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莹 张竹岩
【摘要】“太平鼓”舞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古代又称“唱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鼓面常常书写“天下太平”四个字,所以人们习惯称其为“太平鼓”。抚宁太平鼓是河北省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舞种,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活跃起来,并于2005年成功申请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舞太平”以抚宁太平鼓为元素,运用现代编排技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创作思维、结构方式,发现其原生态动作融入现代元素的可能性,使舞蹈更适合现代审美和大众的欣赏水平,也使抚宁太平鼓以一种新的审美原则和艺术特色展现出来。
【关键词】抚宁太平鼓;风格特点;传统元素;编创技法
基金项目:本文为燕山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课题成果。
一、太平鼓的历史概述
“太平鼓”舞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古代又称“唱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至少两千余年的历史。鼓面蒙有羊皮或牛皮纸,在鼓面上配有牡丹图案或写有“天下太平”,鼓柄下端拴有铁环。打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在民间有“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的记载。
太平鼓由“鞞鼓”“鞞扇舞”到“太平鼓舞”,经过汉、唐、五代十国、宋、元,到明清时达到兴盛时期,最早源于满族萨满祭祖跳神时用的单鼓,是满族祭祀、祈福、驱邪、庆喜的歌舞形式。秦汉时期,单鼓被称为“腊鼓”,旨在“驱疫”。南朝时期,太平鼓主要是祈求安福、驱邪免灾的功能。明代,民间己经开始把这种单面鼓应用于群众娱乐活动当中,并将其定名为“太平鼓”。清代,兴盛于京城内外的太平鼓技艺日趋成熟,舞打结合,同时也夹杂着民间小调,形式自由、多样。新中国成立之后多用于民间欢庆新春佳节娱乐活动。旧历除夕、灯节时人们都击太平鼓并演唱、舞蹈,成为一种叫做“太平鼓”的歌舞形式,以求“太平”之意。
太平鼓,从制作工艺到与舞蹈动作的有机结合,已经超脱了作为乐器音响载体的单纯功能,而成为这一地区具有强烈地域文化象征的器物,是当地老百姓文化认同的标志。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表演形式,应用场合,音乐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名称也各不相同,因此,太平鼓在我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抚宁太平鼓就是其中之一。
二、抚宁太平鼓的基本特点
抚宁太平鼓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古代时是妇女专用的鼓舞,所以在群众中有“千年鼓韵,妇女绝学”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流传、发展,在民族习俗,表演形式以及舞蹈动作中都形成了抚宁太平鼓的基本特征。伴随民俗活动与发展、完善而形成的对民族习俗的依存性以及母女、婆媳、邻里多元传承的特征,其动律特点主要以扭、颤和耸肩为主,动作模拟生活中的劳动形象,在表演时,不受场地、气候、服装、经济条件的限制。从类别上抚宁太平鼓可分为太平鼓演奏和舞蹈两大部分,在鼓点特点和动律特点上独具风格。
(一)鼓点特点。太平鼓的演奏由于部位不同,基本可分为鼓心、鼓边、鼓环等八种,演奏方法有独奏、重奏、对奏等20余种。两个以上不同形制的鼓又可奏出多种交替的节奏。太平鼓的鼓点包括平鼓点、单鼓沿、双鼓沿、弹棉花、磕苏子、翻锅盖等四十余种。例如:
平鼓点:||:当当当当 当当|当当当当 当x:||
弹棉花:||:崩崩 当x|崩崩 当x|崩当 崩当|崩崩 当x:||
磕苏子:||:当当当当 当起当|当当当当 当|唰 唰|唰 唰:||
(二)动律特点。抚宁太平鼓的运动规律,是以鼓点的节奏带动身体的舞动,其基本动律则以扭、颤和耸肩为主。抚宁太平鼓的扭是身体符合脚下动律在一个平面上的随动;“颤”是鼓点的节奏,带动身体以膝盖的颤动为主的动律;“耸肩”是双肩的耸动,重拍在下,速度快而有力,也是配合鼓点。太平鼓的舞步包括挪步、进退步、踏步、弓箭步、风流步等二十余种。还有夹寨子、串门子、龙摆尾、拉抽屉、八面风、四季平安等二十余种丰富的队形变化。
通过以上对抚宁太平鼓的演奏法、基本步法、动作及常用队形的归纳整理,不难看出抚宁太平鼓的基本动作都是来源于生活,更多的是来自老百姓生产劳动时的场景,比如弹棉花、磕苏子、拉抽屉等、老艺人们将他们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并将这些动作进行改造美化,使我们看到现在的抚宁太平鼓更加艺术化。
