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世 刘萍
[摘 要] “90后”大学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需要正确认识“90后”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基本问题,以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健全教育保障机制、实施综合性教育策略为基本对策。
[关键词] “90后”;高职学生;价值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067-03
“90 后”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新生群体,对其价值观的培育及引导与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前途息息相关。只有全面掌握“90 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面貌及基本特征,才能增强“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 “90后”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方面,价值观趋于复杂化。“90后”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也受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价值选择存在一些困惑和矛盾,消极与积极并存,主体性与功利性并存。“90后”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很少表现出盲目认同,一般在和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些价值认同。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关注于具体事物。他们不喜欢谈论空泛而高远的理想,他们的理想越来越现实和具体。部分 “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实用化、短期化、直观表面化,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目标追求歧化。部分“90后”大学生集体意识不强,部分学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权力、享受等,很大程度上把物质或金钱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强调回报而轻视贡献。
另一方面,人生观趋于个性化。“90后”大学生价值实现方式有了更多参照, 价值实现的方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差异性不断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利益意识和生存意识更加强烈,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拓展精神、创业精神。他们崇尚独立自主,追求独立的个人空间,反对学校和家庭的干预。部分“90后”大学生进校后就开始创业,从事家教、市场营销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人生价值的实现,“90后”大学生的态度越来越开放和包容;少数“ 90后”大学生为了实现自我目的,投机取巧、甘愿牺牲自我尊严。
二 “90后”高职院校学生价值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结构转型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变的阶段,中国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社会管理的方式也在急剧转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社会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中西方各种文化相互激荡。“90后”大学生刚好成长在这个时期,这对他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期方方面面的变化势必引起 “90后”大学生的思想波动,这是导致他们急功近利,理想信念淡漠的重要原因。
(二)信息结构转型
伴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良好机遇,作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网络媒体被普遍认同和广泛应用。包括微信、博客、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虚拟社区、电子邮箱、数字电视、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为主要载体的网络新媒体,已成为“90后”大学生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媒体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涉猎面广、传播快捷高效,“90后”大学生耳濡目染地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看到一些社会现象,他们思想表现出超龄的成熟,观点更深刻、逻辑更严密。网络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思维方式、人际交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网络新媒体获取的快捷信息,往往浅尝辄止,停留于浅阅读层面,难以深入,易滋生空虚情绪,变得浮躁。
(三)家庭结构转型
作为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处于独特的“421”成长环境中,很少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砺。学校环境的相对封闭和父母的包办习惯,导致“90后”大学生与社会处于相对隔离状态,缺乏对中国社会的贴近了解。由于受到过度的保护,经济独立意识不强,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独立生存的能力比较差,难以摆脱对家庭和亲人的依赖。父母的过多关注甚至溺爱导致“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尊心,缺乏团结协作精神、自我控制、心理调节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多数“90后”大学生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存在较大沟通障碍。另外,现在家庭离婚率上升,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三 “90后”高职院校学生价值教育的对策思考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对“90后”高职学生价值教育必须系统思考、建立多元路径体系。
(一)更新教育理念
1 树立全时段育人理念
即在时间维度上,要包括入学至毕业全过程的教育,覆盖大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课上课余、学期假期等所有时间序列内的生活与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举措,使价值观教育伴随大学生接受高校教育的始终,为之提供完整的、连贯的、持续不断的信息和影响,实现“全天候”灌输。
2 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
即在空间维度上,把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普及贯穿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的所有空间范围内,即贯穿在包括课堂教育、宿舍文化、文体活动、校园组织、个人自修和社会实践等全部活动空间内。价值观教育是一种塑造思想、促生理念、培育行为的连贯式、弥散式教育,只有持续不断、循序渐进和无所不在才能产生长久的影响与效果。因此,要开放和拓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维空间与行为空间,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无缝隙”熏染。
3 树立全员全心育人理念
即在教育主体维度上,必须发展和利用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主体,包括受教主体和施教主体。在教育对象上即受教主体上,意味着价值观教育应覆盖整个大学生群体,做到全员并包,人人皆在。在施教主体上,全员育人意味着要协调及运用好课内外、校内外、专兼职的师资、辅导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要树立校园内“人人是教师,处处是课堂”的意识,坚持内外结合、专兼配合的思路落实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具体措施,由全体教职员工共负育人之责。此外,还应当注重大学生朋辈群体的自我教育、交互教育和共同提高,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以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建立健全教育保障机制
