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杰
【摘要】:汉语中多数词缀是词根虚化的产物。“头”作为现代汉语中较典型后缀之一,经历了长期的语法化过程。后缀“头”语义多样、功能繁多,但也因此增加了确定“头”是否完全虚化为词缀的难度,而学界对“头”的性质问题的探讨也从未停止过。本文以后缀“头”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头”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描述,继而对“头”的性质进行考查,最后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方面对后缀“头”的功能做一个详尽的阐释。
【关键词】:头;词缀;虚化;性质;功能
汉语中的“头”作为后缀使用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到现代汉语,“头”已经成为一个组词能力非常强的词缀了。但从对其研究上来看,目前对它的讨论多集中于“头”缀产生的时间及其语法化机制等方面。那么“头”在不同时代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头”是否已经完全虚化为词缀?后缀“头”究竟有哪些功能?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古代汉语语料库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讨论。
一、“头”的语法化过程
关于后缀“头”的产生时间一直都存在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属“六朝说”和“东汉说”:以王力为代表的学者认为 ‘头字的产生在六朝;以周建民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 ‘头在东汉以后开始虚化。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认为后者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
(一)东汉以前的“头”
1、“头”最初是指人身体最上部长着口、鼻、眼、耳等器官的部分。说文解字:“头,首也”。例如:
(1)公令人掘而求之,则五头同穴而存焉。《晏子春秋》
(2)荀偃瘅疽,生疡于头。(《左传》)
2、由人身体的“头”引申为表示事物顶端或物体两端的意思。例如:
(1)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乃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後。(《兵法》)
(2)退而西南,三月生天枪,长数丈,两头兑。(《史记》)
3、“头”作为量词在这一时期已经使用。例如:
(1)如重不能行者,家给驴一头。(《兵法》)
(2)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锺计。(《史记》)
4、值得注意的是,在《史记》中出现了大量“苍头”。例:胜故涓人将军吕臣为苍头军。“苍头”指的是以青巾裹头的军队。所以这里“头”作为构词语素出现借代的用法,为后来成为名词后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东汉时期的“头”
东汉时期的“头”已经开始虚化,出现了后缀的用法。
(1)上头为心,中央为意,后头为识。(《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2)父怒之,又庐于里头,晨昏不废。(《后汉纪》)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头”已无实意,虚化为方位词后缀,同时也证实了东汉时期才是“头”虚化的起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头”
1、用于方位词后,表示方位。在东汉时,和“头”组合的方位词非常少,但这一时期,“东头”“西头”“南头”“北头”在六朝文献中都可以看到。
(1)士龙住东头,士衡住西头。(《世说新语》)
(2)六月癸未,月掩房南头第二星,甲申,月掩箕北头第一星。(魏书·天象志二)
2、用于事物名词后,表示事物、器具。
(1)为名利故,至七日头,自杀其子,以证其说。(《百喻经》)
(2)谚曰:锄头三寸泽。(《齐民要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头”的用法虽然有所发展,但总体而言还是略显单一。
(四)唐五代时期的“头”
“头”缀的广泛使用和发展成熟则是在近代汉语阶段。这一时期“头”的用法可谓完备。
1、用于名词后:
第一,用于时间名词后,表时间。
(1)直须晓会取自兼他,便是夜头破断索。(《敦煌变文》)
(2)晚头到县,到押司录事王岸最宿。(《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第二,用于普通名词后,表示处所。
(1)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全唐诗》)
(2)明头来也打,暗头来也打。(《祖堂集》)
第三,用于名词后,构成表示抽象事理的名词。
师云:“还我话头来。”(《敦煌变文》)
2、用于动词后:
第一,用于动词后,构成表示抽象事理。
臣有一个问头,陛下若答得,即却归长安。(《敦煌变文》)
第二,用作动词后缀。
研尽大地石,何时得歇头。(寒山诗《世事绕悠悠》)
3、用于形容词后,表抽象事理。
德山云:“什摩处学得虚头来?”(《祖堂集》)
4、用作副词后缀。例如:
觅得一条长铁棒,坟间呵责尽头捶。(《祖堂集》)
此外,除了上述的用法之外,这一时期“头”还可以用来指人、表职务等。例如:
师问园头:“作什摩来?”(《祖堂集》)
但是关于“头”的此种用法是有争议的,关于这个问题,在后文 “头”的性质中会再进行讨论。
(五)宋元以后的“头”
宋元之后,“头”又出现了新用法:
1、用于形容词后表示人。
老和尚是个骚头,本事不济。(《初刻拍案惊奇》)
2、用在动词后,构成表示“有……价值”的名词。
这回书可还有甚么大听头儿呢?(《儿女英雄传》)
由上文可知,后缀“头”产生于东汉,发展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唐以前以方位词后缀最为常见,唐以后則更为广泛的用作名词词尾。
二、“头”的性质
“头”最初是一个实义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头”渐渐虚化,变成了词缀。但是作为词缀的“头”是否已经虚化彻底?
