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钧
无人驾驶要想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至少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日前在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吸引了众多目光。而在此之前的12月10日,百度无人驾驶车在国内首次实现城市、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的全自动驾驶,最高时速达100公里;整个过程未发生任何危险,未留下违章记录,这条消息无疑让所有汽车关注者兴奋不已。不过,这一"解放人类"的技术真正走向市场究竟还有多远?
颠覆传统格局
听起来似乎十分科幻的无人驾驶技术,如果从技术上解析,其本身并不神秘。说到底,无人驾驶就是将汽车技术与 IT技术相结合,通过数量较多、敏感度较高的传感器和其他相关信息采集设备,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收集大量数据,并对数据加以分析判断并发出正确指令,引导车辆向前行进或停止。无人驾驶是人类的科技成就,是汽车工业的跨越和突破,又是一场“交通革命“,将影响未来城市格局。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无人驾驶将是未来可能改变全球经济的一项颠覆性科技。
首先,无人驾驶汽车能极大减少交通事故率。司机失误是当前交通事故的主因,无人驾驶汽车解放了人的双手,汽车的安全性也大大提升;其次,无人驾驶汽车可减少交通堵塞,这是因为它的运行效率高、交通事故少;再次,无人驾驶汽车将改善土地资源的使用,既然人们不用亲自驾车,那么就能忍受住地与工作地的通勤距离变长。这一方面可能会使郊区和远郊兴起,改善城市中心用地紧张局面,另一方面可使多人共享,降低个人汽车保有率,节省停车空间;最后,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节能,仅在加速和减速上就可省油4%-10%;此外,因事故减少,汽车重量可造得更轻,这既省油,又鼓励电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应用。
不过,一批之前在驾车上被边缘化的人,比如残疾人、老人和小孩,都能使用无人驾驶汽车,这可能使全社会的汽车行驶里程增加。无人驾驶汽车还可能抢走公共交通的生意,并使经营"事故经济"的交通保险等行业遭受冲击。
不可否认的是,未来无人驾驶将成为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享受无人驾驶技术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福利。未来的交通系统将是基于车车、车路信息交互的智能系统,将是汽车智能和科技进步的终极形态,也将彻底解放人工劳力,其广阔前景已不容置疑。
研发方兴未艾
其实,无人驾驶汽车虽是汽车领域里颇具前瞻性的概念,但却并不是一项横空出世的新技术。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幻想汽车无需人驾驶,早在1939年,美国通用公司就已经向外界展出了旗下无人驾驶概念车——Futurama,而这也是无人驾驶汽车最早的雏形,但受困于当时的技术限制,使得汽车无法处理行驶中将要面临的复杂数据,所以这一“幻想”一直等到上个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取得突破之后才算正式有了开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开展针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
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到2003年的第一阶段,研究界对于如何实现无人驾驶汽车存在两个思路:一是针对路,通过自动化公路基础设施实现,二是针对车,通过汽车智能化实现;2003到2007年的第二阶段,美国国防部先进项目研究局(DARPA)举行了三次无人驾驶汽车挑战赛,促进业界与学界的合作,使研究取得质的飞跃,确定了汽车智能化的方向;2007年之后是第三阶段,更多的行业、企业开始介入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
如今,在这一领域逐鹿的主要有三路人马。一类是IT企业,在百度之前,谷歌和苹果就已经向世人展示无人驾驶汽车。谷歌在2010年10月研发出全球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并在2014年1月初宣布成立"开放汽车联盟",其目标是将安卓操作系统引入车载系统。苹果于2013年发布iOSintheCar计划,期望将iOS7系统全面整合至汽车车载平台。第二类是车企,面对IT企业的跨界"入侵",车企当然不愿放松对汽车的主导权,都制订了上市时间表,如尼桑和日产最近宣布将在2020年销售无人驾驶汽车。最后一类是电信运营企业,3G/4G移动网络是无人驾驶汽车重要的通信渠道之一,当然不愿放过分一杯羹的机会。
针对未来汽车产品这一趋势,国内车企研发纷纷提速,无人驾驶技术成为重要的研发目标。如今,上汽、一汽、广汽、吉利以及比亚迪等国内车企已进军该领域……无人驾驶研发方兴未艾。
普及尚待时日
国内汽车业界人士在谈及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现状时指出,在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上,国内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核心技术缺失;关键零部件,长期被国外大企业所垄断。同时,国内在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化方面的研发、投入,还相对较少,懂得智能汽车技术尖端人才极为匮乏,而且科研单位与整车企业之间对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化理解的差异也较大,产学研尚不能紧密地结合,我国的国民交通守法意识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化产业的发展。另外,国内对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化发展路径,智能汽车标准,尚未达成共识,一直争议不断。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曾谈到,“中国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化发展,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每走一步都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无人驾驶汽车普及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让消费者相信产品是足够安全的,虽然从理论上而言,利用计算机和传感器来处理路况的无人驾驶汽车反应速度可以成倍领先于人类驾驶者;但在实现自动驾驶的道路上,最难捉摸的是种种人为原因造成的复杂情形防不胜防,甚至远远超乎想象;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人的行为太难以捉摸。因此在没有实现智能交通以前,无人驾驶汽车只能是一个华而不实的高科技玩具。大多数业内专家表示,“零事故”是无人驾驶汽车实现量产的首要指标,这需汽车企业继续在研发方面努力;此外,外部环境以及道路交通法规的修改和磨合,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此外,无人驾驶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车辆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极高,而这也对电脑系统的安全问题形成极大挑战。一旦遇到电脑程序错乱或者信息网络被入侵的情况,如何继续保证自身车辆以及周围其他车辆的行驶安全同样是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
显然,无人驾驶汽车要想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至少还有一段相当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