三、“鼓舞太平“的现代特色
“鼓舞太平”以抚宁太平鼓为元素,经过现代化创作技法和手段,使其上升到舞台艺术的民间舞蹈艺术作品,传统的抚宁太平鼓鼓点丰富,步伐单一,笔者在保持地域性的同时无论从形式还是结构上都进行大胆创新,使“鼓舞太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现代意识。
(一)在舞蹈音乐中融入现代元素。抚宁太平鼓的音乐可以分成两个部分:鼓点和音乐。传统的太平鼓没有音乐,全靠鼓点伴奏,鼓点分好多种:平鼓点、单鼓点、双鼓点等。在近几年中,传承人韩运会才给抚宁太平鼓加上音乐,音乐多以民间小调为主,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受人民喜爱。“鼓舞太平“中笔者运用现代化的音乐,现代交响乐与电子音乐等流行元素,使抚宁太平鼓脱离鼓点的限制,让动作与音乐吻合,音乐与动作相称,使大众心理上达到一种共鸣。
(二)在舞蹈动作中展现现代创作技法。传统的太平鼓的动作局限在鼓点上,因此上身和脚下动作幅度小,其次抚宁太平鼓以击鼓为主,以动作为辅,他没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没有固定的程式性动作,表演者击鼓变换队形,形成各种图案和队形。“鼓舞太平“在动作幅度和技巧上大胆的创造,高难度的踢腿和托举,并采取现代舞气息的“收”“放”技巧,使动作更加协调,用呼吸带动身体的律动,有很强的现代气息,并注重掌握空间的层次变化和方位的调度,例如造型时中间高位和四周低位的设计,以及四周流动中间造型的动静结合,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舞蹈,它给人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和焕然一新的生机。
(三)表演形式的突破性。传统抚宁太平鼓为妇女表演,几人围成一团,坐在炕头,祈求多子多福。女性素来温文尔雅,又有旧社会的缠足陋习,就决定了太平鼓动作温柔,优雅,动作幅度范围小的特点。而“鼓舞太平”中加入了男性角色,使男性的阳刚之气融入太平鼓中,打破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在幅度上加大,动作剧烈有热情,使太平鼓更具感染力。技巧上采用双人配合等新花样的创新,动作不拘泥于鼓点,改变传统的太平鼓演奏方式,更多的是运用肢体语言表现舞蹈。
(四)装饰性的舞台效果呈现。舞台美术是舞台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道具等。目前,高科技已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主流,由于舞台灯光调控系统的现代化、光柱、光色、光量的创造性变幻。“鼓舞太平”的灯光效果不仅能够帮助舞蹈传情达意,更能够表现时代特征的创造性,同时也使得民族文化得以延续。服装是为舞台表演设计的,“鼓舞太平”中舞蹈服饰突破传统汉服的设计,在颜色和图案上加以艺术化的加工,大胆创新大胆尝试,使其完全区别于传统汉服。
因此“鼓舞太平“是民间舞蹈动作元素与现代舞的编排技法和技巧的结合与碰撞,使得“鼓舞太平”不仅仅是单纯的抚宁太平鼓原始舞蹈动作的拼凑,而是形成一部带有现代艺术符号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舞蹈作品。笔者运用现代编创技法,在传统民族舞蹈元素的基础上,在音乐、舞蹈动作、表演形式以及舞台美术等方面加以创新,使得民间舞蹈看上去更流行,不仅具有民族性更具有时代性,符合现代审美和大众的欣赏水平。
四、结语:“鼓舞太平“的现代化创作是符合舞蹈艺术创作趋势的,是在继承中求发展的潜行规律,固然研究民间舞蹈必须从本质出发,这样才能回归本质,形成良性循环。但我们并不固守,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不是摒弃,是强化。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创新是延续的标志,经过创新的民间舞蹈,扩大了其传播空间,经过加工整理的民间舞蹈,增强其观赏性,“鼓舞太平”不仅在主题上创新、在动作上也与现代舞进行融合,使抚宁太平鼓不仅具有民族性还要具有时代性,是传统与现代一次大胆的尝试与融合。
参考文献:
[1]抚宁县文化局,抚宁县文化馆,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抚宁太平鼓》[M].内部资料,2014.
[2]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周大明.《河北舞蹈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薛天.《舞蹈编导知识·舞蹈知识丛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2002.
作者:张竹岩:燕山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