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在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面对现在制造行业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逐步弱化的发展瓶颈,国内制造企业需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方能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生产的关键在于流水线作业,因此,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工资奖金机制、设置合理的生产组织形式,并且建立员工自检与互相检查的制度,不断提高流水线的生产效率。
关键词:制造业 流水线 生产效率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制造大国”,并且在逐步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Made in China”的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需要突破的瓶颈,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流水线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才能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成功转型,继续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前中国的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不再凸显,随着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家的制造业逐步发展起来,而中国的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增加,人口红利优势减弱,在国际市场的成本优势逐渐消退,为此,必须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保证成本优势;第二,“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在这样的政策形勢下,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同时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
一、制造业流水线的一般理论
所谓流水作业生产,是指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在制品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工艺流程,有节奏、有顺序地从上一个生产站流向下一个生产站,在经过整个生产路线之后,加工成产成品。对在产品的分析、规划和安排,目的都是为了使整个制造流程更加顺畅、高效。一般来说,根据制造产品的不同,以及车间生产条件的不同,制造业的流水线形式一般有:线性生产系统,捆扎式生产系统,模块式生产系统和自动吊挂流水式生产系统四种。在不同的生产工序之间进行衔接时,一般要符合工序的先后加工顺序,尽量在同类和具有相容性的工序间进行,并且在工序合并的时候,要使连续的工序尽可能的能够分配在同一个工作地。合理有效的制造业流水线生产,必须包括对人员和设备的合理组织和规划,对在产品进行科学的工序分析和编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流水线上的生产效率最高、产品最优,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二、改进流水线生产效率的方法
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成本、效率和质量,这三者之间本身又存在着不可或缺的联系,通常用生产效率进行衡量。所谓生产效率,是指一个企业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即人力、物力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能够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对于任何的制造业企业来说,提高生产效率是降低产品成本的关键所在,而降低产品成本则是保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1.制定合理的工资奖金制度。常言道:“计时不要脸,计件不要命。”当一个企业员工的固定工资超过其总工资的百分之八十时,这家企业的生产效率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提高,在收入“旱涝保收”的情况下,很少有员工会主动提高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对流水线的管理其实就是对流水线上员工的管理,而管理员工的核心是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制造业的流水线上,生产现场作业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不宜采取计时工资,例如点焊、焊锡、服装制造等加工的工作,必须采用计件制。根据对服装制造企业的调查发现,在实施计时薪酬制向计件薪酬制的转变后,企业的生产效率一般能够得到百分之十以上的提升。因此,相比于计时制,计件不失为一种更为合理的薪酬方式,通过多劳多得的薪酬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现场生产的效率,从而保证流水线不堆料、断料,进而降低生产成本。而在实施计件薪酬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以下问题的解决:第一,处理好不良品返修的情况,对于不良产品的返修,由产品的责任员工进行,不能计入其该时间段的工作量;第二,加强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提高新员工适应流水线生产的效率,缩短新员工的适应时间;第三,确定合理的计件单价,计件单价要与生产该产品的不同流程和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适应;第四,确保流水线上生产主管分工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对于一些特殊的制造业企业,如果企业当前的生产管理形态确实不适合实施计件薪酬制,可以通过理顺生产流程,改进工作方法,减少工作步骤来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在基本工资之外,为了提高我们工作效率,而辅助设立绩效奖金制度。在实施绩效奖金制度的时候要明确绩效的具体考核项目、评分规则、数据来源、考核周期以及奖金金额。
2.设置灵活的生产组织形式。流水线和企业其他的部门不同,它是以产品的生产组织架构和运作为主线而展开,流水线上所采用的所有活动形式和要素,最终目的都是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并能够使全体工作人员个人得到发展,因此,根据流水线的不同生产目的和生产程序,设置灵活的生产组织形式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第一,流水线的生产任务要进行不断细分,确保将总体任务经过细化之后,落实在每一个车间、每一个生产阶段、每一个员工个人,并在不同的生产阶段之间建立起既有分工又有合并的生产关系;第二,在总体任务细化之后,依据不同的生产产品流程图进行工位排列,并按照不同作业任务的时间需求来决定各个生产现场之间间距,并安排相应的指导书工位、所需投入的材料,以及生产制造所需的工具和仪器;第三,在各个确定好的生产阶段要依据复杂程度安排不同熟练程度的工人,以确保工位之间的均衡和流水线的顺畅进行,避免出现堆料、漏作业等低效率的情形;第四,加强对不同员工的不同管理,合理分配具有不同特长的员工,注重对新入职员工的管理,不同级别的员工要明确自己的主要职责:例如流水线上的作业员工主要是完成任务、发现并报告问题,而组长则是执行任务、处理问题并上报结果,车间主任的主要职责则是监督执行、总结报告等。
3.鼓励员工自我约束和互相监督。在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一件不良产品的返修和补修往往需要花费三倍于正常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制造企业一般都是非重视对产品的生产合理化检验。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制造企业常常在首末件检查、全检、专检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忽视对员工自我约束和互相检查的重视。 第一,通过将检查责任下放到员工个人,强化员工的自我约束意识,从而能够使员工在具体的生产过程做到:在自己加工之前确认上一道工序零部件的加工质量如何,确认自己所负责的本道工序加工技术和工艺的合格,在交付下一道工序之前,保证该完成品质量。 第二,员工之间的互相检查和监督则是赋予每一个员工检查其他员工产成品的权力,一般来说,当上一道工序所完成的在产品已经交付给下一道工序的员工进行继续加工生产的时候,当该在产品随着流水线进入下一道流程,那么下面每一道工序的员工都有权利和义务检查该在产品是否符合生产标准。 当然,员工的自我检查和互相检查,必须与相应的奖惩机制相结合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效,通过设计这样自检和互相检查的制度,不但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减少不合格产品的数量,而且,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每一个员工,大幅度削减对产品品质检验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屠文娟:《扁平化组织结构——现代企业管理的新发展》[J],载于《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9期.
[2]张娟,王旺喜:《纺织企业生产现场目视管理浅析》[J],载于《纺织器材》,2009年第36期.
[3]王志国:《面向车间管理的离散生产系统精益运行驾驶舱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罗海辉(1994—)男,福建泉州人,汉族,在读本科,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2013级工业工程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流水线生产效率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