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路
【摘 要】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从1997年9月开始,尝试多元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新媒体发展之路,走过了河南广播网、新浪河南、映象网等重要节点。尽管这一过程伴随着人才匮乏、技术缺失、体制限制等多重困难,但河南广播依然在风险曲折中保持积极前行的姿态,走出了一条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道路。
【关键词】河南电台 新浪 河南 映象网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今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新闻的传播和生产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以音频传播为例,人们收听音频的习惯已经从收音机转到了移动互联网。这种收听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一种习惯的变化,更会对广播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面对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智能手机热潮兴起,移动流量更加便宜,Wi-Fi范围大幅覆盖,导致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受众群体日渐缩小,舆论引导能力遭遇挑战。每一次市场信号都无异于是对传统广播敲响一声警钟,不进步就是倒退,传统广播媒体正一天天失去渠道的优势。
在当前传媒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传统媒体仅仅依靠坚守已经无法独善其身,革新图存势在必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在发展新兴媒体、探索新型传播方式的道路上,走过了一条满布荆棘也遍处机遇的道路。作为国内率先打造与互联网融合实例的广播电台之一,河南电台在探索的道路上经历了错愕与惊喜、危机与成绩、困难与希望。如何在曲折的道路上保持前行的姿态,是其一直在探讨的命题。
一、摸索中前行
河南电台发展新媒体之初,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困难中寻找解决方案,对外合作的理念也仅仅是“广播+互联网”的思维。从河南广播网到新浪河南,再到后来的映象网,敢想、敢拼、敢合作的工作作风让河南电台尝到了资本运作的好处,同时也体会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机制体制的制约。
(一)河南广播网:最早的广播触网形态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与互联网的首次接触始于1997年9月注册开通的河南广播网,这一创举也使河南电台成为国内广播行业中最早开通互联网网站的单位之一。河南广播网为网民提供河南人民广播电台10套频率节目的网上直播和在线点播等服务。不仅使广播节目实现了跨地域、跨国界的全球播放,更可喜的是将广播稍纵即逝的线性传播,变为可以存储并且可供受众自主选择收听的形式。2010年5月5日,河南广播网对河南电台新闻广播《政府在线》节目进行网络视频直播,在突破地域传播和媒介传播的限制上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传统广播上网之后,利用河南电台的品牌影响力积极开展与频率的互动、组织各种线下活动,甚至还吞并了当时国内最大的一个音频论坛——海边小屋。在当时,河南广播网无论是流量、还是论坛活跃度都相当不错。那时,河南电台认为这就是新媒体,根本没有意识到网络用户和传统广播的受众不是一回事儿,更不知道网络除了可以传播音频内容之外还能干什么。
(二)新浪河南:主流媒体与商业网站的一次融合尝试
2009年8月,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新浪网创办地方性门户网站——新浪河南,开创了传统广电与商业网站合作建站的先河,成为一次积极而意义重大的媒体融合探索实验。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双方直接按比例出资、持股,这次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本地传媒格局的改变。在新闻处理方面,新浪河南一上线便成为本地网媒的标杆,新闻的流量也远超同类媒体,它甚至是很多传统媒体记者发现采访线索的渠道。2010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卢展工会见《香港商报》总编辑时提到郑州堵车的问题,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率先发稿报道,新浪河南再将节目音频与文字稿件整合发布在网站上。第二天,本地其他媒体不约而同推出了后续报道,采访司机、交警、市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开头无一例外的是:“据河南电台报道……”这一话题引发本地全媒体跟进,持续好几个月,最终郑州市政府推出惠民政策拿出一个多亿补贴市民出行。除了新闻之外,新浪河南营销模式也多种多样,再加上它有些产品在本地独一无二,所以,新浪河南的盈利能力一直处于本地网站的前列。
通过运营新浪河南,河南电台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互联网的世界,在这里,它的受众不同于传统广播,它的传播特点遵循着自己的规律。河南电台开始读懂了流量、产品、数据库等词汇,知道了如何去规划产品、怎样构建各种库、网络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有何不同等。单就新浪河南这个项目而言是很成功的,但是在合作当中,河南电台慢慢发现产品内容的选择和市场诉求似乎永远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新浪河南和河南电台如何进行深度融合并没有找到答案,资本的纽带也没有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三)映象网:广播人自己办的新闻网站
