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误”资源 构建互动课堂

2016-05-30 13:08曹雷国
学周刊·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错误资源

曹雷国

摘 要:教育专家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于这些错误,我们应因势利导、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这些不确定因素转化成能助力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让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错误”资源;巧妙设计;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15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02

课堂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或者说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互动过程。在这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甚至会出现始料未及的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许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疑难问题,授课教师也总是想方设法掩盖学生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当然也就白白错过了一次将课堂上的“错误”资源演变成教学财富的机会。教育家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教学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不能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否则就会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巧用“错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特殊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而其中必定以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尤其是以“错误”的形式显现出来。正如人生总是喜忧交织一样,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必为此而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没有“错误”的课堂教学,反而是不正常的。只要加以合理利用,就会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整理和复习六年级“量的计量”一课时,要整理的知识点多而散,内容枯燥乏味。于是,课始我把学生平时作业中的错误集中在一个情境里:“5月28日早上18:40,小明起床了,走进卫生间,拿起长10cm2的牙刷,挤了约2dm3的牙膏,往口杯里加了1毫升的水,就开始刷牙;15秒后,他洗漱完毕,喝了一杯约200L的牛奶,就背着5g重的书包,以80km/m的速度跑步走进了50dm2教室。”学生们边读边笑,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达到了“整理和复习”的目的。

二、善用“错误”突破难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其直接作用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师生之间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就是自主探究、共同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的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找到了科学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培养起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因此,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的办法加以突破,否则学生往往会就容易出现各种错误。因此,教师要巧用错误,突破难点。例如,在“商中间有0的除法”这节课中,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尤其是商中间的“0”学生容易漏掉不写。针对这一难点,我在教学时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突破难点的探究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的“错误点”进行,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当学生出错时,如果教师只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可能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会造成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还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对这些错误要因势利导,正确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的良方,让学生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让学生通过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捕捉“错误”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或蕴含着创新思维的错误,并将其作为全班学生的学习材料,以此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求异性,使教学过程更显灵动。学完“轴对称图形”,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课堂中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时我没有马上制止,也没有立即纠正。我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之间的困惑点,在错误上面做文章,让他们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让错误成为了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生1:将平行四边形延相对的角对折,正好重合,所以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2:(迫不及待地)不对,将平行四边形延相对的角对折或者上下左右对折,都不完全重合,不信你看,说着就拿着平行四边形纸条演示了起来……

生3:“我觉得生1说得对,因为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平行四边形也应该是轴对称图形。

这时,课堂中已经明显地分成两派,各不相让,就在相持不下时,又一个同学若有所悟地抢着说。

生4:他说的那是“特殊”情况,不能说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听了他的回答,所有同学又陷入了沉思……

这时,我适时启发,这句话应该怎样改一改?

生5:这句话应改成:“平行四边形在特殊情况下是轴对称图形”。全班同学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多么精彩的互动交流啊!正是由于教师的灵活处理、巧妙设计,才将“错误”转化成有助于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错误”产生了应有的价值。

四、巧用“错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又恰恰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这就使学生学习数学时容易出现错误。在数学教学中,即使是学生的错误解法,教师也应该积极启发、鼓励他们多角度、多途径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众多答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法,让错误在探索中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从而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得到发展。例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遇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2cm,高4cm,把它截成两个相同的小圆柱,每个小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cm2?有一个学生列式为:[3.14×2×2×(4+2)]÷2=37.68 cm2。全班都很奇怪,他这样说:根据圆柱表面积综合算式推导出这个计算公式:2πr(h+r),求出原圆柱的表面积,等分成两个小圆柱,那么每个小圆柱的表面积就是它的一半,所以再除以2得到上面的列式。这时,我启发他:“在截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表面积又有哪些变化”?用其他方法试试。他沉思一会儿,列出这样算式:3.14×2×2×(2+2)=50.24 cm2。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帮助他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并及时纠正错误,培养了创新能力,使“错误”成为了数学课堂教学又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 李伟.捕捉动态生成演绎课堂精彩[J].科学教育前沿,2010(10).

[2] 教育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

[3] 贾天成.怎样应对课堂错误[J].小学教学设计,2007(5).

[4] 殷平.巧用错误资源,生成意外精彩[J].小学教学参考,2012(8).

[责任编辑 吴海婷]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错误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