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涛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多是教师主导,较为注重阅读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对于学生主体的阅读目的性、主体性、策略性的预设与生成严重不足,造成阅读效果的生成也不尽人意。下面笔者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从自主泛读、宏观通读、有效解读、个性悟读四个方面谈谈有效阅读策略。
一、自主泛读,掌握相关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自主阅读,其根本用意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能有效监控,量化测试,及时反馈,落实效果也就不会等同。为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自主泛读中,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积累生字词、文体、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
教材中的《边城》是小说节选片段,在自主泛读环节,不妨让学生粗读整部小说,了解大致情节及人物形象。当然,学生的自主泛读,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为了优化阅读效果,教师不妨以问题、图文等多元化的情境,来推动阅读活动。对“喁喁”“黑黝黝”“焖菜”“竹篁”“傩送”“涎皮”“胡诌”“茨滩”等字词,可以问题形式呈现,激发学生对生字词的征服欲,对小说涉及的茶峒边城风景,可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吸引学生阅读,丰富学生对小说文本的感性把握。
二、宏观通读,梳理文章思路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有了粗略的认知。教师要以目标引领的形式,引导学生宏观通读。这是有效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贯通教材与考试的有效途径。在《边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小说文体角度预设文本阅读目标:提炼概括,整体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翠翠、爷爷及其他人物形象及典型环境描写;体会文白夹杂、古朴而秀美、浑厚而灵动的语言风格,感受小说中的淳朴人生和理想人生情态。
在宏观通读中,教师既要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又要通过问题引导、技法点拨、情境创设等形式让学生对文本思路有全面把握。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和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迷恋上了听歌构成了故事的外在线索,而内在的爱与忧伤、人性美等主题的思考与表达,则构成了小说的审美张力。在节选部分的通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全文,给各部分拟定小标题,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为接下来的解读做了有效准备。
三、微观解读,领会阅读技法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既要宏观通读,又要微观解读,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技法的领会,提高理性思考能力。不同文体类型的教学,其解读侧重点也不同。《边城》是诗性小说,要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三要素出发,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翠翠的心理活动入手分析其形象。设问:小说写翠翠内心,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渴望爱情。)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爱情。)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翠翠未必是想逃走,而是内心的孤独、凄凉的折射。)
在微观解读环节,教师可以预设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段,分析其作用。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从而明白:翠翠的内心的荒凉,对父母爱情的追忆,对爷爷及对当前生活的困惑,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与失落。环境描写作用不尽相同,既有烘托夜幕降临时的气氛,又有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还有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不一而足。
四、个性悟读,灵活鉴赏文本
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习得技法、体味审美,更是以阅读来激活内在生命,从而有益于成长。这就要求学生在知识性阅读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个人体验,丰富自身情志,最大程度地个性悟读。
《边城》中主要人物形象翠翠与高中生的年龄相当,其青春萌动、苦闷等情思也与高中生尤为相通。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在小说中她无来由地多次“哭”,深入读来,不难发现处于青春期的翠翠,内心渴望朦胧的爱情,渴望有人理解,而又无人能解,无人能说。她的心事,与热闹的渡船构成了强烈的冲突。渡船上的人悠闲自在,翠翠内心凄凉躁动,一动一静,表现出翠翠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此外,小说中的男女相爱的描写较为含蓄有味,如翠翠父母的对歌及傩送的歌声、翠翠梦里的虎尾草、翠翠心中的“薄薄的凄凉”等都是值得思考与鉴赏之处。小说的湘西风俗和平静清明的语言风格,以及人物之间淡淡的情感,与汪曾祺的《受戒》有相似相异之处,可以对比阅读。
总之,高中有效阅读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考虑,通过“自主泛读—宏观通读—有效解读—个性悟读”等环节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积累语感、梳理文脉、解读鉴赏,实现对文本由浅入深的感知、探究与发现,从而推动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