2012年12月22日,映象网正式上线。映象网是河南电台全资创办的,取得了国家一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资质。映象网的上线意义重大:首先作为省级广播媒体拥有新闻网站在全国实属罕见,此外,它填补了河南广电在传媒形态上的一个空白。映象网除了有新闻、财经、旅游、教育等十几个资讯频道、传统广播的在线收听、回放之外,还自主开发了社区和电商系统,尝试进行“资讯+社区+电商”的运营模式。无论从内容设置还是产品布局来看,这都是一个十分专业的网站,但是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构想并没有一直坚持下去。
(四)更多的尝试
河南电台还曾经建立了电话广播和手机广播。电话广播使用固定电话让用户收听订制节目,这一做法在当时实现了广播和电信系统的整合,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广播的形式逐渐被淘汰。手机广播是河南电台和一家广播技术公司合作做出的一款手机应用,30多人的团队,一套自办音频节目。但由于缺少经验等各方面的原因,项目被迫终止了。
二、涓涓细流归大海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此背景之下,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象融媒)应运而生。于2014年10月成立的大象融媒集团是河南广电整合旗下4家传统媒体单位和8个媒体公司组建成立的新型集团公司,拥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网络电视台、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报、手机电台、手机电视、电话广播、手机客户端、移动电视、户外大屏等14类主流媒体业态和38个媒体传播平台,其中包括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下属经济广播、新浪河南、映象网和河南手机台、《魅力中国》杂志。大象融媒集团的使命就是探索出一条河南广电融媒体发展的新路子,争取两年内资产过百亿,大幅提升河南广电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全力打造中西部地区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并具有很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2015年8月,《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一周年观察》报道中,将河南大象融媒的“拆小灶建大灶”经验作为国内媒体融合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在2015年两会中,大象融媒推出“中央厨房”全媒体工作平台与机制,由旗下各媒体组建的记者“飞象队”采写报道,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多个平台分发传播,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三、困惑与思索
在河南电台对新媒体业务发展的探索中,有拼搏的汗水,有喜悦的泪水,更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困惑,对现状的遗憾与思索。小到一条新闻的选择,大到集团之间的合作运营,都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
(一)新闻编排标准不同
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一直遵循着服务大局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新闻怎么编、头条怎么选、稿件怎么摆放位置,都有着自己既定的思路。但是新媒体不行,拥有了话语权的网民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高度个人化,对新闻的选择更偏向趣味性,所以网民的阅读习惯有着跳跃性、分散性的特点,很难左右。如果不顾网络传播的客观规律,网站就没有流量,一个没有流量的网站毫无价值可言,更不可能起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虽然新浪河南的流量在半年之内就做到了本地最大,但实际上新闻编辑每天都是在痛苦和纠结中度过,一边是公司市场化的需求,一边是传统媒体固有的传播习惯,双方还在不断的磨合中。
(二)台网融合名利难分
台网互动是河南电台一直以来的追求,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一个活动挂了很多媒体的名字,但实际上就是一家主办,别家配合发稿,在映象网上给各频率做了页面,效果也不理想。这些现象背后都折射着相似的原因——商业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首先各部门都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又分属不同的频率主管,大家在一起策划、组织活动,如果是纯公益的,赚点品牌美誉度没有问题,但如果活动是有成本的,一旦有商业利益的介入就出问题了;其次,一般来说频率自办的新媒体部门比台属新媒体在影响力各方面都强,而外界公司更愿意和影响力更大的平台合作。所以台网互动,如果没有全台制度、绩效层面的规划和设计,根本无法实现。
(三)新媒体人才极度匮乏
