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熙
【摘要】:都市老旧城区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元素。青岛老城区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建筑风格,见证了青岛的百年历史。然而现在这个体现着青岛特色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慢慢衰落……本文通过对中山路片区的调研,指出其存在的公共环境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造建议。
【关键词】:老城区;中山路片区;公共环境;问题;改造
第一章、老旧城区的特点
老旧城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新区取代,成为比较封闭、功能结构复杂的区域。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城区也在发生变化,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老城区位价值高
由于城市多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周围逐步扩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新区包围,在功能上往往是城市的行政、金融、商业、文化等中心,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为土地增值带来很大的空间。
二、老城区生活环境差
一些区域盲目开发,起高楼,建大厦、建造广场,盲目地建设开发区,靠较低的地价招商引资,而在此过程中老城区被掩盖住。甚至有的地方将老城区卫生脏乱、各项设施不能达到目标的区域用城墙圈住来应付检查,以此勉强蒙混过关。从此老城的发展不被重视,无序发展更加导致老城区的卫生较差、用地混乱,同时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旋也落后于新城区。这种扭曲的城市化发展方式造成了旧城的环境质量低劣。
三、老城区展现城市个性
城市的个性融入在城市建筑、城市城市景观、城市文化等等之中。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个性在老旧城区中逐渐体现出来,譬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青岛的红瓦绿树、苏州的私家园林等,这些都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一种积淀。
第二章、青岛中山路老城区概述
一、回望百年青岛中山路老城区
所谓“先有中山路,后有青岛城”,青岛中山路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区地块,是青岛最早的商业聚集地。
从1898年的那个夏天开始,以德县路为界,咖啡飘香的斐迭里街与山东街在咫尺之遥相对凝望,成为这座城市最初形成的力量。然而,此时南面这条以德意志帝国皇帝命名的大道显然还没为与北面那些黄皮肤黑眼睛的民族对话做好准备,这时的中山路是分裂的,一如这座城市曾经的分裂。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了8年的殖民统治,这条路改名为静冈町,至今还留下了日本商号的一些遗迹。[[]]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这条路成为一条完整的道路,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为中山路。中西文化以南北融合的形式成为一体,带来的是商业文明空前的繁荣。这里也是青岛国货运动和许多重要事件的策源地和大本营,许多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力量在此角逐,从商界渗透到军界,从经济蔓延到政治。彼时的中山路,与上海的外滩有着相似的戏码,演绎着一座城市的繁华浪漫,也演绎着一座城市的波詭云谲。青岛的中山路具有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独特风格。
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这座城市与他们自己都在變得急躁和复杂,东部开发,旧城拆迁,老城区人口大量外流,曾经唯一的“老街里”的光芒被迅速崛起的新城商业中心所掩盖,中山路老城区就这样无可避免地黯淡了下来。
二、中山路老城区人群组成
中山路老城区分布了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其中老年人占比例居多。
由于中山路老城区是一开始的市中心,城市由西向东逐渐发展,老一辈的人习惯于老城区的生活而在这里留了下来,年轻人则因无法接受老城区的破旧则都往东部搬迁。因此老城区产生明显的人口结构老化的现象。
