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杰 杨松 王宇
摘 要:在国内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峻。青年教师在协助研究生导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青年教师;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数量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录取人数的增加客观上带来了生源质量的下降,研究生教育也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进行转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情况时有发生,诸多因素造成了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失范。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当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也使一些根本不想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把攻读研究生学位作为提升社会地位、增加就业砝码的一块敲门砖。他们学习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投机心态明显,对于论文的质量和研究内容的重视已经成为过去时。这也导致了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下降和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方面不够完善,评价指标比较单一,将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的发表作为评价研究生水平的唯一标准。在2012年国家开始实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以后,高校对于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定基本上是把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量化积分,根据积分的高低来确定国家奖学金的归属。也就是说,论文发表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国家奖学金的获得。尽管国家奖学金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专心科研,奖励在科学研究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但是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和研究生评奖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指挥棒的失灵,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存在投机心理,大量垃圾文章甚至造假文章层出不穷,对其他潜心研究的学生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三、高校忽视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教育
绝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导师的指导只关注学生的日常成绩和科研成果,疏于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化的教育。高校更没有开设相关的论文写作课程以及學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等一系列的专题教育课程,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缺乏一种约束机制。
四、研究生导师疏于对研究生管理
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激增,加之大部分的研究生导师具有一定的行政职务,承担一些社会兼职,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短,平时在与研究生交流时,更侧重于学生科研工作进展方面的内容,在学生的个人发展、思想动态,包括学术品行方面的教育花费时间很少,对于学生的学术道德监管不严,导致研究生出现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
五、研究生自身的因素
研究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部分学生受利益的驱使会动用一切办法偷工减料,投机取巧。部分研究生法律意识淡薄,学术创新能力不足,学术道德失范,这种学生群体的存在对于潜心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是一种潜在的危害,负面影响深远。
六、青年教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
青年教师是指博士毕业不久,进入高校之后,刚刚适应本科教学任务,同时以第一负责人承担一定的科研课题,同时在科研团队中辅助团队负责人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类教师。青年教师科研思维活跃,精力充足,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科研团队负责人一般为知名教授,会担任相应的行政职务和社会兼职,在研究生指导的过程中一般只对研究课题的大方向进行把关,具体的实验环节,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都由科研团队的青年教师来指导和解决。
由于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负责人。但课题组组长即第一导师自身比较繁忙,无论是科研还是生活方面都是青年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更长,学生对于青年教师(第二导师)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学术崇拜。在当前的高校研究生培养状况下,如何发挥好青年教师的学术带头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性,是遏制和抵制当前学术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径。青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
1.发挥自己年龄上的优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与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是青年教师的一大优势,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多形式的沟通和交流,淡化其教师的地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好科研。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术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中之重,研究生教育如果令学生失去了创新性将是失败的教育。青年教师在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初期,应当带领学生广泛阅读与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和参考文献,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探究,而不是单纯地照搬和模仿。
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态度
科学研究可以允许失败,但是不允许失误,更不能通过造假来弥补失误。青年教师要在科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研究生初次接触科研实验时缺乏经验和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导致学生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初期成功率不高,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挫败感。青年教师要在日常的实验工作中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合适的实验路径,锻炼学生耐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科研的兴趣和信心。
4.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树立权威性
第一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负责人,但科研团队的青年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施人。身教重于言传,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做到率先垂范,保持严谨的科研作风,对于学生初期学术品格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示范效应,能让其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习惯,使其终身受益。如果青年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将给学生造成不好的示范作用。
青年教师在协助导师完成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科学创新思维的养成、学术道德的培养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发挥青年教师在学生学术道德培养方面的作用,需要高校对青年教师给予更多的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肖文英,胡晓艳.从研究生培养体系看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增刊):68-70.
[2]郭立.加强高校研究生道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常凌翀.研究生学术失范原因及对策浅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
[4]傅立民,孙中华.当前部分在校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原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
[5]彭江.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内容、层次、原则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青年发展基金项目,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食品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HZXKC201508,SHGJY201503)。
作者简介:刘文杰(1980— ),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物理化学、研究生管理;杨松(1984— ),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王宇(1984— ),女,硕士,研究方向:生物学、研究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