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健?高宏的
【中图分类号】D232;K27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1626-3570(2016)-10-045-06
杨应彬同志是广东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前辈,是广东党史工作的好领导。他的去世是我们广东党史工作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怀念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成立了由省领导兼职的党史研究机构,但因“文革”爆发,党史工作完全停顿。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先后成立,并号召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党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编纂工作。根据这一精神,广东相继成立了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和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党史研究委员会主任由省人大主任李坚真担任(后由省委书记吴南生接),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由省委常委、秘书长杨应彬担任。省委分工由杨应彬主管全省党史工作。党史“两委会”委员都是由长期在广东工作的省部级或厅局级的一些老干部组成。“两委会”下设一个工作机构,即“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省委党校副校长赖仲元兼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温焯华、蔡洛任副秘书长(后温焯华提为副主任。不久,陈遐瓒调任副主任。先后主持日常工作),下设办公室和业务处,工作机构在省委党校办公。1989年年底,撤销“两委会”,成立省委党史工作领导小组,杨应彬任党史顾问,工作机构改称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社会上简称“党史办”。
我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调到广东省委党史办工作,长期从事党史研究。因工作关系,我们与杨老(杨应彬)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有幸亲聆他的教诲,亲身体验他的工作作风,这使我们获益良多。
建立健全全省党史工作机构
1980年2月,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成立之初,先调来七八个干部开展工作。开始省委给予15个编制,后来又增加15个,共30个编制。党史机构建立后,工作人员要办工作证,副秘书长蔡洛委派刘子健去具体落实。刘到省委后,有关部门不予办理,认为党史工作部门是“临时机构”,不能挂靠“省委”大名。蔡即让刘去找杨应彬同志汇报。在杨老办公室,他认真听取了汇报,马上批示:“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是省委的常设机构,是负责党史工作的部门,是部级单位(当时省直机关设部、委、办及厅、局级别——作者注),事业编制。请予办理工作证。”这一批示,明确无误指出了党史工作部门的性质和级别问题,这不但解决了一个工作单位人员的工作证问题,而且使党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起来。
在杨应彬主持下,至1982年初,全省各地、县相继建立了党史工作机构,作为同级党委的工作部门。为便于党史工作的开展,有时省委领导还让党史办负责同志列席省委常委会议。
据统计,除珠海市外,当时全省13个地、市(自治州)分别成立了党史工作机构,有92个县(市)成立了党史工作机构,占全省108个县(市)的85%,其中设立常设机构的县有41个,占44%。以后,各地党史工作机构的建立陆续得到完善。
为加强广东党史工作,还成立了广东党史学会,杨应彬任第二届党史学会的名誉会长。与此同时,在广东省委党史两委会系统下,设立了广东省武装斗争史办公室,负责全省武装斗争史资料的征集和编纂工作。该机构在省军区办公,由省委出经费,部队派出七名军事干部负责办公室的具体工作。在省级的党史工作带动下,全省工青妇也相继成立史料征集和研究工作机构,并由相应主管部门负责。这样,党史、军史、工人运动史、青年运动史、妇女运动史料的征集与编纂工作都得以全面开展起来。
当时党史的中心工作,就是抢救老同志的“活资料”,尤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为抢救重点。省委党史办工作人员针对全省老干部进行了摸查排队,分先后缓急进行了各种类型的采访。经过一年多努力,全省共计采访(包括函访)历史当事者9095人,其中即有聂荣臻、徐向前、杨尚昆、邓颖超、薄一波、刘晓、孔原、乔冠华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也有普通革命群众,使我们掌握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党史工作离不开档案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杨应彬重视档案工作。八十年代初,他在中央党校学习。当他知道省档案馆有一批干部被中央档案馆借调去整理广东方面的革命历史档案,工作时间长了,有点想家,希望省委的领导同志能来看望他们。于是,杨应彬向党校要了一部车,专门驱车几十公里到中央档案馆看望广东来工作的同志。事后多年,档案馆的同志还津津乐道省委领导同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出席全国第二次党史工作会议
