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中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日照市为例

2016-05-30 07:13徐超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城中村文化建设社区

徐超

【摘要】:加快推进城城中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改善城中村居民居住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和承载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工作。在城中村服务体系建设中,要解决居民文化基础教育薄弱、社区认同感差、家庭教育不理想等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完善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城中村”社区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等有针对性地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这些尚未改造的城中村,大都是三十多年前的老房子,有的已成为危房;大部分村基礎设施配套不全,不通暖、不通燃气,没有雨污分流设施,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有的城中村居民几代人挤在一起,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因此加快推进城城中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改善城中村居民居住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和承载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工作。

一、“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城中村”的存在势必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其最终走上改造之路融入到城市文化是发展的必然。由于“城中村”的居住人口结构复杂、来源构成广泛、流动性强,在社区文化建设上更是极为薄弱。就日照市来看,日照市市区的城中村东起海边,西至同三高速;南起上海路,北至山海路范围内,有村居115个,另加山海天富荣社区5个村,市区城中村总量为120个,城中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也就更为重要和迫切。

(一)居民的文化基础教育薄弱。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城中村”的本地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通过房屋出租、集体分红等获利又比较容易,所以他们普遍缺乏在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上进一步提高的愿望。在调查问卷中大多数村民的空闲时间比较多,有35%的居民表示基本上一整天都有空的,而有53%的居民在空闲时间主要进行户内活动,只有22%的居民表示会参加村里举办的文娱活动。

(二)社区认同感差。由于原始地域观念、乡土文化认同感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城中村”当地居民有一种不屑与外来务工人员来往的心态,而外来务工人员则出于对在外漂泊艰辛生活的考虑,很难和本地人打成一片。许多处于城市繁华地段的城中村,人口比例严重倒挂,村民仅占全村住户的一成,外来人口达九成,这种状况导致了“城中村”居民对村里的公共事务不关心,客观上造成了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可程度低。

(三)社区文化的家庭教育不理想。据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在城中村社区的调查,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低,家长不重视教育也没有时间教育孩子。 “城中村”家庭子女学习成绩大都不理想,由于家长文化层次低,大多数 “城中村”家长苦于教子无方,家庭教育缺乏,对子女的期望不高,导致其子女的竞争意识较低和上进心不强。

(四)娱乐方式单调。“城中村”村民的房屋基本都用来出租,村里很少有专门提供场地供村民娱乐休闲。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里的现代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不一样,他们辛苦工作收入亦不高,没有过多的金钱去享受城市里的娱乐方式。社区文化资源亦相对缺乏,难以满足村民的要求。笔者走访了数个“城中村”,发现这些社区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文化娱乐设施,也没有专门的娱乐场地,“城中村”居民的业余生活十分的单调,有活动需求的村民只能到周边的小区去活动。

二、对策

(一)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差,街巷狭窄、拥挤,所以“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因此要想解决城中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加快城中村的改造、拆迁步伐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也是更为直接有效的措施。日照市把加快城中村改造作为推进城镇化、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2015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意见》(简称《意见》),掀起新一轮城中村改造的热潮,当年拆迁3532户。在2016年日照全市计划拆迁76个村居、26761户户,拆迁房屋,建设棚改安置房26897套。其中主城区计划拆迁35个村居、1.4万户,涉及东港区为27个村居,1.15万户。根据《意见》,日照适当降低安置用地建设强度,配套搞好教育、医疗、商超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从而让回迁后的居民生活更便捷。

(二)完善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渠道。 “城中村”资金较少用在文化建设方面,导致文化互动开展缺少足够的资金做保障,面对资金短缺,村民收入有限的情况,可以通过外界的力量筹集资金。一是要建立“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由政府划拨一定比例的费用专门用于”城中村”的社区文化建设,为城中村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彻底改善城中村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日照市自2015年起,将城中村农贸大集陆续关闭,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型农贸市场,周边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依靠社会力量办社区文化建设事业。日照市适时设立城中村改造基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组织招商推介,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商业设施建设,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实现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多赢”的效果。此外,日照市积极争引国家、省棚户区改造奖补资金。自2008年以来,日照市在争取中央和省棚户区改造专项扶持资15.97亿元的基础上,拓展了城中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

(三)大力发展“城中村”社区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中村社区来讲,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技術资源开展好居民的职业教育,以技能培训为主,吸纳基础知识缺乏、文化素质较低的居民。在办学模式上,要根据“城中村”居民的现实选择和就业岗位的需要,科学进行教学安排。2014年,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后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被确立为首批国家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多年来他们建立多处“社区读书站”,为社区居民提供读书及图书借阅等工作,同时,设立了适合中老年的20余种免费课程,还根据社区周边企业及居民的需求,设定了适应不同需求的“电工、钳工、焊工、汽修”等职业技能培训,满足各类员工“充电”的胃口。

(四)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城中村”社区社会弱势群体结集较多,其所需要提供的绝大多数的服务都是公益性的。但目前社区基层服务人员和社会义工等公益资源比较紧张,很难满足居民的需要。因此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共青团、高校、行业协会及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招募选拔、组织管理、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要动员社区文化志愿者和离退休文化工作者,开展针对城市低收入居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残疾人等城市弱势群体的社区文化活动,扩大社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当地各大高校合作,为大学生在“城中村”开展活动提供实践平台,建立家教服务,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双方达到共赢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和职业类院校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和医学类的学校合作,开展免费为村民看病等医疗服务等,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设和谐的“城中村”文化,对于建设和谐的社区乃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城中村文化建设社区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社区大作战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