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盘黄瓜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2016-05-30 16:31十年砍柴
北方人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小白菜大白菜白菜

十年砍柴

清末民初的作家黄濬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讲述了一位官员因为三盘黄瓜而与朋友绝交的趣事,读来令人喷饭,亦可窥之古代没有蔬菜大棚时,吃非季节蔬菜之难:

“相传潘(潘炳年,官至四川夔州府知府)宴客于(北京)广和居,延新友首座,北都例请座客点菜,友意蔬价必廉,方春而菜单有王瓜(黄瓜),因点一器,食而美之,更再而三。潘变色,友仍弗觉,及席散,计黄瓜一味,值银五六两,潘乃贻书绝交。盖燕京冬春黄瓜,价绝昂,潘疑友人知之,而故以相窘也。此事一时哗为笑谈。”

那时候的风俗,官员去饭馆包间请客点菜,不像现在伙计递上的菜单每道菜都明码标价。如果搁在今天,网络上一曝光就是十足的消费欺诈了,和哈尔滨天价鱼、青岛天价虾庶几相似。

或许有人听了这个故事会说,潘大人小心眼了。既然你请客,花费多一些当然肉痛,但不至于到绝交的地步。如果了解到清代官员的收入和当时的物价,或许会对潘大人有同情之理解。当时的潘炳年只是一个穷京官,或为翰林院编修,或为国史协修,大概是个六品或七品官。清代的六品文官年俸60两,禄米60斛,七品年俸 45两,禄米45斛,没有外官的养廉银,即使发双俸,也少得可怜。翰林院和国史馆是清水衙门,没什么外官奉送炭敬和冰敬。晚清大概一两白银值3000文,当时北京一斤牛肉大约要48文,也就是说,这三盘黄瓜,等于吃掉了超过360斤牛肉,花费比潘大人一个月的薪水还多,他能不恼怒吗?

那个客人呢,情商真是太低,或许他从南方来,是潘大人的福建同乡也未可知,觉得黄瓜是寻常菜,本想为主人省钱,可也不能一道菜点三份呀!而且正值北京初春,他应该有起码的常识,彼时没有大棚菜,交通也不发达,南方刚刚出产的黄瓜走大运河,运到京师,恐怕和杨贵妃在长安吃的荔枝一般昂贵了。

其实不用说一百多年前的清代了,即使是我刚来北京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冬天的当家菜是大白菜。我当时住在东城区胡同深处一个大杂院里,每到冬天,家家储存大白菜,院子屋檐下码放的多是两物:蜂窝煤加大白菜。醋熘白菜、豆腐炖白菜、火锅涮白菜……差不多小半年就靠白菜对付了。那时候已经有了蔬菜大棚,但产量不高,冬天和初春时节黄瓜依然是稀罕物。

俗谚说“白菜豆腐保平安”,白菜是中国人的菜蔬之王,食用之广,相当于中亚人的洋葱。但白菜有此殊荣应该是元代以后的事情。古代白菜称为菘,宋代陆佃的《埤雅》中说:“菘性凌冬不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其字会意,而本草以为耐霜雪也。”其所言的是小白菜(也称油菜),产量不高。直到明代,南方的小白菜和北方的芜菁进行杂交,才有了现在的包心结球的大白菜,产量高,味道美,适应南北各地的气候,特别在山东、河北一带得到广泛的种植,其品质远超小白菜的故乡江南各地,从而一跃成为“菜王”。

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古人采食野菜的篇章不计其数,然而所载农家种植的蔬菜却是很有限,一般而言讲“五蔬”,主要指食用最多的五种蔬菜:葵、韭、藿、薤、葱。其中种植广、食用多的“葵”在大白菜培植之前,长期是中国人的“百菜之王”。

古人所说的“葵”是今天所说的冬苋菜,而不是明代才传入中国的向日葵。《国风》言先民“七月亨葵及菽”,即指煮“五谷”之一的大豆为主食,以葵菜佐之。汉乐府中也有几处提到了葵菜被广泛种植,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如果是后来的向日葵,怎么可能烹煮下咽呢?

在潘炳年请客时的清末北京之初春,如果点一道白菜炖豆腐,那应该便宜得很,不至于朋友反目,而其味道和营养价值也不比新出的黄瓜差。国人尚“物以稀为贵”,就如今日请客上鱼翅、发菜,因为稀少很显示请客者之富贵豪其,乃至待客之诚,这实在是中国人情文化中一大陋习。

猜你喜欢
小白菜大白菜白菜
Hechi:A Land of Natural Endowment
一棵白菜
小白菜
开水白菜
神奇的“白菜换装”
【小白菜】
小白菜
早熟大白菜新品种新早59
大白菜
画说“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