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重症监护病人精神障碍?

2016-05-30 05:17
健康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监护恐惧病房

ICU(重症监护病房)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综合大医院里都设有专门的ICU病房,为每一个需要生命监测和支持的患者提供服务。然而,不少病人住进ICU后,由于无法适应这个陌生、密闭、而且与外界隔绝的环境,往往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思维紊乱等一系列精神障碍现象。这种现象在医学界被称为“ICU综合征”,其发生率最高可达70%。专家指出,ICU患者的不良情绪会对康复构成负面影响,值得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

病人血压骤升原是心魔作祟

日前,刚刚接受完肺癌切除手术的周阿姨被送进了ICU病房。麻醉药力消失后,周阿姨恢复了清醒。“我觉得自己是被些‘嘀嘀嘀嘀的响声吵醒的,”周阿姨对记者说,“刚睁开眼睛那一阵子,我突然间觉得很害怕,因为我看见自己身上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管子,嘴巴也动不了,因为里面好像也插了管,而且周围的护士都是我不认识的……”

周阿姨说,她当时很害怕,一些不祥的念头不断涌进脑海:“我是不是病得特别严重啊,还是手术没成功呢?不然怎么会被关在这样的病房里?”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科副主任医师冼乐武说,周阿姨是他们曾经碰到过的一个病例。“周阿姨手术后的血压直很难控制,即使用了降压药效果也不好,药力一过,病人的血压一下子就又上去了。”冼乐武说,后来,医生发现周阿姨的血压与她对ICU的恐惧有关。“病人情绪不稳定,血压当然控制得不好。”后来,在医生和护士的耐心解释和开导下,周阿姨才明白在ICU病房接受监护是手术后的一个正常程序,心情逐渐恢复平静,终于度过了手术后的危险期,转入了普通病房。

ICU综合征发生率最高七成

冼乐武解释,周阿姨的问题在医学上称作“ICU综合征”,指的是患者在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也称之为ICU精神障碍、ICU谵妄等。“它的出现,既可能是疾病本身的临床表现,也可能是疾病发展变化的先兆症状,往往会对患者病情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康复进程的延迟。”冼乐武说。

据介绍,对ICU综合征的发生率报道不一,据报道最高可达70%。这些问题常发生在入住ICU5~7天后,而且随入住时间延长,出现机会增大。

ICU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烦躁不安、言语错乱、思维紊乱、情感抑郁(严重者可表现为恐惧、焦虑和罪恶感,并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等。其他症状还包括:疲倦、嗜睡、意气消沉、失眠、头痛、腰背痛、便秘或腹泻、皮肤异样感等。

男性患者更易发生ICU综合征

冼乐武指出,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疾病情况等均是影响ICU综合征发生的因素。本征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男性较易发生,而老年患者也比较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专家分析,引起ICU综合征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可能是由疾病本身引起的。”冼乐武说,尤其是既往病史中有过精神病、脑外伤或脑血管疾病、安眠药中毒或长期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患者。此外,相当一部分危重症患者、休克患者、肝昏迷前期患者,除临床上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谵妄,还会出现类似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如情绪不稳、莫名的恐惧、焦躁不安、易疲倦、萎靡不振、抑郁、睡眠障碍等。

还有相当一部分危重症患者,由于对突发的病情缺乏心理准备,对疾病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病情严重会危及生命,从而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和威胁感。

除此以外,老年患者的生理机能减退,患者体内褪黑素的分泌显著降低以致睡眠紊乱等因素,都会导致ICU综合征的发生。

ICU特殊环境易让患者心生恐惧

ICU医护人员工作繁忙、病室嘈杂,患者终日看到的是密集的监护与治疗设备、监护光信号、昼夜不灭的灯光及医护人员忙碌工作的身影,特别是目击了同室患者的死亡,更易产生很强的精神心理压力,这些紧张的氛围造成了患者的视觉超负荷。

据了解,目前多数医院ICU内监护器警报、呼吸机等发出的噪音通常在45~87.5分贝之间。而资料显示,噪音超过60分贝就会导致病人烦躁不安、刺激病人的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压力感和焦虑感加重,疼痛感加剧,使病人感到抑郁、头痛、幻觉、入睡困难、昼夜睡眠节律倒转。而实验证明,睡眠被剥夺2~5天后,病人多数会出现焦虑、多疑、定向力障碍、错觉谵妄等精神症状。

另外,患者在监护病房与亲友隔离,易产生分离性焦虑。再加上监护室患者缺少外界信息,病室气氛严肃,医护人员忙于各种救护处置,无暇与患者充分交流,使患者得不到及时的信息,患者会因此而产生孤独、恐惧、忧郁、厌世等消极情绪反应。

既然ICU是众多重症病人无法回避的一环,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环境呢?冼乐武提出了以下几种对策:

对策一:

患者术前不妨到ICU看看

研究发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建立强有力的信任关系,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一般来讲,正规医院都有护士在术前访视患者的制度,有些医院还会专门派出ICU护士介绍ICU的环境。这时,患者应该认真听护士的讲解。如果条件允许,患者还可要求到ICU病房实地看看,简单了解各种监护仪器,让自己事先有良好的心理准备,避免术后突然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紧张和焦虑。

对策二:

护士的微笑能减轻患者恐惧

对进入ICU患者,护士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有关的ICU医学知识,帮助患者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病情,使其懂得进入ICU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治疗、护理,身边的各种仪器是为了帮助其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变化,使患者在对ICU的了解中自然地减轻心理压力,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认识。

ICU部分患者因气管插管、气管造口等原因失去语言表达能力,护士要掌握一些非语言沟通技巧,例如微笑、鼓励的眼神、握手等,通过肢体语言与病人沟通,增强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对策三:

家属探视ICU患者有技巧

研究证实,家属探视并不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允许家属探视,可以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程度,增加患者的信息,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对遗弃和分离的恐惧。因此,根据治疗护理的具体情况,适度地开放ICU探视,让家属亲友多亲近患者,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而家属在进入ICU探视时,和病人的交流也要讲究技巧。“家属进入ICU前,我们的护士都会对他们进行简单培训,教他们应该和病人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冼乐武举例说,作为家属,不应该和患者谈论病情。“因为他们不是医生,对疾病一知半解,讲得不清不楚反而会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专家鼓励家属多和病人讲一些生活中有“盼头”的事情。“如果病人的媳妇刚好怀孕了,可以鼓励他(她):‘要坚持住,一定要看到孙子出生!或者下个月就是病人的生日,则可以对他们说:‘再坚持一下,就能出院过生日了,我们都等着和你庆祝呢!”总之就是要让患者看到生活中充满了光明和希望的事情,激励他们与疾病斗争的意志。“而这些鼓励的话,由家属说出来,往往比由不熟悉情况的医生护士讲,效果好得多。”

猜你喜欢
监护恐惧病房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更正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