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6-05-30 10:55斯予
阅读(高年级) 2016年10期
关键词:茱萸重阳节重阳

斯予

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它以月相的变化周期为月的长度,把太陽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比西方历法要早2697年。我国的传统节日,都以农历计算。

我国上古时期,人们使用龟甲等物进行卜筮(shī),《连山》《归藏》《周易》这三部卜筮经书被后人统称为“易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易经》中,把数字“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于是,农历的九月九日,就是两九相重、日月并阳的日子,因而叫做“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的“火”,一种说法是指大火星,它在季秋九月隐退,意味着一年之中的寒冷季节到来。因此,人们为火神的休眠而举行祭祀。这种祭祀大火的仪式,在后世不少地方遗留的重阳节风俗中还可寻到一些痕迹。汉代皇宫中有在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习俗,之后传入民间,形成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活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留下的千古名句。诗句中所记述的,就是重阳节人们观菊赏菊,畅饮菊花酒的习俗。而到了唐朝,重阳佳节正式成为一个节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我们熟知的名作——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登高”“插茱萸”就是重阳节的重要仪式。据《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位叫恒景的青年拜术士费长房为师学道,一日费长房警告说,九月九日有大灾,要他赶快回家,遍插茱萸,再带领家人登高饮菊花酒,可以免灾。此后,“登高”“插茱萸”就成为重阳节的风俗了。唐代以后,人们又把“登高”的意思进行转化,有了吃重阳糕的风俗,代替“登高”。宋代、清代时,人们也开始把彩绸等剪成菊花、茱萸佩戴在身上,张挂在门窗上。

我们再去古诗词中看一看里面记述的重阳佳节和它的风俗民情吧。

卢照邻、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这些唐代诗人都有关于重阳节的诗作传世。宋代辛弃疾、李清照等大词人也有关于重阳节的词作流传。元代关汉卿、明末顾炎武等人都有写“重九”的名作。文字是有情感和温度的。在盛唐的诗歌中,人们欢度重阳,感受登高望远带来的风清气爽,心旷神怡。渐渐地,乱世哀歌中,即便是重阳节,人们盼着用茱萸、菊花酒祛除邪气,重获安宁,但总也无法掩饰诗词中的哀伤、落寞。

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尊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气。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茱萸重阳节重阳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话说重阳
写在重阳(外三首)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爱在重阳
重阳话“高”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