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
马路对面,一群大人坐在家门口的长条凳上拉着家常,一群小朋友则在马路与整排房子间空旷的水泥地上玩耍,常到我们家来玩的小云也在那里。
儿子打开玻璃门,伸长脖子望了望,却又缩了回去,在厨房的地面上时而搭搭他的积木,整个人显得心不在焉。
“儿子,是不是想到对面去玩啊?”妻子知道儿子想去玩,等到他又去门口张望的时候忙问。
“不要,不要。我就在家玩。”儿子头摇得像拨浪鼓,又蹲在了他的积木桶边。
“儿子,想去就去玩,没关系的!我带你去好不好?”妻子鼓励地望着儿子,“这个积木以后再玩。”
“不不不,我不要去。”他的内心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堤坝,使他向后退缩。他回到厨房的皮垫上,把一大桶积木“哗啦”全倒了出来。
看到儿子想去玩又不敢去,我与孩子妈妈表面平静,心里却不淡定。我们知道孩子多数是受我们的影响,我们习惯 “躲进小楼宅在家,不与门口人‘啰嗦”,他又怎么会习惯去别人家玩呢!
怎么办?我们一合计,决定先改变自己,不露声色地“诱惑”孩子。但改变何其容易,我们俩谁都不想去,没办法,只能通过“包剪锤”一局定胜负,输的人去对面“侃大山”。
“老公,我到对面去晒晒太阳去。晚饭就交给你啦,你辛苦啰!”老婆温柔地说着,临走时还不忘使劲瞪我一眼,冲我挥挥拳头。
我不知道老婆是怎样迈出这一步的,但为了孩子她也是蛮“拼”的,她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硬着头皮逼着自己走出家门,试着融入一个陌生的群体。
看见妻子去了对面,儿子去门口张望了几次。我知道,他内心仍然在纠结着,但此刻妈妈的行动一定在他的心里产生了积极的化学作用。
“儿子,走,我们找妈妈去!”看晚饭弄差不多了,我自然而然地拉起儿子的手来到了对面,与老婆一起融入了门口大妈大爷、孩子妈为主的拉家常的队伍。儿子先还忸怩地站在那儿发呆,有点手足无措。很快,他被小云“引诱”了过去,不久就玩开了,追逐自行车、抢皮球、追逐打闹……暖暖阳光下,孩子们疯成了一片,笑成了一片。
大人们也在东拉西扯:哪家的孩子在城里读小学,竟然上了好几个辅导班!哪家值几千块的雪獒被人偷走了……柴米油盐、世俗百态,大家津津乐道、其乐融融。
“万事开头难”。以后,妻子与我常积极地融入隔壁或对门拉家常的队伍。渐渐地,邻里关系越来越和睦,我们的性格也越来越阳光外向。而儿子呢,因我们的改变,他也在变,一开始还要大人带一带,很快就会自己一个人主动出去找小朋友去玩了。外出旅游、购物,遇到陌生的小朋友,他也能轻松“搭”上去,玩起来,显得很合群。
感谢儿子,他真是我们生命里可爱的小天使,更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彼此之间遇见了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