1982年底,全国第二次党史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杨应彬以广东省委领导人身份并同党史“两委会”专职副主任温焯华等同志到天津出席会议。这次会议要求全国的党史工作重点,从普遍发动、广泛征集转到重点征集和专题研究工作上来。杨老认为会议很重要,要求参加会议的同志要认真领会会议精神。他白天开会,晚上与温焯华等同志一起研究,迅速草拟了广东党史资料应重点征集和专题研究的一百多个题目,以便回广东后尽快传达会议精神。
1983年3月,省“两委会”在三水召开全体委员扩大会议,传达天津会议精神,杨应彬在会上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前两年,我们主要以普遍发动、广泛征集为主,今年起,按照天津会议的要求,要转为重点征集和专题研究为主,扎扎实实地把急需的党史资料立准、立好。”经过此次会议,对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问题、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制订了185个专题,把这些专题安排给各地市党史办、大专院校和省有关单位,省“两委会”发给一定的专题费,并落实到人,要求有关单位,对责任人必须给予必要的工作时间。这样就把社会力量动员起来,共同做好专题工作。
那时,许多老同志还健在,给我们的征集工作带来许多便利条件。1982年,时任省委书记的任仲夷出席全省党史工作会议,归纳广东党组织的历史特点是“早、大、长”。广东是最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有过大革命运动、省港大罢工等一系列大规模群众运动,广东党组织的活动涵盖了党的所有工作内容,而且是没有“断代史”的地方党组织。
那一时期,在杨应彬领导下,广东党史部门担负了中征委下达的许多重大专题项目,如:广州早期党组织的创立(共产主义小组);南方局的军事工作、统战工作;红色交通线;南委事件等几十个重大题目,有些还与兄弟省、市、区协作。为此,我们在广州多次召开过有关协作会议。
至1991年,我省的党史资料专题征集和专题研究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基本弄清了广东地方党史(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编写出版了广东党史大事记;理顺了各地革命武装的历史概况,编写出版了广东武装斗争史以及各个纵队史;基本弄清了广东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情况,编写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组织史资料(与省委组织部和档案馆合作,分建国前后上、下册)。与此同时,我们还编辑、撰写、出版了许多党史专辑和专著,如:《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红色交通线》、《南石头监狱》、《中共特别支部》、《干部休养连》、《彭湃文集》、《谭平山文集》、《杨匏安文集》、《李春涛文集》、《彭湃传》、《陈郁传》、《古大存传》、《李硕勋传》等,协助曾生、刘田夫、李坚真等老同志整理撰写回忆录。在建党七十周年之际,与广东电视台合作,拍摄、推出反映广东党组织七十年战斗历程的大型政论片《南粤丰碑》。
多次主持全省党史工作会议及召开重大党史事件座谈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杨老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党史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实际困难,指出今后工作的方向。他多次主持每年召开的党史工作会议,基本上不到两年就召开一次全省党史“两委会”会议或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党史研究会员会和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委员,各地市党史办负责人,有时还邀请省武装斗争史、省工运史、青运史、省妇运史、港澳党史办和省档案馆负责人等参加。每次开会,都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部署落实下一步的工作。杨老对会议的准备工作和落实情况都非常重视,对会议讨论的重点问题十分关心,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1985年,广东省委“两委会”在东莞召开扩大会议,研究进一步开展和加强党史工作。省委副书记谢非,省委常委杨应彬出席会议并讲话。随着党史工作的深入发展,省党史办的干部力量需要加强,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老同志呼吁增加省党史办的编制。谢非、杨应彬认真听取了老同志们的意见后,表示尽快研究解决。会后,省党史工作机构得到省委的批准落实,增加了20个编制,连同原来的30个编制,共50个编制,每年财政拨给经费20万元。省党史办迅速调配干部,人员增至50人。力量加强了,经费有了保障,保证了党史工作的正常开展。省委还先后拨款给省党史办建了三栋房子,解决了干部的住房问题,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党史工作全面开展起来后,党史学术活动也开展起来。每年,广东都要召开两三次各类专题的党史学术讨论会,从八十年到初到1994年止,这样的讨论会共召开29次。其中较有影响的学术讨论会计有:“纪念中共三大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纪念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纪念广州起义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等。杨老在百忙中尽可能参加党史部门组织的学术活动,有时还作讲话。他的讲话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而是拿出有自己见地的研究成果。例如,他参加“1927年4月至1928年夏广东武装起义学术讨论会”,他在讲话中指出:这段时间的广东武装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上,具有发生时间早,规模大,范围广,次数多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过去,对这段时间的广东武装起义,史学界较少涉及和研究,遑论作出评价。通过这次研讨会,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重视。经过深入探讨,与会者取得了一致的共识,认为,1927年4月至1928年夏广东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妥善处理党史争议问题
