的热情和带着“任务”来的——“我希望能获得一些支持,给村里13个留守儿童带来切实的帮助。”
从甘肃那下村到北京,路途遥远,杨旦旦提前3天便出发了。先坐4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再坐18个小时的火车,再换汽车,杨旦旦这一路颇费周折。村里条件艰苦,为了省钱,他舍不得坐高铁,而是选择了坐普通火车。“我这一路辛苦不算什么,我有义务帮助村里这些可怜的留守儿童生活得更好些。”
杨旦旦介绍,村里现有13个流浪留守儿童,他们最大的19岁,最小的6岁,“村里条件好一些的家庭都将孩子接到外面上学了,这13个孩子无学可上,生活困苦,整日流浪在村头,这样下去,他们这一生怕是都要毁了。”提起村里留守儿童的状况,这个坚毅的西北汉子眼睛开始湿润,声音也变得有些哽咽,那种发自内心的担忧和无奈写满了整张脸。
“我希望组委会能考虑在我们村里建个留守儿童之家,让孩子们学点文化,能通过图书、电脑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哪怕就是帮他们多认识几个字,以后对他们打工挣钱也有好处。”杨旦旦说,他特别想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然而个人能力有限,他真诚地希望能得到来自社会的帮助。
杨旦旦恳切的话语也打动了组委会的心,当听到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态“我们会考虑在那下村建设第一个留守儿童之家”时,杨旦旦激动得有些手足无措。他动情地说:“我相信,村里的留守儿童会因为大家的关爱而更加快乐、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