新媒体不论是在内容生产、技术支撑,还是在传播途径和规律上都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要让传统广播的从业人员去办新媒体,几乎等同于转行,需要重新学习和全面转型。且不说传统广播的发射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本不同,单就网络编辑和广播编辑而言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网络编辑,除了要具备选新闻、编新闻、起标题这些传统媒体编辑必备的业务能力外,还要会裁图、拼图等制图软件的使用,还要熟悉各种网站、各种社交平台,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懂得搜索引擎抓取内容的规律,外出采访还要会摄影等。拿如何起好网站新闻标题来说,就并不容易。这个标题不仅能提炼主题、抓人眼球,还能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这样页面看上去才整齐、漂亮。而网络编辑水平的高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流量的多少。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网络编辑需要培养三年,在传统体制内,这样的人才极度匮乏。
河南电台在筹备和创办映象网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问题。网站大部分员工都是新手,中层没有培养起来,管理层一大半从传统媒体空降。这样的人员结构,要想使映象网健康发展,就是要加强培训,在专业人才的引领下学习网络业务,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直接从社会中招聘一些技术、网编人才,也因为编制、薪酬等问题遭遇尴尬。随着新浪河南、映象网等被划入大象融媒,现在河南电台在新媒体的人员方面又归零了。
(四)技术方面被动尴尬
新媒体的发展是靠技术推动的,而传统广播遇到的难题是:不懂新媒体技术,怎么办?简单的方法可能是技术外包,实际上,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首先谁去和技术公司对接?如何表达自己的技术需求?面对技术公司的方案怎样判断?如何估价?一次性开发还好说,产品需要后续的维护和不断升级怎么办?……河南电台在做新媒体项目的时候,有过技术外包,也有过自主开发,还尝试过与技术公司合作,但无论哪种模式,都要有自己的技术团队,而且技术主管在管理层一定要有话语权。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媒体要想在新媒体领域有所作为,必须突破技术这道关口。
(五)体制、机制不配套
新媒体是市场催生的,它是市场的产物,它需要各种市场的要素来培育和滋润,而传统媒体不是市场化的体制,不具备这样的环境,例如:传统媒体没有风险承担能力、没有高效的决策流程、没有灵活的激励机制等。有传媒界专家甚至明确表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在体制内,不可能融合。所以,传统广播的新媒体之路将来如何走?未来体制机制到底能给予新媒体多大的空间?这些都是所有广播人需要探讨的命题。
四、收拾心情再出发
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2013年是音频元年,2014年则是音频爆发年,移动音频平台遍地开花,考拉FM、蜻蜓.fm、喜马拉雅电台等多家音频聚合平台快速成长,并且都接近亿级的用户。不仅如此,考拉FM从2015年初就尝试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直播。2015年两会期间,考拉FM携手6家传统电台参与报道。不难看出,传统广播未来面对的行业竞争和生存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如果说上一轮以图文为主的网络媒体更多冲击的是纸媒的话,那么这次,随着网络音频聚合平台的崛起,传统广播行业同样遇到了当年传统报刊面临的处境。
面对移动音频的“战国时代”,河南电台根据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统一安排和对电台新媒体发展的定位,重新调整了新媒体发展方向,从栏目组、频率、电台三个层面对新闻内容的全媒体传播、音频自媒体以及多媒体采编技术平台建设、生产流程再造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让新媒体的血液流淌在电台的全身,让新媒体的神经触及到普通编辑、记者、主持人。河南电台向内使劲儿,正在对原有的音频播出系统、办公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同时部署全媒体编辑系统,项目完成后,将为一次性采集、多平台分发的全媒体内容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各频率积极进行“广播+互联网”尝试,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互动功能,进行全媒体内容发布,延伸传统广播在新媒体的影响力。比如:交通广播在河南省内率先使用“摇广播”功能将听众牢牢粘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每遇突发事件,微信阅读都在10万以上;私家车广播尝试微信营销,微信卖车险红红火火;新闻广播的微时政内容立足服务群众,打通了意见沟通的渠道。不少栏目组、主持人也在进行音频自媒体的内容制作,部分音频节目颠覆了传统广播的生产、传播流程,做到了一次性生产、多平台传播,一期节目采访制作完成以后,首先在传统广播播出,之后在多个新媒体平台上线,每期收听人数达到上万次,这一业务模式为河南电台下一步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样本。未来,河南电台将继续在新媒体产品布局、技术平台搭建、内部业务流程、资源整合等方面全面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希望各位同仁能够不吝赐教、互相协作、共同开创传统广播的新时代。
(本文编辑:饶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