当年开展广东党史工作,遇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老同志对党史上一些重大问题持有不同看法,有较大的分歧意见,有时甚至影响了团结。这些问题多数在历史上存在多年,是争议了几十年的“老、大、难”。开展党史工作后,这些老问题就又被重新提了出来,争议进一步公开化。
杨老明白,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历史争议问题,是保证党史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为对历史负责,弄清广东党史重大问题的真相,统一思想认识,也为编写好广东党史打下基础,他和省委党史办的工作同志迎着困难上,认真研究解决党史有争议的问题。首先,明确指导思想,就是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党中央关于解决历史问题“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其次,在具体工作中,杨老提出了党史工作要实行“三依靠”原则:一是依靠老同志。老同志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对解决历史争议问题有发言权。二是依靠党史工作部门。要明确,各级党史工作部门是同级党委的组成部分,解决历史争议问题,责无旁贷。三是依靠党史工作者。通过党史工作者深入挖掘史料,弄清史实,为解决历史争议问题提供依据。
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我们多次在北京、广州、深圳召开有代表性的老同志座谈会,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五人小组讨论解决西北历史争论问题的分析和方针》等文件,同时,提供党史办通过调查研究、挖掘整理的史料作参考,让老同志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尽量做到心平气和,共同回忆,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以达到解除分歧,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目的。经过几年努力,我们较为妥善地解决了一批广东党史上有争议的重大问题。例如: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末期广东党组织重建”和“对抗战前期广东省委工作评价问题”、“1936年中共南临委和广州市委的纠纷问题”、关于《琼崖纵队史》的争议问题以及“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争议问题,等等。为解决解放战争初期南路大搞武装斗争的评价问题,我们除了在广州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外,杨老还专程到湛江参加粤桂边纵队史编写会议,做争论双方的工作,较好地解决了争议,使粤桂边纵队史能顺利编写出版。在此问题上,虽有部分老同志思想不通,一时难以统一观点,他则以求同存异的原则,允许保留意见,要求不再争论。
结合做好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广东党组织历史悠久,其经历曲折坎坷,斗争错综复杂,遗留历史问题较多,冤假错案不少。在开展党史工作中,在立准、立好党史资料、弄清史实的基础上,杨老注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大力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
广东解放初期,曾批判土地改革运动“右倾”和开展反“地方主义”斗争。这是毛泽东定的案子。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曾在分局大会上作检讨,方方、古大存、冯白驹等领导人先后受到批判和撤职处分,还扩大到全省各地、县甚至区级干部中。据不完全统计,在1952年和1957年底至1958年初的两次反“地方主义”斗争中,全省被错误批判和处分的干部近3万人,同时还伤害了许多在革命战争年代支持过我党的民主人士,伤害许多爱国华侨、侨眷和革命群众,这是广东解放后最大的冤假错案。直到数十年后,人们还谈“地”色变,心有余悸。海内外群众早就要求复查平反。