1 建立思想认同机制
认同机制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首要机制。大学生价值观的传输和教育与单纯的知识传递有本质区别。首先,把握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基本环节和过程,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价值观理论的认知了解状况、感情亲疏程度、信仰信念水平、行为意志是否坚定等。在具体教育环节中,既做到以理服人,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又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使教育教学入情入理,亲切可信。其次,把握大学生的接受度,即对于特定教育信息认可和接纳的程度。一般而言,接受度由个人既有的生活态度、接受能力以及发展需求所决定。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时,要注意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知实际和生活实际,采用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通俗易懂、鲜活引人的语言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手段。再者,正确处理身教与言教的关系,既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职员工、管理者和家长应当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设身处地地承担起工作育人、风气育人和形象育人的全部责任。
2 建立健全价值践履机制
实践出真知,实践检验并形成价值。教育者深刻理解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大学生把志愿服务、奉献社会作为其一生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建立健全价值践履机制,应当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走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譬如,积极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双休日深入到城乡和机关单位、厂矿企业、社会相关机构进行调查研究,让他们充分地接触、了解、认识、服务社会。虚心向人民学习,并在复杂纷纭的社会万象中正确、科学地区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美丑、真假善恶,分清价值的主流和支流、良性与恶性。而且,要把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坚持不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建立主体协调机制
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综合协调,即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行为协调机制。首先,在高校,应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效整合、优化校内各种有效资源,形成学校内部教育合力;在家庭中,应注意克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智力发展轻道德培养、重实际效用轻基本规范、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追求、重物质享受轻精神升华等不良倾向;家长在对大学生子女的价值观教育上要做到方向正确,与社会要求和学校要求目标一致,形成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统一;在社会上,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尤其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宣传媒介和各种形式的报告会、纪念会等形成正面引导的氛围,形成正确、科学的教育目标。总之,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与协作,创建由学校主导、家长和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教育协作机制,使三者目标一致、内容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打造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同心环”。
(三)实施综合性教育策略
1 注重综合化
一是教育内容本身的综合性。价值观教育内容有完整的体系,且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其内在联系,注重整体推进,要把它们有机结合、统一起来。二是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综合化。社会的综合化发展趋势、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综合性以及价值观理论体系本身的综合性,决定了运用综合性的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应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课堂内外教育相结合、学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德育与智育体育相结合、网上网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共同育人。
2 把握层次性
一是由浅入深,把价值观理论内容本身的层次性体现出来。只有把握理论内容的层次性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二是把握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层次性。如何实现由抽象的理论向具体的教育内容转化,涉及到层次的推移。如,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如何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由教材体系向课程体系的转化、由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由教学体系向学生知识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三是把握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的层次性。大学生的层次性指他们具有性别、年龄、阅历、年级、地域、性格、入学方式的不同,因而教育时应该有所区别,在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复杂性、多样性、差异性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的教育,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3 扣准结合点
一是扣准价值观教育理论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点。进行价值观引导教育时,应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及新近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学校的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身边的事情进行。二是扣准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倾向性问题的结合点。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力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状况,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结合大学生心理变化的新特点进行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疏导工作。三是扣准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困难、问题的结合点。把价值观引导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大学生关注的就业、学业、经济和心理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其充分感受全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与期待。
参考文献
[1]陈绿漫.“90后”价值观成因分析及成人教育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
[2]王雷宇.“90 后”大学生价值观心理特征与教育路向[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9).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见: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