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邓小平时代”

2016-05-30 10:18:09
党史天地 2016年1期

1978年,恋人们手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谈恋爱。1978年,这一年政治上的关键词,是平反昭雪、拨乱反正。这一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进入了“邓小平时代”。

北京街头开始流行喇叭裤

1978年,爱的冰冻在渐渐融化。在这之前,年轻人谈恋爱、约会,只能用地下工作者接头的方式,在草垛或大桥桥洞里进行,否则被视为可耻和堕落;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是革命的敬礼。1978年开始,恋人们手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谈恋爱。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写到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一景:在城市,时兴卷发和电烫发型,北京排队最长的地方是理发店。

当时,许多人以烫个“鸡窝”,追赶时髦前沿。喇叭裤,动摇了这个东方大国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

喇叭裤开始流行的时候马上就被禁止,说不许穿喇叭裤,喇叭裤是代表虚幻的、没落的、腐朽的,但是已经有很多人认为这跟思想意识没有关系。

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有这样的一个镜头,警察追捕一群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并下令用剪刀把他们的喇叭裤全部给剪破了,这就是典型的一个街头压迫的事例。

当时,《中国青年报》写了一篇文章论证,根据中国唐代壁画《飞天》,中国舞蹈人物不都穿着喇叭裤吗?文章论证说这个喇叭裤是缘于中国的,不是西方的,是我们民族的。

这样,不让穿喇叭裤的人就不好说什么了。

1978年,中国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和争议,始于一部日本影片,叫《望乡》。

这是一部揭露50年前日本少女被卖到南洋当娼妓的辛酸史。

1978年,《望乡》在中国上映,引起的反响远远超过了日本国内。

很多人认为它毒害了青年的心灵,更多的人不这样认为。正是在这种讨论中,人们睁大眼睛,看到了越来越丰富的世界。

一些人看到一部公然描写妓女的影片上映,勃然大怒,在大街上贴出大幅标语,要禁止和批判这部“黄色电影”。结果,有關部门又剪掉了一些镜头才重新放映。

在当时的中国,确实有很多人,抱着看一场“黄色”电影的心态买了票,却在被主人公阿崎深深感动之后走出影院。

1978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赵文英的文章:《谈日本影片<望乡>》。这似乎代表了官方的声音,文章写道:

有人提出,放映《望乡》要把青年引导到哪里去?事实是,绝大多数观众看了以后,在思想感情上更加同情阿崎的悲惨遭遇,更加痛恨她所处的那个黑暗残酷的社会,并没有产生相反的效果。随着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发展,今后还会而且一定会更多地接触到像《望乡》这类文艺作品。是禁止青年去接触它,还是加以适当的指导,让青年正确地去理解这样的作品呢?

与《望乡》不一样,当时另一部引进的日本影片《追捕》,毫无争议地占据了中国观众的心。影片中,高仓健凭着硬汉形象,把充斥中国荧屏的以唐国强为代表的奶油小生们,一举打入冷宫。

此后,经常听见寻找男子汉的呼声;留着披肩长发,穿着皮靴,外表清纯,内心如火的真由美,成了中国男青年的第一代梦中情人。

“人民不会永远沉默”

这一年政治上的关键词,是平反昭雪、拨乱反正。

1978年9月23日,进入夏末的上海已初显凉爽之气,临近傍晚,位于西藏中路120号的上海工人文化宫,开始热闹起来,文化宫里一个仅能容纳400人的小剧场,陆续坐满了人。这一天晚上,工人文化宫的业余话剧队将要上演一出名为《扬眉剑出鞘》的话剧。这出话剧以两年前的“天安门事件”为背景,描写革命干部梅林和儿子欧阳平等人,因为悼念周恩来而遭到迫害的故事。

后来改名为《于无声处》。

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后,台下掌声经久不息,所有的观众都记住了全剧的最后一句台词———“人民不会永远沉默”。

后来,人们还听过类似的声音,是美国总统林肯说的:你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些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

很快,话剧《于无声处》在上海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1978年11月16日的晚上,《于无声处》在北京首演。这一天,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

很多被颠倒的东西,得到纠正;很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人,得到平反昭雪。那时的新闻,不时出现哀乐、花圈和一些低头默哀的场景。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控诉了“文化大革命”对人的迫害。

从此,“伤痕文学”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它永远提醒人们: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中国进入“邓小平时代”

国家内政外交、大政方针在果断调整:

7月3日,中国停止对越南援助;7月13日,中国宣布停止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一切技术和经济援助;8月12日,中国和日本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0月23日,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国和美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与中日关系、中美关系改善相策应,出生在中国、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感情的小泽征尔,于6月到中国访问。在北京,他首次成功地指挥了中央乐团的演出。1979年3月,小泽征尔第三次访问中国,指挥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交响乐节目。

那是中美建交后第一个来访的美国重量级艺术团体,小泽征尔杰出的指挥和乐手们精湛的演奏,轰动了整个北京城。

推动冰雪融化,一篇文章功不可没。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推动冰雪融化,一次会议一锤定音。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亟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进入了“邓小平时代”。

邓小平曾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

据参加会议的于光远回忆:

“大家都迫切希望邓小平出来主持中央工作。如果说1935年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那么在1978年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在我们党中央的领袖地位就确立起来了。邓小平获得这样的地位,当然主要由于他本人的品德、能力和广大干部与群众的爱戴,但是年高德劭的叶剑英的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今天,人们更加意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的转折意义。”

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恰值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18个农民,相聚在茅草屋中,在当场写下的一纸字据上按下17个红手印和3个印章,代表全队20户人家(两家户主在外讨饭未归)。字据写道:

“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这18个农民是:关延珠、严立富、严立华、严立坤、严金昌、严家芝、严学昌、严立学、严俊昌、严美昌、严宏昌、严付昌、严家其、严国品、关友生、关友章、关友江、韩国云。

这份按满红手印的字据现藏国家博物馆,馆藏号:GB54563,一级文物。

这,就是1978年的中国。

(摘自《民间记忆1978- 2008:改革的私人印记》陈煜、钱跃著,中央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