(一)关于“头”的性质的探讨
第一种,以吕叔湘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头”是词缀。吕先生认为普通话虚语素的“头”只有一类,都作“词缀”。
第二种,以张斌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头”为“真词缀”和“类词缀”的并存体。张斌先生在《新编现代汉语》中提出:“加缀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加虚化词缀,又称真词缀,一类是加类化词缀,又称类词缀。……”
第三种,以邵敬敏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在“V+头”中表示“有……价值”的“头”为助词。
总的来说,关于“头”的性质的界定主要还是 “后缀”说和“真后缀”、“类后缀”并存这两种不同观点。本文认为,“头”为后缀,但是在“头”虚化的过程中,部分实义的“头”虚化得很彻底,成为真正意义的“真词缀”;有的则尚未完全虚化,位置已经基本固定,意义正在类化,而且读音保持不变,属于“类词缀”。
(二)“头”的性质的判定
杨锡鹏在《汉语语素论》中给出了三条判断词缀的标准:“意义虚实、定位与否、标记词性。”我们以此种标准来考察词缀“头”的性质,在定位方面,“头”只能附在词根末尾。在标记词性方面,“头”主要用来标记名词和方位词。但是在意义虚实方面,笔者认为虽然大多数“头”都已经完全虚化,但仍有部分尚未虚化,即我们所说的“类词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表方位的“东头/西头/南头/北头”中的“头”不同于“前头/后头/里头/外头”的“头”。虽然“头”在所有的方位词后都是作为方位词标记出现的,语义表现也没有十分的差异,但它在“里、外、前、后”这些词后读作轻声,而后轻的‘东头是没有的。
语法化理论认为,一个实词的语法化过程往往会导致其语音形式的弱化。由此可知,在“头”所构成的词非轻读时更倾向于类词缀。
第二,在宋元时期后出现的“V+头”中有一类表示“有……价值”的。
在这类组合中,“V+头”整体结构的语义是一个简单的单纯语义,表示“某动作的价值或意义”,而且 “V+头”这个词语模中具有开放性,即有很强的构词和生成新词的能力,而典型词缀一般生成能力较低。由此可知,在“V+头”组合中“头”并未完全虚化,可归入类词缀中。
第三,“头”可以指人。张斌在《新编现代汉语》中指出:“同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不同的语素,有时是词根,有时是类词缀,有时是真词缀。……”并举出“头(一种人)类词缀:对头、姘头、滑头、刺儿头”。
从上面可知,把“头”看作是“真后缀”和“类后缀”的并存体更符合“头”缀的现状。
三、后缀“头”的功能
汉语词缀研究的主要功能有五个:成词、转类、变义、增义、衍音。截至目前,对汉语词缀的功能阐述得比较系统的是李小凡先生。他以苏州方言为例讨论了附加法的三种构词机制:一是成词机制;二是转类机制;三是变义机制。后缀“头”的功能也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语法功能:
第一、构成新词。词缀的重要功能就是帮助构成新词。“头”字后缀构词能力很强,它可以作为名词性词根、形容词性词根、动词性词根等的后缀,构成多种类。
第二,作为名词和形容词词类的标志。
1、“头”缀为名词词类的标志。“头”缀附在某些名词性词根、动词性词根或者形容词性词根后,都作为名词的形态标志。比如:木头、听头、甜头等。
2、“头”缀作为方位词词类标志。“头”缀附在大多数的单纯方位词后构成复合方位词,可以作为复合方位词的词类标志。例如:上头、下头、前头等。
第三,转变词根的性质。词缀“头”主要用来标记名词的,但当词缀“头”附于一些非名词之后则可改变这些词的词性,使其转化成名词。词根为名词时,“头”为名词性词缀,如:“石头”、“指头”等。动词加词缀“头”,例如:“看头”、“枕头”等,“头”成为名词性的标记。最后是形容词附加“头”,如:“甜头”、“苦头”等,词性也转变成了名词。
(二)语义功能:
“头”在語义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区别词义上。“头”加在名词的后面会构成新的名词,有的词同原词的意义不同,出现了各种引申的意义。比如:窝头≠窝(“窝”的本意指“鸟兽、昆虫住的地方”,但是加了后缀“头”表示用玉米面、高粱面或别种杂粮面做的食物。)
(三)语用功能:
第一、表达人们对“头”缀所指事物的小或可爱之义。例如:
(1)老头儿:年老的男子。
别搭拉着脑袋,年青人嘛,怎么象个小老头。(《向前方》)
在这里“老头儿”可以表达出人物的可爱之处。
(2)滑头:油滑不老实的人。
(滑头地)我没劲儿还是让潘宁来吧。(《将门之子》)
这里的滑头有撒娇的感觉,并非奸诈之义。
第二、“头”缀具有一定修辞作用。原有词义被“头”缀所带有的特殊性改变了词语感情色彩,有些“头”缀有鄙视的意味。例如:
李辅国没想到高力士如此强硬,一时也没了主意,只好离队下马,嘴里嘟囔着说:"老头子真不懂事!"(《太监史话》)
同样的老头,这里不再是上面的可爱之义了而是表现出对于人物的厌烦、鄙视之情。
钱子武心里暗笑:这个老家伙倒真是滑头,问题还没谈就先辞职,你那个职有什么可辞的?(《绝症》)
同样的,这里的滑头延续了本意,表达出对人物油滑的反感。
四、结语
本文通过大量的例证,从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角度系统勾勒出“头”的语法化过程。通过相关语料的佐证认为,“头”缀产生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得以快速发展。针对学界对于“头”不同性质的分歧,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头”为“真词缀”和“类词缀”的合并体。最后,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方面对后缀“头”的功能作了一次全面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侯德云:《后缀“头”语法化过程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周建民:《金瓶梅中的词尾“子”“儿”“头”》[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0
[3] 太田辰夫[日]:《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商务印书馆,2005
[6] 魏艳伶:《现代汉语“头”缀研究》[D],四川大学,2007
[7]朱茂汉:《名词后缀“子”、“儿”、“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