对这一冤案,杨老一开始就态度鲜明,支持复查平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习仲勋、杨尚昆主政广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遍南粤大地,省委和各级党委都在复查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冤假错案。杨老协助省委复查广东的反“地方主义”问题。早在1979年9月,他就写出《方方八年祭》一诗:“大材摧折八秋冬,北望京华倍哭公。少立挥戈返日志,壮怀济世扶民功。何愁宵小烧颜颊,自有长虹贯臆胸。雪压凌枝更翠,岭南处处忆雄风。”率先表达怀念方方同志的深厚感情。省委党史办收集整理了方方、古大存、冯白驹的史料,并写出了《方方》传稿。1983年,报经中共中央批准,为古大存、冯白驹同志“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平反,恢复政治名誉。1984年初,省委常委会议决定纪念和宣传方方同志,计划在方方逝世13周年组织文章见报。经两个月的撰写,杨应彬与刘田夫、吴南生三人联名,先后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发表题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一文,全面评价方方革命的一生,歌颂了方方的革命风范和精神情操。其中,对方方受批判、处分的问题作了实事求是并有胆有识的分析。他指出:“1950年,方方兼任广东省土改委员会主任,领导广东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他根据党中央关于要在广大新解放区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指示,在华南分局和叶剑英的领导下,从广东社会复杂、华侨多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从1950年秋起,先在兴宁、龙川、揭阳三县进行试点,创造经验,从点到面全面铺开,三年完成。”“在他的领导下,三个县的土地改革运动健康发展。”“1952年,正当方方竭尽全力工作的时候,却突然受到不应有的批判,说他在土改中‘右倾,犯‘地方主义错误。历史实践证明,方方根据党中央、华南分局和叶剑英的指示,在土改中对华侨、工商业者兼地主及开明士绅、知识分子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是完全符合广东的实际的,是正确的。”“当时对方方的批判是不够实事求是的。” 写文章的三位作者都是当时省委的负责人,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使人们从官方信息中看到了方方问题将得到彻底平反的希望。
为深入研究和宣传方方的革命业绩,经杨应彬同志批准同意,省委党史办先后编辑出版了《回忆方方》纪念文集、《方方文集》,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习仲勋、薄一波、王震、陈丕显、朱学范等题词或题书名。《回忆方方》纪念文集在香港出版,扩大了在海外的影响。
1991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根据方方夫人苏惠关于复查解放初期方方受批判处分问题的要求,决定由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研究室三部门联合组成复查组,对方方的问题进行复查。我们两人早在八十年代就参加了方方史料的研究工作。由于我省党史部门对方方史料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复查组的工作开展较为顺利。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工作,党史办的同志起草了《关于方方同志“地方主义”问题的调查报告》,针对当年批判方方“地方主义”的五个问题,摆出大量史实依据,进行逐一论证,说明方方不存在“地方主义”问题。此报告,即送杨应彬等领导同志审阅。杨批示:“同意报告观点。”(1992年8月18日)其他老领导、老同志也都表示了支持和同意的意见。调查报告经省纪委、省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上报中共中央纪委,得到中央的重视,派出工作组作进一步的调查,在广州,多次召开老同志座谈会。杨应彬与刘田夫、罗天、王维等绝大多数老同志都坚决表示完全拥护省委建议,请求党中央撤销1953年5月处分方方的决定,对1952年批判方方土改“右倾”、“地方主义”问题予以否定,为方方恢复政治名誉。杨应彬在座谈会上观点鲜明地说:“不管是什么人,也不管在什么场合说的,哪怕是毛主席说的,只要是错的,就要纠正过来,不能搞‘两个凡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检验,证明叶剑英、方方同志根据党中央的路线、方针结合广东的实际所制定的土改政策和部署是正确的。”
党中央常委会议根据广东省委的调查报告和老同志的要求,于1994年4月批复,同意为方方同志平反,撤销原处分,恢复政治名誉。认为:“解放初期,方方同志在华南分局、叶剑英同志的领导下,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广东的国民经济,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贡献,应予肯定。”并指出,原对方方同志的批判“都是缺乏事实根据的,应予否定。”至此,方方的“地方主义”冤案得到平反,广东原被指责为“地方主义”的几个“头子”以及各地被牵连处分的许多干部都洗刷了冤情,广东反“地方主义”的尘埃终于落定。广东省原副省长杨立在纪念方方同志诞辰九十周年的会上高兴地说:“为方方同志彻底平反,纪念方方同志诞辰九十周年,是解决广东历史遗留问题,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的一件大好事,也为广东广大干部在精神上作了一大解脱!”
此外,杨老还帮助复查平反“东江根据地反AB团”、“1939年中共西江特委肃托案”、“郁南地主党、土匪武装问题”、“德庆地下党”等历史遗留问题,为许多老同志落实政策,解决了他们的党籍、工龄、住房等问题,党的温暖又重新回到广大干部群众心中。
回顾那段历史时期,在杨应彬和后接工作的省委负责同志的领导下,广东党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在全国都有影响,还曾多次受到中央表彰。回顾上世纪的广东党史工作,使我们不约而同地深情怀念敬爱的杨应彬同志,杨老的音容笑貌,成为我们终生难忘的记忆。
(作者刘子健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高宏的系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原副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