还有一种情况,老城区建有名校,只有住在附近的孩子才能被划分进入,就形成现在所谓的学区房。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切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小学学区房产。因此中山路片区这样的人口也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
第三章、青岛中山路片区存在的公共环境问题
一、道路交通问题
首先,中山路老城区尺度小,交通流量大,公交线路多,致使车速相对缓慢而造成经常堵车。尤其每年一到旅游季节,大批游客涌入青岛,考验着青岛的交通压力,大巴车的进入更是将老城区的交通挤得水泄不通。其次,存在停车难的情况。在中山路片区内,只有商场中设有地下停车场,只能满足在此办公人员的停车需求。地面上没有大型停车场,外来人员只能将车停在路边,使原本不宽的马路变得更加狭窄。
二、建筑规划缺乏整体性思考
中山路西南面高层楼房、写字楼以及商业建筑的纷纷出现,迫使老城区的规划显得拥挤、闭塞,并且高度与尺度都远远超过了圣弥厄尔教堂,东南面建筑则主要以德式商铺及别墅为主,建筑体量较小,因此产生了明显的空间杂乱的问题。那些突兀的高层建筑,打破了整体建筑群的天际线,造成对历史风貌的破坏以及建筑的整体性。
三、公共设施不完全
老城区街道的狭窄限制了设计者对座椅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设计思路,行人在长时间的观光购物之后找不到休息的设施,或者因为设施安置的不合理,没有人愿意前去小憩,这在老城区的街道是普遍现象。同时,中山路片区也缺少导向系统,中山路路口处仅有一块写有“中山路”三个字的路牌,显然无法承载旅游导视功能。
四、缺少公共绿化空间
老城区居住人口密集,好多地方还保留着二三十年代的筒子楼,这一代的居住区,没有多余的场地作为公共绿化空间的设计,没有给人们提供一个娱乐、休憩的活动场所,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
五、缺少绿化
中山路的绿化不成系统。集中绿化少,中山路原有的行道树被广告牌取而代之,周边街道的绿化也是稀稀落落,没有良好的绿地和树木,绿地面积、防护绿地面积以及主干道绿地都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城市里应有的点、线、面绿化系统。
第四章、对中山路片区公共环境提升与改善的建议
一、改善空间景观营造
通过与老城区文化元素的融合,适当进行创新之后进行设计。就如同劈柴院一景,在原有的这种古香古色的小院中种植上绿竹一类的植物,不但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改造变成旅游景点的一部分。将原先的破旧小院营造成独具风格的旅馆、棋社、茶馆,将这种传统的民居空间进行焕然一新,变成商业空间的一部分,还有利于空间的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立面空间进行绿化,丰富绿化率。
二、拓宽空间利用率
由于空间的狭小导致车辆无处停放,可以考虑建设地下停车场。拓宽空间的利用率。这样在路面上停放的车辆所占路面的空间就会减少,如此就可以留有更多的空间进行绿化,营造绿荫,为行人提供阴凉。在主道路的分支拐角的地方可以开辟空地,在墙角处设置公共基础设施,如座椅、狭长的报亭等,配以绿荫,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三、营造绿化公共环境
青岛老城区的街道较为狭窄,因而供人们休闲活动的空间就会比较少,对这一现状,根据艺术性原则营造具有青岛特色的主题氛围。青岛的市树是雪松,市花是月季,耐冬。
绿化景观需要保留原有的植被,新栽植的植物也尽量选用乡土树种,为了突出青岛的特色,可以在廣场和相对开敞的空间选择孤植、丛植雪松,营造月季专类园等。在可以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注重环保节能的生态理念。充分利用空间里的点、线、面来营造绿地景观。
为了营造更多的绿化景观,还能节省活动空间,可以在街角公园这样的小型公园里使用廊架作为植物的依托构架,大量种植藤本植物,以营造绿荫,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休憩场地。在相对拥挤的地区,可选用水杉来营造高大的观感,还能达到遮阴的效果。而且水杉的树形优美,高大的树形可以遮挡周围的小型建筑,虽为落叶植物,但整体的树形还是可观的,所以在狭小的空间栽植水杉的优势还是很多的。步入林地,遮蔽阳光的效果如同进入自然树林。对于主干路,为了避免遮挡机动车司机的视线,可以考虑选用常绿灌木和宿根花卉进行装点。
第六章、結论
很多地方都有中山路,但青岛的中山路是特别的,不仅因为她人人称道的“洋气”,更因为她与这座城市浓得化不开的百年羁绊:她是青岛城市的起点,青岛文化的源头,青岛气质的灵魂。没有了中山路的青岛不能成其为青岛。本文通过对中山路老城区公共环境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几点可实施的改造建议,希望饱经风霜的她能够重振往日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